建江巖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醫院內二科,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神經性耳鳴是一種好發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經性疾病,病因復雜,如睡眠障礙、精神緊張、多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均可能導致機體神經系統功能紊亂,進而使得內耳神經調節失調、聽覺神經系統異常,聽覺神經支配區域內血流異常,最終導致聲音感知出現障礙,引起耳鳴,神經性耳鳴患者在發生耳鳴的同時常伴有眩暈、頭痛,嚴重者甚至可發展為耳聾[1]。中醫主張通過針灸刺激恢復其神經功能[2]。本研究用針灸輔治神經性耳鳴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18例,均為2016年2月至2020年11月本院收治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各59例。研究組男28例,女31例;年齡35~78歲,平均(48.60±14.14)歲;病程3個月~10年,平均(3.61±1.58)年;耳鳴分級為Ⅰ~Ⅲ級21例,Ⅳ級38例;耳鳴分布為左側24例,右側28例,雙側7例。對照組男30例,女29例;年齡35~80歲,平均(49.12±14.50)歲;病程3個月~10年,平均(3.69±1.54)年;耳鳴分級為Ⅰ~Ⅲ級24例,Ⅳ級35例;耳鳴分布為左側21例,右側30例,雙側8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患側、耳鳴分級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神經性耳鳴的相關診斷標準[3],舌淡紅、苔薄白,脈虛弱,存在主觀性耳鳴,無治療禁忌證,耳鳴嚴重程度為Ⅱ級以上,病程超過3個月。
排除標準:由中耳疾病、外耳道閉塞、聽神經瘤等導致的耳鳴,合并精神疾病,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異常。
兩組均用常規藥物治療。在耳門、聽會穴用甲鈷胺注射液(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382)0.5mg注射,1日1次;肌內注射維生素B12(安徽鳳陽科苑藥業有限公司,H34020288)500mg,1日1次,連續治療28天后評估療效。
研究組聯合針灸治療。取患者翳風、聽宮、聽會為主穴,肝火上擾加刺太沖、丘墟、中渚,脾胃虛弱加足三里、氣海、脾俞,氣滯血瘀加隔俞、血海,腎精虧損加腎俞、關元。取潔凈無菌的0.3mm×40mm針垂直進針,進針深度為1.2~1.3寸,以局部出現酸麻脹痛感為度,針尾連接G6805O-2A治療儀,給予連續波刺激,頻率30Hz,每次留針15min。1日1次,治療6天休息1天,連續治療28天。
采用耳鳴殘疾評估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評估耳鳴狀況,25個條目中選項包括否(0分)、有時(2分)、是(4分),滿分為100分,分數越低表示耳鳴狀況改善越明顯。
采用微循環檢測儀行測定甲襞微循環指標檢測,包括流態、管襻、襻周積分及總積分;應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患者基底動脈血流收縮末期峰值(Vs)、舒張末期峰值(Vd)。應用超高效液相色譜檢測5羥色胺(5-HT)5-HT、γ-氨基丁酸(GABA)含量。
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考《實用耳鼻咽喉學》[4]。THI評分較治療前減少大于等于30分,耳鳴完全消失,聽力正常為治愈。THI評分較治療前減少20~29分,耳鳴癥狀顯著改善,聽力基本恢復正常為顯效。THI評分較治療前減少小于20分,耳鳴癥狀有所緩解為有效。未達“有效”標準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THI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HI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HI評分比較 (分,±s)
時間 THI評分 t P研究組(59例) 對照組(59例)治療前 51.45±17.18 53.98±18.03 0.780 0.437治療后 27.97±10.59 40.52±9.61 6.741 0.000 t 8.936 5.060 P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微循環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微循環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微循環指標比較 (±s)
時間 液態積分 t P 管襻積分 t P研究組(59例) 對照組(59例) 研究組(59例) 對照組(59例)治療前 2.83±0.32 2.86±0.29 0.636 0.526 1.42±0.22 1.47±0.20 1.292 0.199治療后 1.36±0.17 1.98±0.22 17.129 0.000 0.74±0.11 1.09±0.13 15.787 0.000 t 31.161 24.312 21.235 12.236 P 0.000 0.000 0.000 0.000

續表3

續表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遞質水平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遞質水平比較 (ng/mL,±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遞質水平比較 (ng/mL,±s)
時間 5-HT t P GABA t P研究組(59例) 對照組(59例) 研究組(59例) 對照組(59例)治療前 41.74±26.95 42.18±24.22 0.093 0.926 29.63±11.89 29.10±13.46 0.227 0.821治療后 21.41±14.58 33.26±19.02 3.798 0.000 36.05±17.57 30.81±9.87 1.997 0.048 t 5.096 2.225 3.324 0.787 P 0.000 0.028 0.022 0.433
目前耳鳴的西醫常規治療以營養神經為主要方案,常用藥物包括維生素B12、甲鈷胺,維生素B12參與多種重要營養物質的等合成,確保神經細胞內葉酸的轉移和貯存正常進行,從而促進神經元的修復。甲鈷胺在腦細胞和脊髓神經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修復神經并加快神經傳導。
神經性耳鳴屬中醫“蟬鳴”、“苦鳴”等范疇。《素問·脈解》指出“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靈樞·口問篇》述“耳者,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知五臟六腑的病變皆會反應于耳。人體經絡互聯貫通,氣機升降互為影響,當經絡氣血阻滯時則風邪乘虛隨脈入耳,隨后與氣相擊而發為耳鳴,故耳鳴主要為本虛標實之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理臟腑為主要治則[5]。
針刺耳部穴位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供氧狀態,提高血液中紅細胞變形能力,改善其聚集狀態,加速促進組織細胞功能的恢復,這成為針灸治療神經性耳鳴的理論基礎。古代醫家治巧耳鳴耳聾穴位選擇上多用商陽、偏歷、肩巧等,而現代醫家還多選用百會、太溪、風池等[6]。翳風、聽宮、聽會穴分布在耳,刺后可改善聽覺系統微循環,促進營養物質間的轉運:其中聽會、翳風為手足少陽經穴,聽宮是手太陽經與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正所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屬于膽經的聽會穴得刺后可疏導少陽經氣,配合翳風穴可調節耳部氣血運行,驅風散邪[7]。
耳鳴發生病變部位為耳蝸,但主要病理變化集中于中樞,其中中樞神經遞質是神經信號轉導、修飾以及神經細胞代謝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調節中樞神經遞質水平對耳鳴的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氨基酸類神經遞質GABA、單胺類神經遞質5-HT的異常釋放及受體的重新分布在神經性耳鳴的發生中有重要作用,如何重新恢復其興奮和抑制的平衡對耳鳴的治療至關重要[8]。針刺治療耳鳴對GABA、5-HT遞質及其受體的狀態有更為明顯的調節作用,且對不同類型的神經元作用不同,這些作用主要依賴于針灸對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系統的調節。
針灸輔治神經性耳鳴可更好地緩解癥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調節中樞神經遞質水平,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