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鵬飛
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成為思政教育關注的重點。針對學生這種德育現狀,我從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能夠實現學生德育的良好效果。
一、重視學校德育工作,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校教育不僅教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在進行德育的時候,應當突出他們在學校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因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春風化雨式的工作,于細微處見教育精神,學校應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的品德修養向著正確方向發展。學生會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會生活,汲取生存經驗,獲取成長知識。這樣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學生的道德品質自然會得到提高。
二、注重家庭教育,夯實德育之根
學生的很多習慣是小時候養成的,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習慣。在現代社會發展形勢下,長輩的寵愛導致了學生逐步變成家庭的“霸主”,讓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個人利益至上。這時,我們應引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如讓學生親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學會理解長輩的感受,逐漸品味到良好品德給自己、給他人帶來的喜悅。一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來熏陶孩子;另一方面,家長要耐心細致,從正面引導孩子,讓孩子在參與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觀念。
三、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助力學生成長
學生極易被周圍環境同化。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始終是在社會這個環境里進行。從家庭、學校這些育人的溫室里出來,祖國的花朵最終都要浸潤到社會的風風雨雨,并產生與之相適宜的變化。社會環境的優劣,對個人思想素質的最后定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社會輿論和網絡這兩個方面對學生德育起重要作用,它們影響著學生的成長。針對一些不良的現象,我們需要采取措施,積極開展各種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科普活動、公益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讓他們看到高科技在現實生活中給人們帶來的更多用途。這樣,不良的社會輿論和網絡對青少年成長所起的消極作用或許會少一點。
總之,我們要促使家校社協同合力,切實提高家校社共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轉變家長觀念促進家校良性互動上、在提升教育管理加強家校共育能力上、在整合社會資源拓展校社融合空間上下功夫,為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