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月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效率和質量低下的傳統管理模式在時代發展中將被逐步淘汰,著力推動自主創新、技術升級、產業優化、開放合作的國企改革,市場化趨勢將成為啟動國有企業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從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角度來看,需預先開展市場化調研,客觀明確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策略,積極推進市場化改革機制,進而促進國企改革逐漸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創造更多利益、實現更大價值、作出更大貢獻。本文重點分析了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的特征與策略。
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成本
國企改革如果不尋求給付最低成本,忽視對改革成本的控制,會令改革工作難以順利開展、現代法人治理結構難以創建、新型運行機制難以通暢,產權結構多元化與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改革將舉步維艱。對此,實施改革必須要對改革成本進行合理管控,控制國有企業資產置換成本,促使國有企業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置換和相關運轉。
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對應發展不管是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還是社會經濟的全面系統化運行都意義顯著。當前市場經濟中,國有企業逐漸發展成為關鍵性部分,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性落實,更加有益于提升企業內部人力、資本與技術等總體活力,優化社會資源總體配置,為國家、社會與經濟未來發展創造良好基礎條件。為此,多省市出臺了國企改革的細化方案。
全面調整國有企業結構
國有企業在有效落實與推行市場化改革工作的進程中,經過長時間與持續性的發展,一般可有效創造諸多國際化的、影響力顯著的集團化企業。通過深入研究分析我國國企當前發展現狀發現,這類企業相對于大型跨國企業,無論是競爭力還是資產,都存在較大差距。靈活調整國企戰略,對高新產業的高速發展進行系統化全面推進,有益于調整國企產業結構。
重視國有企業內部改革
合理改革企業內部組織結構與制度,是國企改革中十分顯著的特征之一,內部改革結構要素中包括:管理體制與規章、管理技術、領導體制與決策等。
政治經濟的相容性
開展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需將中國的政治文化理念充分融入到大的經濟市場發展中去。對于國有企業,在推進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黨的領導和加強黨的建設,將黨建與公司治理有機結合,深入推動全面從嚴治黨,都將為市場經濟的健康、良性、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完善相應制度
通過調查研究分析發現,國企改革經歷了40年的發展歷程,現代企業制度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但也仍存在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制度問題不能得到解決,一定程度上會引發國企改革推進進程中出現諸多問題,會對國有企業品牌形象產生一定影響,甚至會影響到經濟與社會健康的可持續性發展。
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背景
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自2015年開始,進入了全面深化階段,全社會的共識度越來越高。著力促進實業主業發展、抓好自主創新、深化結構調整、推動改革深化、落實開放合作,使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增強。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總體上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和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繁榮穩定及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的主要過程
國企改革歷經放權讓利、產權改革、國資監管、全面深化四個重要階段。改革初期,圍繞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這一主旋律,通過放權、利改稅、承包經營責任制等途徑實現了放權讓利,激發了企業活力,為國有企業成為獨立自主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主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以產權改革為核心,現代企業基本框架在1993-2002年這一階段初步建成。自2003年開始,針對大型國企所有者缺位的問題,完善國有資本監管管理體制,建立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對國有資產實行統一監管。2015年之后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進入了全面深化階段,從頂層設計到具體操作,不斷完善和健全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制度體系,公司治理逐漸變得更加完善,試點企業的成果也將隨之變得更為顯著。
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存在的不足之處
首先,非國有出資人參與國企活動的動力相對較弱。非國有的資產進入到國有資本壟斷領域仍舊存在較大阻礙,公司合作中重點的特許經營法尚未出臺,市場準入、項目合作、風險控制等機制仍舊缺乏完善性。其次,混改企業公司治理的機制融合難度系數較大。再者,國企領導的雙重身份會對國企改革的實際落實力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國有企業改革的戰略
一是合理控制國有企業實際規模,重點掌握國有大中型企業這一關鍵步驟。二是合理開展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分類。國有企業的分類改革可以圍繞自然壟斷企業、競爭性企業、以社會公益為目標的企業展開。
優化市場化改革環境
首先,企業管理人員應充分研判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將企業改革工作與社會保障充分聯系在一起,進而創造更有利于市場化改革的外部競爭環境,促進員工獲得思想層面的轉變與認同,以最大限度降低和減少國企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阻力。其次,預先制定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相關戰略,繼而令我國的國有企業市場逐漸得到有效開拓。企業的發展與市場變化存在緊密聯系,開展國企改革過程中,對企業管理人員來說,需基于市場實際,不斷引導國有企業充分明確改革的基本方向,令自身的產品質量得到充分提升,并且在改革發展進行過程中形成更高的市場地位。
培養國有企業的人才
1.構建市場化選人用人和激勵約束機制
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圍繞激發活力、提高效率,深化國有企業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通過推行經理層成員的任期和契約化管理,實現管理人員能上能下;通過全面推進用工市場化選聘和競爭上崗,實現員工能進能出;通過完善工資總額管理的薪酬分配機制和建立多元的中長期激勵制度,實現收入能增能減。最終形成促進企業發展的人才優勢和市場化競爭優勢。
2.強化專業能力培訓,建立學習型組織
為建立優質的人才優勢,對企業來說,應以建立學習型組織為目標,不斷開發增強員工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專業能力的培訓體系,為員工賦能。可以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學習文化、制定完善的戰略培訓項目體系、多維度與員工加強溝通交流、實施人才和后備人才管理等機制,鼓勵員工對學習的內在動力、持續性學習能力的追求和提升,使員工的個人價值得以體現,進而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3.發揮企業文化作用推動人才發展
企業要實現將 “人口資源”、“人力資源”轉化為 ––“人才資源”,需要以文化作為引領,增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整體力度,以意識形態導向價值共識和輸出,推動企業高效發展。對企業來說,發展的主要靈魂就是企業文化,這也是激發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積極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以往的國有企業改革工作中,資金相對短缺也是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而在國企改革中,資金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充分保證資金鏈的情況下,才能使國企改革按照既定的戰略得到有序推進,進而釋放和激發改革帶來的活力。基于此,需積極拓展引資渠道,這是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可以形成多元的招商投資渠道,與合作上下游形成互惠共贏的供應鏈關系,促進市場化的融合,進而推動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順暢開展。
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中的特征,基本決定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因此只有在持續性總結以往國企改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客觀看待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尋求合理解決措施,才可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健康與有序性發展。
(中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物流中心)
參考文獻:
[1]曹維維.我國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特點及策略[J].現代企業,2021(05):126-127.
[2]李芳.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特點及策略分析[J].經濟管理文摘,2020(21):71-72.
[3]黃凌.淺談目前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的進展、難點和建議[J].國有資產管理,2020(09):33-37.
[4]李鹿.我國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特點及策略探究[J].中外企業家,2020(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