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地攤經濟作為城市的一種邊緣化經濟性方式,在城市的現代化管理過程中,主要經歷了“全面禁止、政策“松綁”、鼓勵扶持”三個發展層次。作為后疫情時代“保民生、促就業”的重要措施之一,地攤經濟也逐漸在全國上下得到廣泛推行,甚至掀起了一股狂熱的地攤經濟熱潮。新時期的地攤經濟,需要具備足夠的理性,及時轉變認知與發展理念,匹配現代化的管理與服務,同時也要開展精準化的幫扶與支持,方可實現持續性健康發展。
地攤經濟的定義、成因
所謂地攤經濟,俗稱為馬路經濟與路邊經濟,具體指的是通過占用一定的城市公共區域,利用流動或固定攤位來獲得收益的一種經濟形式。地攤經濟并不是現代經濟的產業,早在古代就已經產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雖然地攤經濟,現代生活元素出現了極大改變,但是其便民性的本質卻一直存在。在現代化城市發展中,地攤經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形式,可能表現為美食聚集地,也可能是小商品交易市場,甚至可以是城市特色文化展示點等。就世界范圍角度看來,深厚底蘊的城市,往往都具備擁有一定特色的地攤經濟,也為城市發展增加了一道非常獨特的人文風景。
從最近幾年我國的經濟形式看來,諸多傳統模式經營的企業收益狀況不佳,甚至出現了規模較大的裁員,民眾的失業率也相對較大,在此情況下,多數低收入人群利用夜間擺攤的形式,增加收入。但隨著扶持實體經濟理念的深入和城市管理文明指數的不斷提升,城市管理執法溫柔度逐漸被彰顯出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逐漸得到有效落實,城市對地攤經濟的排斥性開始舒緩。
當前地攤經濟的現狀特點
縱觀城市發展,地攤經濟經歷了從無到有,持續整治、螺旋發展的過程。由于規模、資金、產品的限制,地攤經濟從業人員多屬于低收入群體,其經營項目多趨于餐飲、日用小百貨、果蔬等產品,經營行為呈現相對低端、規模小、形式零散等特點。2017年8月,國務院發布《無證無照經營查處方法》,明確“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場所與時間,銷售農副產品與日常用品,或者個人使用自身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不再屬于無證無照經營”,地攤經濟首次獲得了合法身份。目前,國家和地方層面,逐漸放松了對地攤經濟的各類限制,地攤經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
地攤經濟的社會價值
發展地攤經濟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地攤經濟與民生大事緊密相關,由于運營所需成本較少,因此可隨時開張經營,逐漸成為了靈活就業的首選。對由于疫情失去工作的群體與部分低收入家庭,較為方便地解決家庭的生計問題。其次,有助于凝聚城市的人氣與商機,地攤經濟的存在極大充實了個體經營和夜間經濟的實際內容,不但可有助推動復工復產與復商復市,對促進消費與增加城市的煙火氣十分有利,非常有助提升城市的整體溫度,令城市發展逐漸變得更具活力。
區域管理制約因素
一方面,地攤的經營人員主要分布在城市人流較為集中的公共區域中,并且部分在交通網絡連接點,像是地鐵口、火車站與公共站等區域;部分也有在商業繁華的地段,像是商業街、步行街與商場等;部分分布在居民小區密集區域;部分在文化娛樂場所等。此類車流與人流比較集中的公共區域設立地攤,可能會極大增加公共道路交通擁堵的矛盾。另外,地攤多數都是流動的百貨市場,并不具備穩定合法的經營場所,經營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很容易引發環境衛生問題,極易受到周邊居民的投訴或抗議。
自身發展趨勢限制
自身的發展趨勢限制主要表現在如下兩方面:首先是管理理念方面,我國的城市管理理念還是偏向于追求城市管理的整潔,在具體管理過程中,習慣性選擇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其次,交易缺乏規范性的問題。地攤上所販賣的物品多數都是低檔類的商品,其中也不乏存在著一些質量低劣與假冒偽劣的商品,繼而對商品市場運行的正常秩序產生極大不良影響。再次,地攤經濟的業態與數量不斷增加的連鎖超市、24小時便利店甚至街頭早夜市經營內容大致相同,同質競爭現象十分明顯,在面對競爭的時候,地攤的品種與價格方面總體處于劣勢地位。
監管方面的影響
地攤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顯著的監管不足與監管信息不對稱并存的問題。攤位低端且流動性強的特征,往往會受到政府重點管制的影響,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攤販忽視自身需要擔負的責任,從經營商品質量上進行偷工減料,繼而忽視了大眾消費人員的安全。地攤經濟由于缺少監督,由此令攤位上的食品安全與產品質量難以得到保障與監管,消費人員在權益受到侵害之時,很難對不斷流動的攤位進行追蹤維權。另一方面,城管依照相對最新的城市規劃目標實現嚴格執法,仔細與謹慎的履行自身的職責,而一旦攤販未對最新政策進行實時關注,無法有效達到規劃的要求,可能會面臨著被城市管理部門的罰款甚至是取締。基于此,為有效解決雙方之間存在的矛盾,需盡量減少攤販與城管者之間的信息差距,令攤販可更易獲得最新的政策信息。
地攤經濟未來發展定位
首先,積極吸納部分就業,將社會經濟充分盤活。在我國,遍布城鄉的沿街店鋪與流動商販的數量相對較多,這也是諸多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對保障社會穩定與推動全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在進入到2020年之后,我國的相關城市有序推行了相關政策,開放了大約50萬個攤位,增加的新增就業人數也超過了100萬。
其次,提升消費人員外部消費意愿。地攤經濟所面臨的消費者多數都是視頻飲食、日常用品與服飾鞋帽等。在“地攤經濟”的政策指導下,街邊小吃攤的數量增加,街邊的餐飲店占道經營對擴大接待量非常有利。在保證居民對攤販消費持有樂觀態度的前提下,室外的消費可在某種程度上令消費人員打消外出就餐的顧慮,積極推動整體餐飲市場的復蘇。
再次,實現數字化經營。多領域平臺積極推行地攤支持計劃,發揮數字化技術手段作用賦能地攤經營。有關供應端方面,線下的攤主一般情況下可直接在線上平臺完成備貨作業。有關交易的支付方面,發揮微信或支付寶收款的方式非常有助實現數字化支付。消費場景方面,數字化技術對“人貨場”新零售模式進行重構。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和線上平臺協同合作實現線上與線下的一體化發展可有效實現降本提效的作用,有關數字化經營發展的新地攤經濟將會逐漸成為行業的長期性趨勢。
最后,突出精細化管理。需有效平衡有序發展與依法管理之間存在的關系,尋找“抓”與“放”中間的平衡點。積極完善疏導點等設置制度規范,對市場準入進行審批管理,積極完善規范有序性。要積極推行等級管理,有效落實定點定時,將衛生責任逐漸強化起來,重視監督服務工作。
地攤經濟未來發展的實施途徑
首先,政府在政策上需適當提供相對較多的支持。國家政策的指導將會對管理者的決策產生十分直接的影響,地攤的經營者多數也并不具備較高的經濟收入,自主創業與經營的經驗也較為缺乏。對參與地攤經濟開展自主創業,地方政府需充分意識到要因地制宜出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在政策指引下,多數電商企業紛紛向地攤經濟拋出了橄欖枝,就進貨渠道與進貨成本等方面給予了地攤攤主諸多支持。
其次,地方政府應在經營者的能力提升上多下功夫。當前市場上地攤經營者的素質水平有限,政府在開展管理工作之時,時常捉襟見肘。基于此,地方管理部門應當從常規的政策扶持,轉向對經營者的能力素質幫扶提升。從最基本的誠信經營到高端的營銷形象、品牌打造,助力地攤經濟的品質提升。
不同區域地攤經濟的未來發展模式
地攤經營人員在經營方式上采取更多信息技術的手段運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地攤經濟作為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需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傳統模式的地攤經營中,如果可有效結合諸多其他的網絡營銷模式,那么其產生的效益也可以說是難以估量的。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可知,現如今,許多高等院校都積極開設了創新創業類的相關課程,實現政府與學校的聯手,可為大學生在地攤經營上提供更多的幫扶,由此也會為地攤經濟注入相對更多的活力。舉例說明,一些地攤經營區域可有效發揮微信群或公眾號的方式,對本區域各攤主的特色商品進行積極宣傳,或者使用促銷商品信息的方式,積極吸引更多消費者光顧,提升自己的整體銷售量,繼而帶動整個地攤行業的信息化進步與發展。
當前積極推行地攤經濟發展,不但是為應對疫情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經濟發展方式,也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深究城市發展,歸根結底需要將人民作為主要中心,幫助群眾逐漸獲得更多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地攤經濟需盡量保持人間的煙火氣,同時也要融入大城市發展,實現地攤經濟的規范化發展。在國家的政策背景支持下,運用地攤經濟獲得利益,推動地攤經濟長遠發展,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人民就業創業創造良好的平臺。
(浙江省金華市城市管理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蒙昱竹,姚旻.“地攤經濟”的理論邏輯與中國路徑選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60(01):45-52.
[2]陳業宏,王巖.論“地攤經濟”嵌入現代治理體系的行政監管路徑——以15個城市的監管政策為樣本[J].湖南社會科學,2020(06):9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