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娟芬


【摘要】如何更有效、更友善地溝通?請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是判斷或評估。誠實表達感受和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全身心傾聽,尊重學生,讓語言成為窗戶。
【關鍵詞】觀察;體會感受;表達需要;提出要求;尊重學生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不過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平日里與學生的談話,并用心體會各種談話過程帶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或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有些話確實傷害了學生!言語上的說教、嘲諷、指責以及主觀的評價給學生帶來的情感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你為什么這么懶?”“看看你同學的作業(yè),又漂亮又整潔,你的呢?”“今天放學前必須把抄寫本完成!”這些脫口而出的語言暴力讓師生間變得隔膜,甚至敵視。我們有些時候使用的語言傾向于評判、比較或命令,而不是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行為的責任意識。如何更有效、更友善地溝通?我們需要靜心細細思考。
一、區(qū)分觀察和評論
請仔細觀察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經(jīng)過,并準確地說出觀察結果。倘若老師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那么學生將傾向于聽到批評和指責,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在以下表格中,可以舉例說明如何區(qū)分觀察和評論。
“總是”“從不”等詞語很多情況下表達的也是評論,如:你上學總是遲到。老師上課時,你從不認真聽。“經(jīng)常”“很少”這樣的詞語也讓我們的表達更傾向于評論。
如果我們的表達夸大其詞,學生就可能產(chǎn)生逆反情緒,而不愿意作出正常的回應,從而與我們想要的結果背道而馳。那么作為老師,我們就只需要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嗎?當然不是!倘若這樣的話,我們將無法盡到一名教師應有的育人職責。只是我們需要清楚地意識到區(qū)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避免在工作中將兩者混淆。
二、體會彼此的感受,表達彼此的需要
我們也許會對孩子說:“你的英語成績讓老師心里特別難受。”聽了老師的話,學生可能會感到難受,內(nèi)疚,并調(diào)整行為,花更多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可是,這種調(diào)整只是為了免除內(nèi)疚,而非內(nèi)心對學習的熱愛,一段時間之后,問題再次出現(xiàn):你的英語成績怎么總提不上去呢?這是我們時常采取的辦法,讓學生獨自承擔不愉快的結果,而作為老師,我已經(jīng)盡責了。聽到老師批評的話時:“你這個人最懶惰!”學生常見的反應,一是(在心里)申辯:哪有這回事?我完成作業(yè)了呀。這時,雙方一般都感到惱怒。第二種反應是認為自己犯了錯,學生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完成那些作業(yè),真是懶到家了。這會導致學生內(nèi)疚,甚至否定自己,對孩子的成長毫無幫助。或許,我們可以選擇第三種:用心體會學生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會想:他沒有完成作業(yè)可能是遇到學習或者生活上的困難了,需要老師的耐心和幫助。第四種:了解我們老師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發(fā)現(xiàn)學生未及時完成作業(yè),老師很難過,因為我看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小楊,作業(yè)書寫潦草,口頭警告甚至重寫,均告失敗,依舊我行我素。一次,我將其作業(yè)與另一位同學的放在一起,說:“小楊,你的作業(yè)確實潦草。真的沒法寫工整些嗎?如果確實不能的話,我愿意為你示范26個英文字母的書寫。因為我很看重學生的作業(yè)質(zhì)量。”之后,小楊的作業(yè)質(zhì)量明顯提高。也許,一周內(nèi)要提醒他一兩次,但他一般都會認真完成作業(yè)。所以,如果我們開始表達需要,而不是責問學生,那么獲得積極回應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三、提出具體的要求
清楚地告訴學生,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如果我們告訴學生不要做什么,孩子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老師到底想要什么,尤其是低年級孩子。比如有位老師對一名學生說:“你不應該罵同學。”第二天,他動手打了同桌。一次,聽到同事批評學生:“語文課上畫畫,想當畫家啦?來,給你張紙,今天回家把它畫滿,明天交給我!”學生聽后會不會在想:畫還是不畫呢?我好難啊!所以,請直截了當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同時,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如果我們的表達模棱兩可,學生就很難明白我們到底想要什么。有一幅漫畫描述的是一個人掉到了河里,掙扎時他沖著岸上的狗喊道:“快去求助!”在第二幅畫中,這只狗躺在精神病醫(yī)生的診斷臺上。這個故事反映了人們對于“幫助”的含義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提出要求時,請避免命令的口吻。試想一下:聽到命令時,你會有什么反應?對,服從或反抗。一旦學生覺得不答應老師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而通常我們的表達也確實更傾向于命令:馬上完成作業(yè)!只要孩子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不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如果休息時間學生正玩得開心,而我布置作業(yè)要求他們馬上完成,那么作業(yè)的整體質(zhì)量明顯下降。如何區(qū)分命令和要求: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老師如果提出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選擇通過要求或請求而非命令來表達,那是否意味著,一旦學生在心里面說“不”,我們就放任其所為?當然不是。每當這時,需要我們充分體會是什么阻礙了孩子說“是”,那么我們就不會試圖命令他們,并且采取行動,幫助學生清除障礙,使其毫無顧慮地投入其中。
四、用全身心傾聽
當學生述說一件事情時,我們可能常常急于安慰,提建議。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是在診斷,而并沒有傾聽他們。為了傾聽,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孩子,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此時,所有的批評、或嘲諷就會消失。課代表小倪是我的得力小助手,一天,午飯過后,她漲紅了臉,緊皺眉頭,聲音比平時提高了八個度:“老師,在英語晨讀的五分鐘自由時間里,我再三提醒,他們還是吵吵鬧鬧,根本就不聽。”這樣的情形已有過幾次,我覺得有必要和小倪好好聊聊。
——小倪,說說當時班里的情況。
——有的背書聲音太大,有的同學互背單詞時嬉嬉笑笑,還有的……(觀察)
——你在當時有什么感受?
——我有些不舒服。(感受)
——那么你是不是覺得需要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是的。(需要)
——所以你請求大家共同營造一個這樣的環(huán)境,是嗎?
——是的。(請求)
下午,我倆在全班面前演示了上面的對話,大家達成一致看法: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而不再把課代表的請求認為是命令。不論學生怎樣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他們。通過全身心的傾聽,學生們可以越來越敞開心扉,告訴我們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對干擾學習的因素認識得越清楚,就越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一首詩歌里這樣寫道:“語言是窗戶,或者是墻。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所以,請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是判斷。誠實表達感受和需要,并提出具體的請求,全身心傾聽,讓語言成為窗戶,而不是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