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鳳,尹 萍
(甘肅省山丹縣林業技術工作站,甘肅 山丹 734100)
爬地柏(Sabinaprocumbens)為常綠小灌木,分枝較密,根系發達,萌芽力強,具有耐旱、耐寒、耐土壤貧瘠、抗風蝕、適應性強等特性[1],是城市園林綠化、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的優良樹種[2]。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中段,植被稀疏,生境較差,在城市園林綠化、通道綠化中可供選擇的樹種較少,而爬地柏在該縣城市園林綠化和通道綠化中應用范圍較廣,因此開展爬地柏全光照嫩枝扦插意義重大。但是,在多年的林業生產上,由于對全光照嫩枝扦插了解不深,育苗多采取硬枝扦插,致使育苗成活率低。為了解決爬地柏嫩枝扦插育苗技術難題,從2015~2017年連續開展了試驗研究,總結和掌握了全光照嫩枝扦插育苗基質配制實用材料、配置、做床鋪料厚度以及采條時間、插穗處理等方法,為西北內陸河流域干旱半干旱地區城市園林綠化和道路綠化提供了大量的優質壯苗。
試驗地設在張掖市山丹縣苗圃孫家營灘基地,距縣城16 km,基地東靠東干渠,南鄰位奇鎮孫家營村耕地,北至機械林場基地,西接位奇鎮馬寨村。試驗地選在基地中間位置,地勢平坦,水源好,避風向陽,便于排灌。試驗地屬大陸高寒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7.7 ℃,極端最低氣溫-33.3 ℃,極端最高氣溫37.8 ℃,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試驗地土壤類型為灌耕土,質地為輕壤,土層厚160 cm[3]。試驗地灌水以機井為主,渠系配套完整。
主要有穗條、苗床制作材料、噴霧設施等。
穗條取自山丹縣大黃山自然保護站柴塘林班,采穗時間在6月下旬,具體時間為育苗前2 d。穗條采集于生長健壯和無病蟲害的爬地柏當年生半木質化枝條,枝條剪下后即浸入清水中,當天剪好后,放入陰涼處,24 h內完成制穗以防枝條失水[4]。
將采集的穗條剪成長15~18 cm的插穗,徑粗≥0.3 cm,下端斜口成45°,光滑[4],切不可撕裂莖皮,插穗下部3cm側枝全部剪除,插穗基部光滑,上端保留2~3片葉片,保留頂端優勢,保持葉芽方向一致,每20根一捆綁扎。
試驗苗床2個,為正方形。每個長寬10 m×10 m,面積100 m2,苗床外圍和內部隔帶用空心免燒磚砌成,高60 cm。苗床內育苗基質有3層組成,最底層鋪3~5 cm卵石,厚度20 cm,中間鋪直徑0.5~1.0 cm豆石或爐渣,厚度10 cm,上層鋪直徑0.1~0.2 cm的水洗河沙,厚度20 cm。
對照苗床1個,為正方形。長寬10 m×10 m,苗床外圍和內部隔帶用空心免燒磚砌成,高60 cm。床內育苗基質為就近耕地內灌耕土,質地輕壤(表1)。

表1 供試材料規格
用多固定微噴旋轉掃描噴霧裝置,由微電腦控制全天噴霧時間、間隔時間和溫度、濕度[5]。PVC輸水管道分布于苗床分隔帶邊緣,噴頭插桿間距2 m,插在苗床中間[5]。
3.5.1 插穗處理
扦插前3~5 d,用0.5%高錳酸鉀或多菌靈1000倍液對苗床進行噴霧消毒[6]。扦插時用50×10-6GGR6號植物生長調節劑浸泡0.5 h, 取出晾10 min。
3.5.2 扦插方法
扦插帶寬度2 m,長度依苗床而定。插前先用鏟子對苗床進行疏松,然后將處理好的插穗插入苗床中,深度2~3 cm,株行距10 cm,扦插密度500株/m2。插后立即噴一次透水,使插穗與床面基質密切結合,同時用800倍液多菌靈噴基質和插穗[7]。
3.5.3 撫育管理
(1)滅菌、噴肥。插后當天開始,每隔7~10 d噴1500倍液多菌靈1次[8]。生根后,每10 d噴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一次[9]。滅菌和噴肥在傍晚停止噴霧后進行。
(2)溫濕度控制。根據天氣變化控制溫度和濕度,以防葉片失水。上午或下午每隔5~6 min噴水30~50 s,中午每隔3~4 min噴水20~25 s[10],下雨天不噴水。60 d后,減少噴水次數,使苗木逐步適應自然環境至到9月底。
相同的插穗、育苗時間、光照、噴霧時間和方法,噴霧量,觀察不同基質對爬地柏愈傷組織產生時間、生根時間、生根率、主根長度、側根數、苗木高度、地徑、成活率等的影響[11]。
每年設觀測樣地3塊,試驗觀測樣地2塊,對照樣地1塊,共設觀測樣地9塊,每塊觀測樣地1 m2,每個樣地內扦插插穗100根。在每塊觀測樣地內隨意抽檢插穗20根。
從愈傷組織初形成情況看:用基質做苗床的需要18 d,直接用灌耕土作苗床的則需要25 d,兩者相差7 d,差異明顯;從愈傷組織完全形成情況看:用基質做苗床的需要25 d,直接用灌耕土作苗床的則需要34 d,兩者相差9 d,差異明顯;從愈傷組織初形成到愈傷組織完全形成情況看:用基質作苗床的需要9 d,直接用灌耕土作苗床的則需要12 d,兩者相差3 d,差異較明顯。根據觀測數據分析:用砂石、爐渣做基質,空隙度大,質地疏松,土壤透氣性好,升溫快,噴霧水對插穗基部直接浸潤時間短,有利于插穗基部愈傷組織形成;而直接用灌耕土作苗床,土壤空隙度相對小,透氣性較砂石、爐渣差,土壤溫度較砂石、爐渣低,噴霧的水在插穗基本部直接浸潤的時間長些,造成愈傷組織形成慢[12](表2)。
從育苗到生根時間看:用基質做苗床的需要31 d,直接用灌耕土作苗床的則需要47 d,兩者相差16 d,差異特別明顯;從愈傷組織完全形成到生根時間看:用基質做苗床的需要4 d,直接用灌耕土作苗床的則需要11 d,兩者相差7 d,差異明顯。這說明基質不同,土壤結構、性質、空隙度、疏松度不同,致使土壤溫度,含水量不同,造成插穗生根時間有差異(表2)。
從生根率看:由于愈傷組織形成時間、生根時間不同,生根率有所不同。用砂石、爐渣做苗床的,平均生根率達到90%;直接用灌耕土作苗床的,平均生根率只有42%,說明插穗為半木質化,皮層組織脆嫩,加之溫度、濕度、土壤疏松度差,致使基部皮層出現腐爛和霉變,導致生根率低。從主、側根形成及生長情況看:用砂石、爐渣做苗床扦插的爬地柏在耕作層分布的主、側根多,生長密且長度長,平均主根長6~8 cm,平均Ⅰ級側根數6條,Ⅱ級側根數8條;直接用灌耕土作苗床的在耕作層分布主、側根相對少,生長長度短且稀,平均主根長4 cm,平均Ⅰ級側根數2條,Ⅱ級側根數3條;二者的差異說明空隙度、疏松度、透氣性不同,使土壤含水量不同,溫度不同所致(表2、表3)。

表2 不同基質對爬地柏生根的影響
從苗木高生長看:用砂石、爐渣做基質扦插的爬地柏在耕作層分布的主根長,根系發達,側根多且密,1年生平均高生長量達20.3 cm,直接用灌耕土作苗床的爬地柏在耕作層分布的主根短,側根數少且稀,生根率較低,1年生平均高生長量只有8 cm,差異明顯;從地徑生長情況看:用砂石、爐渣做基質扦插的爬地柏,1年生平均地徑生長量達0.3 cm,直接用灌耕土作苗床的爬地柏1 a生平均地徑生長量只有0.1 cm,差異明顯(表3)。

表3 苗木生長情況調查
從成活情況看,用砂石、爐渣做基質的,抽檢的生根插穗平均成活34株,平均成活率達到94.4%,直接用灌耕土作苗床的,抽檢的生根插穗平均成活6株,平均生根率65.7%,差異明顯。說明用砂石、爐渣做基質能起到透水、通氣、保水保肥等作用[12],將直接影響苗木根部的供氧能力(表3)。
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不同基質對爬地柏全光照嫩枝扦插愈傷組織形成、生根情況、成活率和苗木高生長、地徑生長都有很大影響。經過3年的觀測,用砂石、爐渣做基質,插穗愈傷組織形成快,完全形成平均只需要25 d,而且從愈傷組織完全形成到生根,平均只需要4 d,生根率平均能達到90%,成活率能平均達到94.4%,當年10月上旬調查,苗木平均高生長量則能達20.3 cm,地徑生長量則能達到0.3 cm,較直接用灌耕土作苗床的,無論從愈傷組織形成、生根情況、成活率和苗木高生長量、地徑生長量都有很大優勢,且苗木質量好,能達到當年育苗次年出圃造林標準。因此,要進行爬地柏全光照嫩枝扦插育苗,在基質的選擇上,必須選擇砂石、爐渣,按規定比例配置,按標準要求做床,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和質量,為造林綠化提供優質苗木,達到培育良種壯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