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欣蕾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之下,我國金融杠桿率不斷提升,政企業組織以及個人的債務模式更是層出不窮。這些現象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我們更要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要對金融體制大力推進改革,采取“去杠桿”的手段來應對當今的金融風險,穩定經濟運行態勢,為當前經濟下中國金融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本文簡述了去杠桿對于國民經濟、國際金融環境以及資本市場等的影響以及意義。
國內國際金融去杠桿的經濟環境
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方式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我國相關機構部門積極發揮其職能,充分發揮國家宏觀調控的優勢,穩定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環境,為我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制度保障等。在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綻放實體經濟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我國堅決抑制杠桿率,大力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工作,從金融領域的去杠桿到非金融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我國過剩產能行業資產負債表轉向修復的發展態勢。但由于我國金融領域前期杠桿率較高,也考慮到資本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去杠桿進程較為緩慢。
金融杠桿的運用場景
金融的角度來看,杠桿是一把雙刃劍。根據杠桿的原理,我們只需要付出較少的啟動資金,通過貸款等一系列金融手段,再經歷一系列經濟活動,用有限的資金去撬動更大的生意來實現盈利。但同時,這項經濟活動也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一旦經營不當,后果不僅僅是要損失啟動資金,還會承擔巨額債務。要合理調控杠桿,首先不應該過度使用,否則會使自身陷入財務危機。其次要明確,想要跳出經濟危機,推動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去杠桿,而“去杠桿”也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留下杠桿中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方面,去除掉導致經濟風險的部分。
提高經濟轉型速度及健康發展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相信這一主題可以持續更久。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密切關系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在中國經濟去杠桿的呼吁之下,要注意揚長避短,切實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政府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手段,大力推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力創造良好健康的營商環境,這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突出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當前經濟環境下中國金融去杠桿有利于刺激新能源的供給,利于深入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激發科技創新帶動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在當前的國際、國內環境之下,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抬升作用。去杠桿促進了資金泡沫化向實體經濟方向發展,改善金融領域資金空轉的現象,疏通了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通道,有效降低了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利于緩解小微企業、中國老字號等企業走向倒閉的風險。去杠桿長期來看有助于穩定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秩序,營造良好的發展態勢,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健康可持續。
杠桿率過高會引起金融信貸風險
目前全球經濟還處于復蘇階段,各個國家的貨幣政策也在為應對當前緊急發展態勢以及國內外的經濟環境而適時調整。美聯儲加息,大力收縮資產負債表,歐洲在經歷了通貨緊縮風險之后,推出了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面對貨幣政策以及經濟發展的拐點,我國積極應對全球局勢以及國內新的經濟發展環境,大力去杠桿,降低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在美國的信貸危機以及經濟危機中,杠桿率過高而引發的金融信貸至今令我們為之咂舌。資產負債率過高,不足以償還貸款,最終導致杠桿斷裂,發生了空前的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這一歷史性的災難時刻警醒著我們,想要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就不能對投資和信貸擴張產生依賴心理,要適當運用、適可而止,對于前期杠桿率較高的我們國家來說要積極落實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促進以消費結構升級和產業創新來拉動的健康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發展拐點交出滿意答卷。
對民生的挑戰影響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金融杠桿管控不當不僅會引發金融風險,還會演變為社會風險甚至是政治風險。在世界歷史中,由于經濟上的調控不當,拉丁美洲多個國家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歷了政治動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伴隨著全球經濟周期下行,拉丁美洲的多個國家出現了債務危機。貨幣貶值,資本外流,稅負壓力加大,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由此可見債務危機、信貸危機對民生影響巨大。
我國在2016、2017連續兩年大力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通過公關調控工具調整信貸政策支持、加大對小微型企業等國民經濟扶持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大力支持。通過運用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扶持民生,保障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通過去杠桿來降低金融風險。
深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機構最主要的利潤歸根結底是來源于實體經濟。我們應該站在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角度來落實去杠桿。加大金融體制改革力度,深入優化金融體制改革來為實體經濟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增強實體經濟發展驅動經濟發展動力,大力引導社會資金資源脫虛向實。在政府積極的宏觀調控下,我國過剩產能行業擴張問題得到有效地緩解,實體經濟穩中向好發展,資產負債表逐步修復,金融去杠桿穩步落實。
加強國有企業傳統產業結構的調整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已經成為制約經濟進一步增長的重要因素。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帶動部分之一,為我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以及科技生產力的發展,國有企業也應該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針對改善產品結構單一、盈利方式單一等多個現狀做出調整,以適應當前經濟發展,更好地發揮國企的社會作用,積極探索高新科技拉動經濟增長的新的經濟生長點,鋪好產業鏈發展之路,帶領更多企業發展實體經濟,引導以實體經濟為主要經營戰略的經濟活動走向活躍,吸引資金流入,為降杠桿做出貢獻。
充分發揮人民銀行主導地位
我國政府積極運用宏觀調控的手段,來應對各種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人民銀行作為政府調整貨幣政策的重要單位,積極應對社會上的各種經濟問題。金融去杠桿需要央行落實宏觀調控行為,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調整利率水平,積極保障人民幣匯率的平穩。當前我國金融機構采取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向深入服務實體經濟的目標經營管理。國家去杠桿政策可以通過央行對控制基礎貨幣、調節準備金率等措施來實現。在去杠桿政策下,央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抑制資產泡沫,并適當采取一定程度上的非對稱干預,在資產價格不良變動時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流動性支持,嚴格防范金融風險。
實行居民部門優化措施
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速度較快,貨幣政策隨著國內外的經濟發展局勢不斷做出改變。為進一步疏通融資渠道,向實體經濟、小微企業、中國老字號企業等金融薄弱力量以及重要領域輸送資金力量,向其提供信貸支持。我國的貨幣政策在不斷調整的同時,配套相關政策構建服務于實體經濟、小微企業、中國老字號企業等民間薄弱力量的群體積極協助,推進發展、完善供應鏈條、疏通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確保更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優化實體部門,將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有效融合。
綜上所述,在面對去杠桿的問題上,我國政府積極利用宏觀調控的工具和手段,例如通過央行調控各項經濟指標、通過國有企業改革來帶動實體經濟發展,積極引導并大力扶持實體經濟、小微企業、中國老字號企業等弱勢群體以及重點對象,制定符合經濟發展形勢的經濟政策,來緩解并降低金融風險以及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整合資源,優化發展環境。
(杭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
參考文獻:
[1]中國金融領域去杠桿的背景與積極意義.作者李希龍《現代商業》2018年第3期99-100.
[2]余夢婕,苗宇松.當前經濟環境下中國金融去杠桿的意義及其影響《中國商論》2019年第19期26-27.
[3]貨幣政策、金融杠桿與商業銀行績效——基于中國214家商業銀行的非平衡面板數據.作者李雪.胡夢飛《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大核心2021年第1期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