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瑤
〔內容提要〕鄉村振興是包含文化振興的全面振興。以東北方言類藝術為切入點是推進遼寧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要充分認識東北方言類藝術對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義,做好方言類藝術的收集整理、拯救挖掘和傳承發展工作,扶持壯大地方藝術團體,依托東北方言推進小品相聲、影視劇、文學作品和二人轉創作,培育發展方言類藝術市場,將方言類藝術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提升鄉村文化產業競爭力。
〔關鍵詞〕東北方言類藝術 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產業
注:本文系2022年度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課題“東北方言類藝術賦能遼寧鄉村文化振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lslwzzkt-04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包含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文化振興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立足鄉村文化建設實際,以東北方言類藝術為切入點,探尋實現遼寧鄉村文化振興的具體路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益嘗試。
一、東北方言類藝術概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產物,是文化表達和傳播的工具,同時也表征著人類的思想與文化。方言是語言的支派和變體,體現著地方歷史習俗、生產生活方式和地域特色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東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分支,東北地區獨特的人文環境、氣候地理特點及生產生活方式,加之長久以來東北地區不同民族的融合發展,形成了東北方言的總體特征,即簡潔硬朗、生動形象、粗獷豪放、幽默風趣、富有節奏感。東北方言承載著最為直觀的地域文化信息,彰顯著東北的人文情懷和為人處世的價值取向,特別是它開放的體系決定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
方言類藝術是藝術的一種,是以地方方言為主要手段和載體的藝術形式。東北方言類藝術以東北文化為根基,以東北小品、二人轉、相聲、評書、文學創作等為代表,將與方言相關的藝術形式匯集到一起的統稱。廣義上還包括其他藝術形式中的方言表現,如戲曲中的唱詞、影視劇中的臺詞等。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視頻直播的興起,以東北方言為特色和載體的網絡表演等藝術形式,廣義上也可被歸納為東北方言類藝術。這些方言類藝術承載著珍貴的文化和生活信息,是民俗和民族的文化記憶。
東北方言類藝術是東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遼寧鄉村文化振興的有力支撐,在全國各地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影響力,是東北文化的一個符號和代表。通過東北方言類藝術賦能鄉村文化振興,就是發掘和利用方言類文化資源,實現鄉村文化的自我創造、自我服務與高質量發展,在創造東北文化品牌的同時也傳播東北地域文化。
二、東北方言類藝術的特點及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作用
(一)東北方言類藝術的特點
1.語言生動形象,表達幽默逗趣。東北的氣候特點、地域特色和“半年閑”勞作方式促成了東北人的知足心態,在閑暇之余大家串門聊天,逗樂閑扯以此減輕疲勞、排解寂寞?;跂|北人熱情幽默、活潑俏皮、積極開朗的性格,東北方言類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情達意形象生動,極具畫面感,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感情色彩。以東北二人轉為例,其表演唱民間、演民間,語言靈活多變,通俗易懂,粗獷率直,幽默風趣。孫紅俠在《劇種變遷中的二人轉研究》中鮮明指出,在二人轉里“無論是君臣大義還是生死離別,唱罷哭罷到頭來還是要說上兩句搞笑的說口,讓看戲的觀眾樂呵呵地回家”,這鮮明地體現了東北人的性格特點和語言特色。東北喜劇小品能夠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也是學習借鑒了二人轉的這種特點。
2.語義內涵豐富,感情豐沛極具表現力。東北方言言簡意賅而又含義豐富,具有反諷、比喻等多種效果,同時具有無限的生成力,延伸出更多更新的詞意。例如東北口語中具代表性的字“整”,就包含“做”“搞”“弄”“干”等多種含義,在具體語境中還可以替代大多數動詞。這種詞語的含混性和多義性,是藝術產生幽默的基礎。東北人性情豪爽,說話也直截了當,略有夸張又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如二人轉《窗前月下》中一段說口“這事是你也攔不了,我哥也擋不住了,你倆也就得蛤蟆生氣干鼓肚了”!用蛤蟆鼓肚來形容一個人氣哄哄的樣子,讓人感到既形象夸張又合情合理,新鮮而又不費解。
3.主體接受度高,表演夸張又貼近生活。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北地區藝術形式,東北方言類藝術是根據身邊事、身邊人且用符合自身口味的形式創作出來的藝術,接地氣,簡單且易于傳播,深深地根植在遼寧人的文化基因中。比如,電視劇《鄉村愛情》中人物形象眾多,但無論是由謝廣坤、劉能、趙四、王老七組成的“F4東北天團”,還是謝大腳、王小蒙、王香秀、宋清蓮等女性形象,個個棱角分明、栩栩如生,仿佛這些人、這些事就在身邊,引起觀眾廣泛共鳴。再比如,東北二人轉語言形象化、表演夸張化,演員嗓門大、底氣足,情感飽和度較強,特別是其“說口”,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詼諧幽默,朗朗上口,極大調動觀眾的情緒,令人捧腹大笑。
4.對外輸出性強,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近些年,東北小品、電視劇、二人轉等東北文化元素受到國內外的青睞。東北方言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各省份的人不自覺地會說上幾句東北話。主要因為東北方言與普通話十分相近,各地區人們基本都能聽得懂、交流順暢。比如,近些年在小品中比較流行的“嘚瑟”“忽悠”“扯淡”等詞語,已成為東北方言版的“普通話”。再有,東北方言貼近生活,生動簡練有趣,比如形容忙,說“忙得兩腳不沾地”“忙得腳打后腦勺”,形容大笑為“笑掉大牙”“笑掉下巴”,這些表達方式讓人們紛紛表示對東北方言“上頭”。
(二)東北方言類藝術對遼寧鄉村文化振興的作用
1.推動文明鄉風建設。東北方言類藝術帶有天然的鄉土人文氣息,蘊含著村民善良敦厚、勤勞質樸的價值觀,在帶給人們歡樂的同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著對生活的感受、理解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如東北方言類藝術表演中喜歡以親戚關系稱呼他人,這種交流模式表現出很強的道德性、家族性,其背后體現的是東北人家庭觀念強,注重倫理道德,觀眾在欣賞節目的同時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
2.推進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東北方言類藝術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的亮點和吸引點。發展東北方言類藝術,可以激活鄉村文化的原有特質,依托二人轉、相聲、評書、民間文學等發掘鄉村文化自身價值,通過推出特色方言文創產品,創新方言地域游服務等,不斷打造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
3.激發鄉村文化自信。伴隨近幾年東北元素的流行,尤其是短視頻等多媒體的普及,東北方言類藝術的魅力得到進一步綻放。村民認識到自己的文化受到欣賞、肯定,這極大激發了村民們的文化自信,使他們更加自覺地保護和傳承方言藝術。同時吸引更多年輕人以鄉村文化為主題返鄉創業,增強鄉村活力,提升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東北方言類藝術賦能遼寧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
(一)提升對東北方言類藝術重要性認識,形成推進東北方言類藝術的行動自覺
從宏觀上看,鄉村振興是包含文化振興的全面振興。各級黨委政府要從推進鄉村振興的角度,高度重視東北方言類藝術,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借方言類藝術進一步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
從具體要求上看,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這為保護和傳承方言文化、方言藝術提供了政策依據與支撐。2021年12月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的《遼寧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要加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建設管理,開展“藝術鄉村”建設試點,強調“推動鄉村藝術普及,結合民情、民風、民俗,策劃實施民間藝術普及活動,激發鄉村文化活力”,為進一步推進方言類藝術發展提供更為明確的方向引領。這要求各地區宣傳文化等部門要在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關注和重視方言類藝術,在人員、經費、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和保障。特別是東北方言比較有代表性的沈陽、遼陽、錦州、鐵嶺開原、朝陽建平、葫蘆島興城等地區,要把地方方言類藝術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建設,與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有機結合,根據方言類藝術發展需要給予有針對性的扶持,形成推進方言類藝術發展的合力。
(二)做好方言類藝術的收集整理、拯救挖掘和推廣發展工作
遼寧省方言包括東北官話和東南部的膠遼官話,東北官話大體包括沈陽話、本溪話、鞍山話、鐵嶺話、錦州話、阜新話,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的藝術形式更是種類繁多,是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如僅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故事類的包括古漁雁民間故事、喀左東蒙民間故事、錫伯族民間故事等,東北大鼓包括奉調、東城調、江北派、南城調和西城調等藝術流派,以及東北二人轉、海城喇叭戲、閭山民間文學等具有鮮明東北方言藝術特征的藝術形式。還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沈陽評書、鞍山評書、沈陽相聲、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等藝術形式。
從實際發展看,這些藝術有些得到了較好的傳承與保護,但很多傳統藝術因受眾較小、傳播力弱等因素制約著發展,甚至隨著時間流逝、傳承藝人年邁乃至去世而出現了瀕臨失傳的危險。各級文化部門、科研單位應立足當下,做好方言類藝術的挖掘和傳承保護工作。要根據地區方言類藝術實際,適時成立工作專班或常設機構對當地方言藝術種類和信息建檔立卡,通過訪談調研、實地走訪等形式,做好口述資料的收集整理,梳理其歷史淵源、來龍去脈、當下現狀;挖掘并樹立地方藝術傳承人,并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特別要做好瀕危藝術的發掘拯救工作,將其納入文化保護對象,幫助其申請“非遺”等文化保護項目。
要進一步創新方言類藝術傳播推廣形式。在方言類藝術推廣過程中,可借助電視臺等媒介,推出以地方方言為特色的娛樂節目。當前播出的方言類節目有上海都市頻道《長三角方言大會》、陜西公共頻道《陜西方言大擂臺》等。湖南衛視的《越策越開心》(2002—2017)雖然停播但也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遼寧電視臺的季播節目《歡樂飯米粒》也有很高收視率。下一步,遼寧衛視相關頻道以及省內各地級市電視臺,可根據東北方言類藝術特點,圍繞二人轉、喜劇小品以及評書、相聲等推出方言類節目。省社科基金辦公室、省社科聯等部門可設立方言類藝術專項課題,為推進方言類藝術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各高校及相關研究機構可整合現有研究資源,組建方言類藝術研究中心,成立學生方言類藝術社團,推進方言類藝術的發展。
(三)扶持壯大地方藝術團體,傳承創新方言類藝術
地方藝術團體是各地方言類藝術傳播發展的主力軍。近些年,隨著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深入推進,原有一些地方院團特別是縣級院團很多都解散解體,對地方文化發展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2021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2022年1月遼寧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實施意見》,從國有院團的功能定位、分類推進改革、以演出為中心環節、完善和落實改革保障措施、推進改革的責任主體等方面,制定了具體的政策,這為激發文藝院團的生機活力,推進方言藝術發展帶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一是在組織方面,按照中央和省有關部署,結合地方實際,堅持“一團一策”推進地方藝術團體改革。要根據鄉村文化團體建設實際,鼓勵和支持鄉鎮、村自發組建民間藝術團體,積極吸納那些能編會寫,吹拉彈唱的藝術能人,組建本地方言類藝術團。通過舉辦文化交流、匯演、作品征集等活動,發現新人新作,為隊伍輸送新鮮血液。此外,還應對開展文化活動的團隊和藝人給予必要的物質、資金支持。
二是在創作方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立足院團傳統和群眾文化需求,注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積極健康的道德風尚,堅持地方的就是特色的,扎根農村,找準方向,突出重點,創作出更多接地氣的作品。
三是在表演方面,組織不同類別藝術團體開展交流、評比活動,保持藝術團體活力。定期舉辦各類藝術活動培訓班,聘請專業人員進行培訓指導,把握作品創作方向,提高演出效果。要注意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村民對藝術團演出的評價和建議,確保作品走進村民的心坎。
(四)依托東北方言類藝術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產業發展
1.推進小品相聲創作。東北小品依托東北方言元素打造了獨具特色的話語體系,幽默的語言、夸張的神態、逗趣的動作,加之借助二人轉的“說口”、相聲的“貫口”等表演藝術,結合不同的順口溜、打油詩、歇后語、疙瘩話、俏皮磕兒,成就了東北小品的喜劇藝術。遼寧各地都有不同的團隊及公司進行東北小品的藝術創作,小品演員們既活躍在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內的各級各類電視臺,也活躍在鄉鎮村屯的演出劇場,要保持這種良好的創作發展狀態,不斷適應群眾和市場需要,立足自身特色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沈陽相聲曾取得輝煌成績。上世紀80年代有“新相聲、聽沈陽”的美譽,與京、津相聲鼎足齊名,聞名全國。近些年沈陽相聲同全國相聲一樣共同面臨發展困境。2009年沈陽相聲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各方以有力舉措保護和傳承沈陽相聲,走進社區、走進農村進行惠民演出,在一定意義上相聲又煥發了生機與活力。今后,要借鑒天津德云社等企業的發展模式,推進相聲藝術在民間、鄉村的傳播,并努力達到文化傳承、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
2.推進影視劇創作。以東北農村為題材,以東北方言為特色的電視劇始終活躍在電視熒屏和網絡空間。近幾年的代表作有《鄉村愛情》《劉老根》等系列電視劇,以及早些年拍攝的《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插樹嶺》等電視劇。這些影視劇用影像記錄著東北農村生產生活,是對鄉村生活的演繹與刻畫,它們緊扣時代脈搏,人物形象典型生動,為廣大群眾提供著精神食糧,體現了藝術與現實生活的統一。這些影視劇本身就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地域文化傳播,同時也帶動了文化產業特別是縣域、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這些劇的拍攝地已成為旅游景點,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參觀游玩,極大推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
3.推進東北文學創作。胡適在《〈海上花列傳〉序》中說:“方言的文學所以可貴,正因為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話固然遠勝于古文,但終不如方言能表現說話人的神情口氣。”近些年,雖然新東北作家群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日益活躍在文壇上,但扎根農村、反映東北農村生活、體現地域特色的文學作品不多,質量也不夠高。今后,一方面,要立足東北民間文化和生活,發揮好省文聯、省文學院的作用,依托各類文學會、刊物等,組織引導作家群體進行特色創作,爭取創作更多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另一方面,要不斷壯大發展民間文學群體,支持和推動地方協會出版詩集詩刊,創建地方內部文學刊物,形成民間文學創作的共識與合力。要注意的是,為娛樂大眾,有些東北方言內容比較膚淺,文學創作要剔除其中糟粕,消解落后內容,使得東北方言文學良性發展。
4.推進東北二人轉創作。二人轉是根植鄉土的民間藝術,與百姓“不隔音、不隔語、不隔心”,是最受東北百姓歡迎的地方曲藝,在一定意義上也是東北文化的代表詞。“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是東北地區農民群眾的廣泛共識。近些年,在文化部門及文藝院團的組織扶持下,我省的二人轉演出由鄉間到城市、由省內到省外,逐步發展壯大并取得很強的品牌效應。同時,為回饋廣大群眾,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二人轉惠民演出、送戲下鄉活動,比如鐵嶺民間藝術團、黑山縣文化館組織的二人轉公益演出活動等,在當地有很大的影響力。各級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門、藝術團體應進一步加大扶持二人轉惠民演出力度,給予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要積極推進“二人轉+”文化發展的模式,做到二人轉演出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法宣傳教育、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
(五)培育發展方言類藝術市場,提升鄉村文化產業競爭力
東北方言類藝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既要繼承傳承好傳統藝術形式,也要適應市場經濟變化和文化發展需要不斷改革創新。要進一步整合文藝市場整體布局,大力發展方言類文藝演出經紀機構和其他中介服務組織,構建多種藝術表演形式并存的競爭新格局,繁榮演出市場。在省內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產生良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方言類藝術演出團體,幫助他們走出遼寧,帶動并提升遼寧鄉村文化產業整體競爭力。市、縣藝術院團發展不盡人意,創收能力差,需要明確扶持措施,引入社會資本,推動其發展。要以網絡短視頻平臺為載體,以遼音脫口秀為內容,通過視頻直播等形式,為方言類藝術拓展新的渠道和發展空間。要將東北小品、東北二人轉等網絡平臺表演與直播帶貨、推進產品銷售有機結合,讓網友既可在網絡平臺看節目,也可吃到遼寧地區的大連櫻桃、丹東草莓、北鎮葡萄、溝幫子熏雞、岫巖食用菌以及遼參、盤錦河蟹等農特產品,以此帶動鄉村產業發展。
要將方言類藝術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推進鄉村游發展。在鄉村旅游過程中,可充分融入以方言類藝術為載體的地方文化元素。特別是在建設打造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特色民宿集群的過程中,深刻挖掘歷史文化元素,通過方言文化提高鄉村游吸引力。在鄉村旅游過程中恰當融入地方方言對旅游景點進行介紹,既讓游客有更深層次的共情感,又發揮了東北方言好玩逗趣的特點,增強游客愉悅體驗。也可設立方言文化專區,如遼東地區在推進冰雪游、民俗游、溫泉游、楓葉游等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借助地方文化、滿族文化特色,推出融入東北方言和滿語元素的文化創意產品、手工藝品,在潤物無聲中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也提升旅游收入。要打造方言類民俗表演品牌。浙江杭州的千古情、平遙古城的又見平遙、云南麗江的印象麗江等大型實景表演,可讓游客直觀感受到當地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遼寧也要借助其經驗打造以“關東風情”為主題的系列民俗表演品牌,融入東北二人轉等具有濃厚東北方言文化特色的表演項目,將極大增強鄉村旅游吸引力。
(作者單位:沈陽工程學院基礎教學部美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