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古老習俗,凡修廟、造墳、建房,通常要坐北朝南。中國歷代帝王之陵,絕大部分也是坐北朝南的。但赫赫有名的秦始皇的墳墓,卻很奇怪的是坐西朝東的。
過去一直以為,秦始皇的墓是朝北的,因為根據一些軍事、政治理論認為,他修筑長城,是防患匈奴。但匈奴直到秦始皇死了仍沒有消滅,他死不瞑目,所以他的墳墓是面朝北面的渭河,表示時刻注視敵人,戒備不懈。
但是,作為秦始皇陵園組成部分之一的秦兵馬俑出土后,人們發現,這幾千個兵馬俑都一齊面向東方。考古學家和史學家便認為,秦始皇墓葬本身并不是坐南朝北,而是坐西向東的。那么,它為什么要坐西向東呢?
一種看法認為,秦始皇“滅六國,定一統”是成功了,但統治并不十分鞏固。秦始皇常說“東方有天子氣”,一直放心不下。因此,他命人修馳道,先后四次東巡(僅作過一次北上),絕不會是單純的尋歡作樂,游山玩水,而是出于“安內攘外”的考慮。
另一種看法則認為,秦始皇陵之所以坐西向東,除了顯示自己雄踞西北,橫掃東方六國,統一中國的威風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生前無法覓到不死之藥,死后也要閉著雙目瞻望東方,以求神仙引渡到天國。
(摘自《新周報》 李華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