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梅


【摘要】設問是課堂教學中一個常用的教學方式,如何設問才能撬動學生思維,筆者認為教師的設問要在知識的生長點上精準設問、要在關鍵方法處精準設問、要在知識本質處精準設問,這有這樣的課堂設問,才能撬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設問;撬動;思維
一、要在知識的生長點精準設問
馬芯蘭老師特別強調,教學應從知識結構出發,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上,依據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和新知識的連接點,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地聯系起來,建立新的知識系統。如在教學“份”這個概念時,教師是這樣設問的:
出示:
師:你能說說這幅圖什么意思嗎?
生:左邊有2個蘋果,中間有2個蘋果,右邊有2個蘋果,一共有幾個蘋果?
師:就這個意思,能說得簡單一點嗎?
生:每份有2個蘋果,有這樣的3份,一共有幾個蘋果?
師:求一共有多少個蘋果,怎么列式?這個算式能讀得簡單一點嗎?
生:2+2+2=6 讀作2加2加2等于6。
師:還能讀的再簡單點嗎?
生:3個2相加等于6。
出示:
師:這幅圖的意思大家用每份幾個有這樣的幾份來表達既簡單又準確,那這幅圖我們也這么表達行嗎?為什么?
生:不行,因為它們數量不相等。
師:你們的意思是說,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才能用每份幾個有這樣的幾份來表達呀?
生:每一份里的數量要同樣多,就可以用每份來表達。
從剛才的教學片斷中可以看出,教師的每個設問在引發學生思考,像“左邊是2個蘋果,中間是2個蘋果,右邊還是2個蘋果,能說得簡單點兒嗎?”“算式能說得簡單點嗎?”這里的兩個設問都是在知識的生長點上設問,問的方式就是直接問。
二、要在關鍵方法處精準設問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教師給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引出36-8的算式。得出算式以后,教師設問“這個問題給我們設置了什么困難?”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妙的問題。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對老師來說是個很好用的能撬動學生思維的設問,這一設問滲透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如果學生能自覺地進行比較,他們就能自主地聯系,發現問題,自發地去研究問題了。
三、要在知識本質處精準設問
知識的本質是知識核心的內容,它是一種具有再生長能力的知識。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在知識本質之處精準設問。
例如在教學分數除以整數時,教師是這樣設問的:
出示:÷2
師:這個分數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學生從分數的意義理解表示的含義。
師:÷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
生:把4個平均分成2份,求一份是多少。
師:怎么計算÷2呢?
生:÷2==
師:4÷2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在分什么?
生:4÷2表示把4個分數單位的個位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2個,也就是在分計數單位的個數。
出示:÷3
師: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4個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
師:那把4個平均分成3份,和前面的題目相比,它給我們設置了什么困難?
生:分數單位的個數不夠平均分了。
師:我還想用分分數單位的個數這個方法解決,你們有辦法嗎?
生: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分數單位變小,分數單位的個數變多,這樣就可以直接分分數單位的個數了,把的分子分母同時乘3,變成了,12除以3剛好等于4,也就是有4個是。
師:剛剛分數單位的個數不能直接平均分,我們把它轉化成了大小相等,分數單位更小的分數才解決了問題,就這樣的學習經驗,在以往的學習中,你遇到過嗎?
生1:學習整除除法時,哪一位上除完有剩余,剩余的數都要退到下一位轉化成大小不變,計數單位更小的數繼續除。
生2:小數除法也是這樣。
生3:我還想到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當分數單位不同時,我們轉化成分成單位相同的才能相加減。
從這個教學片斷中,可以看出教師的每個設問都是在撬動學生思維,特別是在教師最后要溝聯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時的設問“剛剛分數單位的個數不能直接平均分,我們把它轉化成了大小相等,分數單位更小的分數才解決了問題,就這樣的學習經驗,在以往的學習中,你遇到過嗎?”用設問促學生自主溝聯,悟出知識的本質——平均分計數單位的個數道計算本質,從而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
參考文獻:
[1]溫寒江, 陳立華, 魏淑娟. 小學數學兩種思維結合學習論: 馬芯蘭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M].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6.
[2]溫寒江. 馬芯蘭數學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小學數學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M]. 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