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你要聽話,要自己內心足夠強大才能對抗疾病,咱們終會見面的。”近日,一位母親在ICU病房外寫給兒子的信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刷屏,信中一字一句情真意切,讓不少讀者潸然淚下。
醫生說也許只能活三個月
記者聯系上這位母親,她叫宋茂書,江蘇宿遷人,她的兒子一淳今年3月確診患有膠質瘤生命垂危,被送進位于南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的ICU后,母親害怕孩子一個人孤單,便手寫了信讓護士帶給兒子。
記者在醫院見到宋茂書時,她剛陪26歲的兒子一淳做了一上午的治療,雖然滿臉憔悴,但她仍舊掛著笑容。對于已陪孩子在南京治病兩個月的宋茂書來說,這所醫院里的每個角落她都很熟悉了,她領著記者在醫院提供給患者散步的花園里,講起了寫信給兒子的故事。
宋茂書是一名業務員,和丈夫育有一兒一女。女兒已經成了家,兒子畢業后也找到了穩定的工作,這本該是一個普通又溫馨的家庭。今年3月,一淳忽然感到頭疼,疼到不能吃飯,甚至大吼大叫。開始我們還以為是小孩玩手機太久頭疼,后來感覺到不對勁了,馬上打了120送往醫院。”
經過當地醫院多次診斷,一淳被確診患上了膠質瘤。醫生告訴她:“一淳的腦子里長了一個瘤,并且這個瘤壓迫到了神經,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我同事的兒子在南京鼓樓醫院上班,我就咨詢他,他了解情況后語氣沉重地和我說,要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可能只能活3個月了。”宋茂書說,聽到這話的時候手都在發抖,眼淚控制不住就流下來了,大腦一片空白。
輪流讀信的護士都哭了
一淳在宿遷當地的醫院被確診后,由于情況嚴重,3月16日,就被送往南京,住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ICU病房。宋茂書告訴記者:“在他被推進ICU的時候,我就知道見不到他了。我害怕兒子一個人在病房里孤單,就在一個醫院值班的大姐那借了紙筆,想給一淳寫幾句話鼓勵他。”
“乖兒,監護室里有規定不可常常視頻,你要像大小孩的樣子,積極配合治療......腦子清醒了,我們娘倆就能見面了,媽媽永遠不會放下你。”
“你以前說羨慕我身體好,現在想來非常對,媽媽非常愿意活到一百多歲呢,這樣才能親眼并放心地看到我們各自的人生軌跡......”
宋茂書的信寫得都不算長,但是一字一句情真意切,滿是媽媽的關心與愛。為了讓兒子看到后心情好一些,她寫得極為認真,還會事先打草稿,寫完之后再重新謄抄到新的紙上,因此每一封家書都幾乎沒有修改過的痕跡。宋茂書說,每次寫完信,她就找到監護室的護士,請她們帶進去給兒子。“護士都特別好,很熱心地幫我,兒子情況不太好,只能躺在床上,時而清醒,時而昏迷,護士就一字一句地讀給一淳聽。一位護士告訴我,她們每天是不同的護士值班,就會輪流讀信,好幾個護士讀著讀著就哭了……”
“我們要并肩扛下去”
宋茂書告訴記者,她曾在收紙箱的大叔使用的三輪車上寫過信,也會坐在花園里矮矮的石凳上寫信,還會蹲在醫院里光線暗淡的墻角,用手機打著光寫。宋茂書說:“大概是寫的信比較多吧,很多護士都因為讀了我的信記住了我。有一次我蹲在一張空的病床邊寫信,保安過來攆我,恰巧被護士看到,她們就過來替我說情,讓我在那繼續寫。”宋茂書說,令她感到開心的是,自己的信真的給了兒子陪伴與力量,“兒子狀況好一些的時候,還會給我回信。”
一淳在ICU里接受了幾次手術,手術比較成功,4月27日,他終于從ICU病房轉到普通病房,“一淳出來后跟我說,那些信對他很有作用,我感到特別欣慰。我一共寫了6封信,還有一些簡短的字條。其實給他寫信是在鼓勵他,也是在鼓勵我自己,要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扛過去。”
5月16日,一淳的手術暫告一段落,醫生建議他之后要積極配合進行放療、化療,最好能去康復醫院。宋茂書則表示,根據家里的情況,或許目前只能帶孩子回家休養,但絕對不會放棄對一淳的治療。5月19日,宋茂書給記者發來照片,照片里,已出院回家的一淳眺望著遠處的風景。宋茂書說:“與一淳同期做過手術的6個人里,已經有4個人不在了。孩子能出院,我真的覺得特別開心,能走到這一天多虧有很多善良的人在支持和幫助我們,我們一輩子都感恩,我也希望一淳能在治好后,對這個社會多作一些貢獻。”
(摘自《揚子晚報》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