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筱芳
【摘要】通過教學厚植學生學科素養是每位教師的職責所在,如何巧用抗疫素材,將政治課立德樹人的任務落到實處,筆者結合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自由平等的真諦》教學實踐試做探析。
【關鍵詞】巧用;抗議素材;厚植;學科素養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戰果。放眼全球,疫情依然嚴峻,我國進入了疫情時起時伏、隨時都可能小規模爆發、對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的后疫情時代??箵粢咔榈拿恳粓鰬鹨壑卸加性S多鮮活的素材可用于政治課堂,如何講好抗疫故事、將抗擊疫情的感性材料與深刻的理性啟示融入教學中,落實政治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厚植學科素養,是每一位政治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所在,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筆者結合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自由平等的真諦》教學實踐試做探析。
一、在情境體驗中增強政治認同
增強政治認同是政治學科最根本的任務,其不僅是政治認知的過程,更是激發政治情感、堅定政治信念、付諸政治實踐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增強政治認同的高度出發,精心選取抗擊疫情的時政案例,深入挖掘抗疫典型事件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設計有探究價值的情境問題,通過創設情境,案例導學,引領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增強政治情感,堅定政治信仰。
有道是“道理不如故事,天邊不如身邊”,筆者在講授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自由平等的真諦》一課時,廣州正面臨著新冠肺炎病毒Delta變異毒株的正面考驗,筆者精心挑選了本地區抗擊疫情的重大事件和典型案例,深入挖掘素材之間的內在聯系,巧妙設置了主人公王明“宅家之煩”“宅家之思”“宅家之明”“宅家之悟”四個環環相扣的情境。情境一“宅家之煩”直擊西關疫情,引導學生結合八年級學生王明一家宅家的煩惱以及2020年初廣州能迅速復工復產的措施,使學生認識到必要的限制是對自由最大的保護;情景二“宅家之思”是王明宅家看到兩則因擅自離開封控區域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新聞,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自由和法治的關系;情境三“宅家之明”通過視頻介紹廣州多個區開展全員免費核酸檢測以及特殊群體可提供上門檢測核酸的服務,啟迪學生感悟平等的真諦,深刻領悟到黨和政府采取這樣的措施正是深入貫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體現;情境四“宅家之悟”展示了本次疫情防控期間,廣州市委市政府盡最大的力保障每一位市民的合法權利,快速高效收治病人、采取管控措施,本著應檢盡檢的原則,全員核酸檢測,保障特殊群眾的生活,黨員志愿者在自己的崗位上始終沖鋒在前、堅守到最后,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等系列動人畫面,學生深受觸動,認識到黨和政府用切實的行動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權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四個教學情境實際上是一氣呵成、一案到底的有內在關聯的連續性背景材料,蘊含著黨和國家的發展思想、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施行,因為這場抗“疫”戰斗是大家共同的經歷,每個學生都有切身體會,加之教師在課堂中不失時機指出中國共產黨在疫情防控戰中的“成績單”,學生整節課始終浸潤在對黨和國家高度認同的氛圍中,學生在情境中達成政治認知,在慎思中深化政治認同,這種對政治認同感的培育絲毫沒有說教的痕跡,學生真切地感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體悟黨的初心和宗旨,進而堅決擁護黨的領導、認同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二、在問題探究中培育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既是求真務實思想,也指堅持真理、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廣州本輪疫情的小規模爆發是Delta變異病毒株在中國第一次出現的社區傳播,在疫情應對方面,廣州有五大方面的創新:一是病例全基因檢測,快速鎖定傳染源;二是改變密切接觸者概念,采取不同的防控模式;三是首創了黃碼制度;四是嚴格措施防止外輸;五是積極開展封閉封控區域的動物監測,通過這一系列科學應對舉措,我國應對德爾塔變種病毒社區感染的第一階段戰“疫”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廣州防疫的經驗為全國甚至全世界疫情防控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其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既是阻斷疫情蔓延強有力的盾牌,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尊重規律、開拓進取的科學精神的最佳范例。
筆者在《自由平等的真諦》教學中,讓學生直面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辨析中作出判斷和選擇,在呈現與分析中厚植學科素養,在比較與鑒別中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
如情境一:《宅家之煩》王明是居住在嚴控區域的八年級學生,和家人處于居家隔離的狀態,一家人紛紛談起了居家隔離的煩惱。
設問1.王明一家為什么會覺得自己不自由?
設問2.如果他獲得了所謂的“自由”,將會來帶什么后果?
設問3.這樣的限制有必要嗎?
學生在追問思考的過程中不難得出結論,由于Delta株病例的病毒載量高,呼出氣體毒性強,密切接觸者概念因此改變,進而政府采取不同的防控管理模式,這樣的限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對自由最大的保護。追問之下,在自主辨析、思考中輕松達成教學目標,科學精神的培育也呈現水到渠成的效果。
情境三:《宅家之明》在疫情給市民帶來擔憂的關鍵時候,廣州各區開展多輪不分戶籍的全員免費核酸檢測。
設問1.為什么政府要開展多輪不分戶籍的全員免費核酸檢測?
設問2.“行動不便者可預約上門核酸檢測”是否對排隊的廣州市民有失公平?
在第一問中學生不難得出政府這樣做有利于迅速排查病毒的傳播范圍,進而采取針對性的防控措施,不分戶籍、全員免費實則體現了公平、機會均等的原則;第二問中有學生認為“有失公平”,教師順著學生思路追問“若行動不便者因各種因素未能參與核酸檢測,可能會有什么后果?”學生馬上想到會使疫情防控存在一定疏漏,可能導致疫情進一步擴散的風險,因此,特殊情況特殊對待,既是科學防控疫情的需要,也是平等的一種體現。由此可見,在教學中設置探究性問題,能促使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在思辨中既內化學科知識,又提高理性思考的能力,涵養了科學精神。
三、在案例分析中提高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就是要使學生樹立規則意識,運用法律維護合法權益,自覺參加法治國家建設。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曾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政治學科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法律法規知識,若教師只是單純地向學生介紹這些法律條文,會使得課堂枯燥乏味,影響教學效果。疫情期間發生的許多法律案例,都可以作為教學素材,培育學生法治意識。
筆者在講授“自由與法治的關系”時,采用了南沙一對夫婦因瞞報行程引起新冠肺炎傳播的嚴重危險被依法立案偵查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這對夫婦為何被立案偵查?既然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權利,為什么《傳染病防治法》和《刑法》又要對人身自由進行約束呢?是否相矛盾?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利用教材中的理論觀點對案例材料進行解讀,認識到自由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但同時法律并不袒護損害國家、社會、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的行為。中學時期是青少年社會規則養成和法治觀念養成的重要階段,采用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境,更能觸動學生的內心體驗,激起思維漣漪,引導學生自覺內化,使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入腦入心。
四、在戰“疫”過程中踐行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素養,要求學生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展現人民當家作主的責任擔當,積極行使政治權利、履行義務。公共參與素養并非自發生成,而是需要歷經知識學習、實踐嘗試等過程才能獲得。在這場全城戰“疫”中,學生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本在教室里上課的小伙伴們上起了網課,還要做好防護措施配合政府好做一輪又輪的核酸檢測。教學時,適時引入戰“疫”過程中的典型素材,引發討論,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共參與的理解。
筆者在講授“平等的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這一知識點時,引導學生思考:疫情防控期間,廣州市民享有哪些權利、應履行哪些義務?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保障這些權利?還有哪些人也承擔了什么責任?學生經過思考即可感悟到,其實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拔ky時刻顯本色,勇于戰疫敢擔當”。 這次疫情,大家看到了廣州的行動力、看到了廣州人萬眾一心的凝聚力,從而增強學生為社會擔當責任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公共參與意識,激發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主動參與公共生活。
生活即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個最真實不過的社會公共事件,給學生上了一堂生活的大課。巧妙利用疫情中的各種素材,結合教材內容,可以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幫助學生厚植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張陟遙.疫情防控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N].中國教育報,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