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它不僅能夠增長學生的知識,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教課方式單一、課堂枯燥乏味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在影響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本文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深厚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認為閱讀是一種樂趣,有一種想讀的沖動,這才是成功的閱讀教學所產生的效應。首先教師要成為受學生喜歡和崇拜的人才,所以教師要轉換自己的師道尊嚴的身份,要讓學生可親可敬可畏。只要教師走在哪兒都有學生想著你快回到他的身邊,學生們都希望你一刻也不能離開他們的視線,說明學生真的是愛上教師了,這樣他就會自然想你給他們傳授知識,學生自然才會認真學習知識。其次,教師要充分了解尊重每一個學生個體。要知道他們的喜怒哀樂,要真正知道他們的興趣愛好。在課堂多運用學生喜愛的閱讀篇目作引子,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觀能動作用,讓學生活躍在課堂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再適當點撥,這樣逐漸將學生的興趣培養起來。
二、課前引導自學閱讀,從指導預習中培養自學能力
語文新課標指出:“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閱讀教學的興趣,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他們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并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所以,學好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當教師要上一堂閱讀教學課的時候,首先要布置與該堂閱讀課相關的一些且學生深感興趣的課外文本或者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到家中將自己收集到的文本通過自己閱讀理解后講解給自己的父母親人聽。課堂上再將自己閱讀的課文當眾脫稿向師生匯報自己的閱讀內容以及讀后感。并且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讀后感寫出來,在班上作交流。
三、加強學生情感培養,教會學生識別真善美的能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有溫度的,更具有情感性。任何一篇文章,比如詩、詞、歌賦、現代白化文等,都是蘊含深刻哲理和情感的。要將每一篇課文讀懂,讀出韻味,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緊扣文章中心內容,從培養學生情感因素方面去認識、理解整篇文章的情感精髓。例如,在教學著名臺灣詩人于光中先生寫的《鄉愁》這篇閱讀教學的時候。首先我采用的情景+情感教學法。舉了一次我獨自一人出差他省,夜深人靜,獨自一人,在一彎明月照耀下,那種思念家鄉親人的濃濃鄉愁的例子。讓學生能充分體會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真理了。因此這樣一引導,學生自然都對《鄉愁》的理解就陡然上升到了一個高度。然后通過大量的深情地閱讀方式,在不到一節鐘的時間,學生居然能說出同樣反映鄉愁的文章至少5篇以上,還把自己平時在課外閱讀的一些反映離別思家的文章在課堂上能列舉篇目,并能熟練講解課文內容。通過這樣的培養和訓練,能讓學生從小學做一個重情感、懂孝順、明事理,從而立下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長大報孝國家的宏途遠志。
四、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寫讀后感的好習慣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內容并懂得其中所飽含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是多方面的,比如邊讀邊摘抄重點優美的字、詞、句、段、篇,將自己喜歡的內容勾畫出來,把最能打動自己的內容在書上寫上點滴觀點見解、每讀一篇文章都要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例如,我在講解《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自己首先創設一個鮮明的情景對比:“我們現在過年最喜歡的是什么呀,生活幸福嗎,爸媽疼愛嗎”學生回答情緒高漲,并且攀比起自己的幸福指數誰高誰低。當我說到讓我們看看一個小女孩是怎樣在大年三十天過大年夜的時候,孩子們頓時鴉雀無聲,傾心靜讀課文。在我還沒提要求的時候,好多孩子都在書頁上勾畫出了許多的圈、點、線,有些地方還作了自己的體會。一讀完下來,多數學生都紛紛報告最能打動自己的地方是什么、最生動的句子有哪些、假設我是小女孩該怎么辦,一系列的問題都提出來了。第二天每個學生都交上了700多字的讀后感,情到深處,多數學生在念自己的讀后感時競然哭成了淚人,我想這篇文章的效果我就達到了。這就是我平時在閱讀教學當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帶來的效應。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人文素質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小學語文老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育學生對祖國母語的濃厚興趣,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讓學生在實踐中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