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疫情沖擊增加了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部分企業無法按時足量履約,不少企業關心該如何處理。就相關法律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法律專家。
在辦理周某某等12名員工與江西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勞動爭議糾紛執行案中,江西省貴溪市人民法院在執行調查中發現,該旅游公司除了勞動爭議糾紛,還有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欠債金額巨大且其名下房屋均已被查封。法院考慮正值夏季“漂流、親子、避暑”等旅游項目黃金期,決定對觀光車等車輛采取“活封活扣”措施,即查封部分車輛后仍交由該公司繼續經營使用,暫不進行評估拍賣。隨后,該公司成功引入第三方投資,并一次性清償了全部欠款。
中小微企業經營活動易受疫情影響,根據現行政策要求,人民法院辦理涉中小微企業執行案件時,注意減少因強制執行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帶來的影響。今年年初,最高法出臺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被稱為司法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20條,體現司法為民溫度。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鋒指出,對于中小微企業因不可抗力、疫情影響而難以繼續履行合同,或者繼續履行合同對其明顯不公的情形,意見強調要依照民法典規定適用不可抗力或者情勢變更規則妥善處理。
“合同雙方應本著公平誠信的原則,盡量通過溝通協商解決問題?!北本┲新劼蓭熓聞账蓭熇纂娬f,另外,對于與疫情相關的證據,企業應當做好收集固定工作,例如居住地、工作場所的封控管控通知、解封通知等要及時保留固定。政府部門發布的關于疫情的公告,關于“停工”“停運”“停業”的公告、命令等均屬于“不可抗力”相關證明。同時,企業出現無法正常履行合同的情況,應履行及時向對方通知的義務,減少損失繼續擴大,積極協商提出合理的減免請求,必要時可請求變更或解除合同。
(摘自《經濟日報》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