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瓏穎
當下,語文教學之所以處于高耗低效的尷尬境地,主要原因就在于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往往都停留在表層信息的接收上,無法主動分析、解讀或表達。為了解決淺表學習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營造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課堂,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交流和創造中實現深度學習。可以說,基于深度學習的語文教學探索是語文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如何使這種探索落地,如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發生?筆者以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三單元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例,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實際設計了學習任務單,以此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一、依據學情分析,設計核心問題
在深度學習的語文課堂里,教師應發揮好引導者的角色,化作勾連學生學習活動的繩索,讓學生在深度探究中體會到知識學習的樂趣,因此,根據學情起點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適切的問題至關重要。通過問題驅動整個學習過程,由教師搭建支架,提供操作任務,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問題的設置應當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此作為小切口,高度聚焦文本的核心要點,向精神層面深度開掘。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典故眾多,含蓄婉轉,好似把作者辛棄疾給隱藏了起來,這些層層遮蓋的典故是學生理解這首詞作的第一個障礙,所以不妨利用這一點,選取“藏在典故里的辛棄疾”這個小切口,設計“辛棄疾藏在哪些典故里?”“辛棄疾藏得住嗎?”“辛棄疾為什么藏?”三個問題,將文本理解、情感滲透和典故賞析串聯起來。
二、搭建學習支架,培養高階思維
深度學習課堂里的教師不再是學習的代理人,而是充當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的角色,設置由學生完成的任務單、助讀材料和探究方案。
任務一:辛棄疾藏在哪些典故里?
任務一的問題設置旨在初步理解詩詞,并提供一個填空式的框架:辛棄疾藏在“________”里。這樣的形式學生易操作,易入手,只需在橫線處填寫詩句中提及的人物即可,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說明背后的典故由來,揭開典故的層層面紗。這一項學習任務在預習環節就要按小組分配下去,讓學生自行借助書籍、網絡等資源查到典故,大致了解史事并口頭復述出來。
任務二:辛棄疾藏得住嗎?
同樣,任務二也可設計一個回答框架:辛棄疾藏在“________”里,透過________(語言鑒賞),辛棄疾藏不住他________(情志)。
這是承接上一環節,學生依照這種表述方式繼續將句子補充完整,以表格的形式匯總呈現。讀詞怕讀辛棄疾,對學生而言,典故是理解辛棄疾詞旨的障礙,對教師而言,典故是偏離語文教學的障眼法。《永遇樂》一詞中有大量的、復雜的,對于學生而言較為陌生的史事,如果教師深究于這些史事的來龍去脈,則會淡化對詞作本身的分析,使得這堂課更像是一堂歷史課,所以回歸文本,關注“怎么寫”才是語文課堂的核心。這一環節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分析辛棄疾的用字用詞,從上一環節理解“用典”之“典”到“用典”之“用”,從理解淺層次的“寫什么”到更深層次的“怎么寫”。透過稱呼古人的特殊用語、富含情感的副詞以及有表現力的動詞等等,體會詩人情感,鼓勵學生基于文本作出個性化的解讀,將詩人的情感態度填在第三處橫線。
任務三:辛棄疾為什么藏?
辛棄疾用典并非是故意地掉書袋,而是基于“歸正人”這一身份而不得已做出的選擇,不可明說的勸、諷、鑒都以典故的形式含蓄且深沉地表達出來。這一任務則是從“怎么寫”向著“為什么寫”挖掘,為了完成這一層次的理解,就需要教師整合并提供相關背景的助讀材料。
同時也應該注意,雖然時局限制了辛棄疾的表達形式,但經由他的自覺運用和審美追求,用典成了他獨特而有意味的表達形式。從能力進階的角度來看,如果說任務二是散點言說,鼓勵學生鑒賞、交流、互啟,那么任務三則是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走向關系思維、框架思維,這是高階思維的訓練,將散點的字詞鑒賞整合為結構化的典故組合方式的理解;同時,如何把這些“點”串聯成線,形成詩詞內在的文脈,也是文本解讀的重點。這里從“為什么寫”又回歸到了“寫什么”的出發點,但是卻實現了更深層次的深化理解。
三、引入真實情境,激發深度思考
語文課堂既要有主干經脈,也要旁逸斜出,更要有向上生長的精神力量。在深度學習的課堂中,教師除了根據學情起點設計與教學內容適切的問題,還要設置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其思維碰撞的問題。
辛棄疾是少年英雄,當年他“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的時候才20出頭,“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仆姑”是何等的英雄豪氣,到寫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65歲了。一年前的他在《漢宮春·會稽秋風亭懷古》一詞中寫道,他的故人也曾勸他“莫因循忘卻蒓鱸”,而他說:“誰念我,新涼燈火,一編《太史公書》?”這句詞高度總結了辛詞的用典之情志,可以說,辛詞中的一則典故就是一部《史記》,他的字里行間飽含著一如赤子的難涼熱血和矢志不渝的報國初心。這其實就是現代網絡上的流行語“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依然能夠堅持初心與理想,而且因為堅守初心,還是那個朝氣蓬勃、率真可愛的少年。基于此,筆者挖掘辛詞背后的人生精神,并且聯系貼近學生的網絡流行語,提供平均年齡74歲的“清華學霸合唱團”表演《少年》這一素材,將課本學習引入對真實問題的思考,引導學生談談對“少年”“青春”的再定義:所謂青春,不問白發,只問心境,無關年齡,只關初心。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任務設計,按照“設置情境—搭建支架—展開學習—分享交流”的流程,引發學生的體驗與創造,促使學生深度思考、深入探究課文的意味,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感受詞人的精神。
深度學習過程既是一個整合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利用知識的過程,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再創造”。所以在課堂的最后,借由這個具有思辨性、挑戰性的話題,教師鼓勵學生模仿辛詞用典的組合方式,特別是古今對比、正反對比等在議論文中同樣行之有效的論證手法,寫成一篇議論文習作,從應用表達的層次鞏固和深化這堂課的所習所得,把深度學習從課堂引向課外。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筆者為學生預留了充分、完整的探究時間,使其閱讀體驗和鑒賞品悟得到充分的表達與交流,讓學生在共同的學習語境中獲得學習經驗,在個人的細讀深思中有效實現深度學習。
在這次教學探索中,筆者認為深度學習的語文課堂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第一,在學習目標的深度上,指向語文能力和精神力量的發展,明確而集中。第二,在學習內容的深度上,相對于現階段的學情,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支架而達到一定的深度。第三,在課堂參與的深度上,學生能主動閱讀,積極表達,認真傾聽。第四,在課堂活動的深度上,擁有豐富多樣而結構化的活動。第五,在學習結果的深度上,學生能由淺入深,逐層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由散而聚,將分散的理解整體化;入內出外,在文本閱讀的體驗上對于真實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說,激發了深度學習的語文課堂與課標要求是不謀而合的,它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提升,實現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