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駕馬車”之一,消費一直是拉動經濟的重要引擎。今年以來,消費券已成為各地常用的促消費舉措。據統計,今年前4個月,浙江、陜西、江西、四川、天津等20個省(區、市)先后發放了總額超過34億元的消費券,使用范圍包括米面糧油及家電、汽車、酒店、旅游等領域,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 各地之所以紛紛發放消費券,主要是其對消費的拉動效果顯著。從拉動作用來看,2020年個別地區消費券“乘數效應”達到了11倍;今年五一期間有部分地區發放的消費券甚至拉動消費逾20倍。
“在消費市場承壓的情況下,發放消費券有利于提振消費信心、活躍消費市場,推動經濟進入良性循環。”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所長關利欣說。
在關利欣看來,消費券等促消費活動需要關注規則設計,擴大投入產出比:一是合理選擇適用領域,選擇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以及順應消費新趨勢、具有巨大消費潛力的領域;二是科學制定活動規則,在調動廣大消費者積極性的同時,增強消費者的獲得感;三是積極調動多方資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共同激發消費市場活力。
?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發放消費券雖然促消費效果明顯,但是消費券只能起到短期效應,不能過度依賴。實際上,在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針對低收入群體和困難家庭,直接發放現金補貼比消費券會更有效。
? “因此,未來還需要重點解決疫情沖擊下居民收入增速下滑帶來的消費能力不足問題。”在專家看來,穩定居民收入預期、提升消費意愿也很重要。同時,還應與減稅降費、發放補貼、增加就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政策合力使用。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表示,下一步,商務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和各地方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促進消費工作,全力落實好國務院出臺的新一輪促消費舉措。從提升傳統消費能級、加快新型消費發展、優化消費平臺載體等方面,繼續加大工作力度,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和升級,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
(摘自《中國商報》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