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琳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需要,我國提出了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要想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就必須重視基礎教育,而傳統的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培養模式已不適合現實需要,因此探索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培養新模式刻不容緩。本文通過對新時期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培訓的新模式和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分析,為新時期如何培訓基礎教育人才提出了相關建議,來推動教育的現代化水平。
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顧名思義是基于人自身的資本,是指對勞動者進行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等使其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創造經濟與社會價值。人力資本的思想萌芽于古希臘時期,早在那時著名的思想家與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就意識到了教育對個人與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過教育可以提高個人的知識與素質,使其有能力、手段在其所在的領域發揮所長,有利于個人收入與社會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社會中人是主體,教育培養了一個個科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他們的一個小動作帶動了整個人類的大發展。同時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促進了農學、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的進步,從而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人力資本的概念最早出現于18世紀的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著作《國富論》中曾提出人通過教育獲得才能,這種才能可以幫助人獲得更高的利潤。當代經濟學家把資本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人力資本即人的才能與物質資本同樣是重要的生產手段。
基礎教育人才的關系
現如今的世界是一個由技術和創新驅動的知識型社會,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成為世界關注的重點。而基礎教育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上起著奠基性的重要作用,是其前提和基礎。2020年我國出臺了“強基計劃”并在部分高校開展試點。到2020年,已有36所高校陸續公布了“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強基計劃”即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其主要目的是招錄基礎課程優秀的人才。“強基計劃”的出臺使得基礎教育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畢竟只有基礎教育夯實了基礎,培養出一批基礎學科優秀的人才,才能為“強基計劃”的選拔提供充足的人才來源。
基礎教育人才隊伍的激勵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苗變成樹木需要很長的時間,而把一個人培養成才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培養人才需要發展教育,留住人才需要激勵。建立健全基礎教育人才隊伍激勵機制是必要之策,一方面要提高對基礎教育人才的尊重與信任,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尊重和信任他們的想法、行為,肯定其成績與付出,激勵其增強事業心與責任心。另一方面要建立具有激勵機制的獎懲體系,通過現金獎勵、榮譽證書的頒布、評良評優對表現卓越的人才給予肯定,以此調動基礎教育人才的積極性。
新時期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培訓的基本思路
新時期黨中央頒布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戰略規劃,推出了八大現代化教育理念,包括對道德層面的進一步重視、對全面發展的人才的培養、對因材施教理念的進一步貫徹等,實現教育現代化。以此我們主要從現階段基礎教育人才培訓隊伍存在的各方面問題出發,有針對性地解決相應的問題。
新時期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培訓新模式的實施
新時期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培訓的新模式首先要依托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以習近平的教育戰略思想為指引為發展現代化教育提供方向,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是引起政府和教育部門對基礎人才隊伍培訓的重視和正確認識,我國有關基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尚有較大的改善空間;最后,通過認識到我國在教師隊伍培訓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我國基礎教育人才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不公平現象,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培訓的新模式增添了對基礎教育人才的激勵制度。
新時期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運行機制
我國新時期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運行機制主要包括基礎教育人才培訓理念與時俱進和培訓模式不斷創新。現階段,基礎教育人才需要遵循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需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基礎教育培養的是一批基礎學科優秀、基礎知識扎實、思想道德修養高、道德素質不低俗等優秀人才;需要推動培訓模式的創新,原有的課程模式過于單一,存在重學術、輕實踐的一些問題,新模式主要是借助日益發展的現代信息化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多形式的教學,并注重對道德素質的培養。
教育專業人才隊伍培訓的認識落后
新時期國家愈發重視教育對于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并頒布了很多關于人才培養的方針政策,但是仍存在地區對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或者是說部分領導并未認識到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對基礎教育人才隊伍的認識不夠。
另外還有就是在教育人才隊伍培訓的思想認知方面的誤區,什么是人才,什么是人才建設隊伍,人才是指在某個領域具有卓越能力的人,人才建設隊伍是指培育人在某些領域的卓越能力的人,有能力并不完全是和經濟掛鉤。這從側面也顯現出對于人才的另一個誤區,當今社會是一個“快餐式”發展的社會、是一個極具競爭力的社會,對于人才的選擇過于注重當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性的發展,因此,在人才培養上也展現出一種“快餐式”現象,使得“人才”對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并未融會貫通,甚至很多“人才”在道德層面的修養極為低下,這些都是對于人才培養的誤區。
教師隊伍培訓模式有待創新
1.對教師的培養脫離實際需要,比起實踐性課程,高校更加注重理論類課程,實際教學時長過短,這不免造成了很多師范生缺乏足夠的教學能力和管理班級的能力。2.對于教育從業人員的范圍的認知過于片面。3.教師培訓存在地區間的不平衡問題,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和廣大農村,教師培訓力度不夠,培訓教師的整體素質不高,培訓理念與培訓模式也相對落后。4.教師隊伍培訓對于道德素質的重視程度還相對不夠,為人師,必須起到模范作用,其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的發展。5.教學模式單一、獎評模式單一,現階段的教學仍主要是以課堂理論教學方式為主,“聽老師講”為課堂的主要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考試方式仍為傳統的試卷測驗的模式,形式較為單一。6.現代化技術在課堂教學和教師培養中的作用較低。
農村教師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激勵制度
1.農村學校中學生的數量在連年減少,因為時代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走出鄉村,走進城市,一部分人口在城市永久地駐扎下去,另一部分人口也獲得了供孩子去城市讀書的能力,更多的農村學生也走向了城市接受教育。2.農村學校的老師數量不足,教師是農村教育的主體,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的教師數量明顯較少,一個老師從事多個科目的教學是常態,鄉村教師的缺乏主要是因為鄉村教師的薪資水平和福利待遇與城市教師相比較低,這不僅使得優秀的鄉村教師不斷外流,而且很多教師一開始就不會選擇來鄉村教學,另外就是進城的傳統觀念影響,畢竟進入城市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一些被安排進鄉村教學的教師甚至可能會放棄教師的本職工作,到城市另謀出路,這些原因都使得鄉村教師的數量銳減。
政府對基礎教育的忽視
1.涉及基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盡管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立法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來解決基礎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相互推脫、效率低下的問題,我國也借鑒了很多有益的經驗,但是相對于其它領域,基礎教育方面的法規保障較為缺乏。2.基礎教育現存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基礎教育的不公平現象,城市和鄉村的教學條件、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教育資源分配極不平衡,表現在資金與優秀教師向城市學校集中,農村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3.課外培訓機構泛濫、教育趨向產業化的現狀也反映出政府對于基礎教育的忽視,義務教育是公益性的教育,學校為學生提供義務教育這是國家的要求,教師教會學生知識是其本職,而現在課外教育機構的泛濫,使得學生和家長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和時間去課外的培訓機構獲得知識,這不禁讓人深思學校的作用何在。
加強基礎教育人才隊伍的培訓
完善教師教育培訓體系,加大政府和教育部門對教育人才隊伍培訓的統籌管理,由其為教育人才培養提供培訓基地,為師范生提供實訓的地點和機會。在師范生教學課程設置上,既要重視學術性知識的學習,也要重視實踐性課程的掌握,增加師范生實際教學實習的時間。在師范生隊伍建設上,應注重培訓者的資質問題,最好聘用在教育與管理領域的專家為學生進行教學,同時這些專家也要注意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地增強自身素養與知識儲備,并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模式,綜合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傳授知識并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一疑一思”中不斷提高師范生在將來教學中應對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教育人才的本職使命。
加強基礎教育人才隊伍的激勵與管理
1.提高教師的薪酬待遇,較高的薪酬可以幫助教師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從而激勵他們愛教育、愛教學,增強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其教學質量和效率。2.降低地區間、城鄉間的教師薪資不公平的問題,將教師薪資更多的與其教學能力、教學實績掛鉤,盡盡可能地縮小城市教師與農村教師的薪資差距,另外要按照按勞分配的原則,遵循多勞多得的理念,在基礎薪資相同的前提下,按照教師的工作能力設定不同檔次的津貼福利,起到激勵的作用。3.建立多種類的專項獎金和榮譽評選,并對有較長教齡的講師、對教學成績優秀的教師、對終身教學的教師給予相應獎勵,并為其提供住房優惠等。4.建立完備的聘任、獎懲機制,對于教師的聘用、考核評價、監督、獎勵、懲罰等方面建立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并強化問責制度,增加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過程的考核,提高教學質量。
建立科學的基礎教育人才隊伍
1.加強基礎教育培養者的思想建設,引導基礎教育人才樹立正確的理想觀念、建立正確的三觀和育人理念,遵循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增強法制意識與道德觀念,做守法律、講道德的新時代基礎教育者。2.創新教師培訓模式,采取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基礎教育人才隊伍的教學能力和管理班級的能力。3.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積極推進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充分發揮現代技術在教師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一支有能力、有思想的高質量基礎教育者隊伍。
加強教師的素質教育評價
1.培養教師的思想政治建設,改變傳統的道德宣講模式,積極引導教師走進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高教師的社會責任感與奉獻精神,樹立師德的良好榜樣,講好其中的故事,獲得滿滿的正能量。2.提升教師的專業化素質,教師為樹人之本,因此必須重視自身的言傳身教,提高自身的專業化能力,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探索多形式化教學。3.加強對教師的素質教育評價。
教師所擔任的角色并非是手把手地教會知識,而是提出問題并找到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未來的發展不僅僅是知識儲備的競爭,更是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的競爭。新時期我國的目標是實現教育現代化,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培育在我國社會的各個領域發光發熱的優秀人才,因此我們要更加注重基礎教育的發展,現階段來看,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仍面對不少挑戰,而傳統的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基礎教育與人才培養的需求,創新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培養的新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
(廈門國貿教育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丁香.人力資本對重慶市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J].營銷界,2021(34):104-105.
[2]徐祖輝,譚遠發.健康人力資本、教育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4(06):21-28.
[3]孔晶.人力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研究[J].中國市場,2021(23):10-11.
[4]彭正梅,鄭太年,鄧志偉.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人: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國際比較[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8):67-79.
[5]周彬.新時代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與強基路徑——來自國家實施“強基計劃”的啟示[J].人民教育,2020(12):35-37.
[6]陳思.首都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挑戰與創新探索——首都基礎教育人才發展2019年研討會綜述[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9,33(06):89-92.
[7]賈繼娥,盧偉.教育人才隊伍建設: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人力資源基礎[J].教育發展研究,2012,32(05):11-15.
[8]劉存緒,陳鈺萍,繆建忠.積極探索新時期基礎教育人才隊伍培訓的新模式[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0(03):16-19.
[9]熊思東.鄉村教育振興:高校的思考與作為[J].群言,2021(01):4-7.
[10]李亞彬.談談基礎教育的幾個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1(02):5
[11] 陳衛亞,吳艷梅.從人才治理理論看我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以B市為例[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9,27(04):97-104+111.
[12]莊嚴.以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引領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論析[J].教育探索,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