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書杰
(南平市建陽區翁書杰建盞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宋瓷是中國陶瓷藝術的豐碑,建窯黑釉茶盞是宋代黑釉瓷的代表,建窯黑釉茶盞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茶碗,受到飲茶人士的鐘愛而享有盛名。建盞的美學體現了宋朝人的審美觀,簡樸、典雅、自然是它的美的體現。建盞的流行得益于宋朝人崇尚的斗茶之風,為了最佳的斗茶效果,即需要好的茶品,還需要上好的茶盞。筆者通過對建盞與宋代茶文化的淵源、宋代斗茶藝術及宋代建盞斑紋的審美藝術的詳細分析,開啟探尋宋代建盞的神秘之旅。
現代社會惟一的有序傳承是中華文明,古代文明至今猶盛。千古風流,滄海桑田,散失的古人智慧在歷史長河中不可勝數。在后世有些失而復得,建窯建盞便是其中之一。建窯建盞在宋朝進入鼎盛時期,建盞成為飲茶器具的極品,權貴們競相追逐,文人雅士也開始收藏把玩。建窯到了元代逐漸冷清,到了明清時期,建窯幾乎被人遺忘。當代建窯的爐火重燃,這得益于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富足,促使傳統的飲茶風俗重新流行起來,復興的茶文化也讓人們開始重新重視自己民族的文明以及各種茶飲傳統習俗。
斗茶文化源于唐代,而盛行于宋代。斗茶活動就是比賽茶的優劣,又名斗茗、茗戰。文人墨客們不甘落后,在書齋里、亭園中也以茶相互較量借以聯絡感情,以致最后連皇帝也加入了斗茶活動。茶宴是在斗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風俗,三國時期吳國孫皓“密賜茶荈以代酒”,這是以茶代酒宴請賓客的開始,但尚不是正式茶宴。宋人使用建盞斗茶(見圖1)在當時風靡天下,上至皇帝,下至黎庶,特別為士大夫們所競相追逐的雅事。北宋要臣丁謂、蔡襄等相繼官派建州北苑督制貢茶,“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勝造其極!”

圖1 宋人使用建盞斗茶
茶宴在宋代的盛行,使得民間制茶和飲茶方式日益創新,大大促進了品茗藝術的發展,最后斗茶風俗應運而生。斗茶的茶品主要出自貢茶,斗茶之風從貢茶產地興起以后,不僅在上層社會流行起來,后來在民間也得到了普及。
清明時節是新茶產出的最好時間,也是茶事參斗的最佳時段。古人斗茶時,一般十幾人或者五六人聚集在一起,有名流雅士,也有店鋪老板,往往引來街坊鄰居爭相圍觀,就像現代看足球賽事一樣熱鬧非凡。有規模的茶坊是斗茶的最佳場所,前后有兩個廳,店面在前廳,小廚房在后廳,便于煮茶。有些高檔的茶室,內室高雅并有花木芬芳的庭院,臨水清幽,實乃斗茶的好場所。
宋代斗茶過程比較復雜,斗茶者各自拿出自己收藏的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嘗,以色香味分出優劣來。宋朝人斗茶時將茶葉碾成膏狀,輔以佐料一起煎煮出鮮白茶湯。所用茶器建盞外型小巧、色彩深邃、胎質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保溫隔熱性能良好。茶器建盞實用性與觀賞性完美結合,使之成為最上乘的斗茶器具。宋徽宗趙佶對建盞也是極多偏愛:“天下之土,勵志清白,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可謂盛世之清尚也。”由此,因茶而生的建盞拓展了宋代茶文化的空間和境界,宋朝皇帝將建窯建盞推向了極致,也難怪黃庭堅贊道:“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
古人斗茶的技法大部分已難覓其蹤,現代產茶區卻依然還能領略到古代斗茶的遺風易俗。每逢“斗茶”盛會,茶工們奏起古樂,茶隨心動,心隨弦動,古樂空靈,茶香四溢。雖然現代“斗茶”活動與古代已發生根本的變化,卻無時無刻反應著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歷史的源遠流長。
宋代以后,隨著“斗茶”風俗日漸衰減,建盞也隨之漸行漸遠,這顆瓷壇上的“璀璨明珠”逐漸黯淡下來。為了探索、恢復建盞燒制技藝,現代藝人們全力破解古代建盞的燒制技術,經過上百次反復燒成試驗,終于制成了形似、質似、神似的建盞。
古代美學到了宋代,洗去了盛唐的大紅大紫,留下簡單化一的古樸和純粹。而建盞之神美,就在于建盞極簡卻又千變萬化的斑紋里。與其他瓷器不同,建盞藝術風格追求樸實無華,摒棄矯揉造作,這種極簡的藝術風格與當時宋朝社會的審美緊密相連。建盞能在點茶、斗茶盛行的宋代成為當時的“寵兒”,其決定因素就是厚重的釉色。建盞瓷釉的斑紋主要有曜變、兔毫、油滴、鷓鴣斑等,這些建盞的名稱也是根據紋飾命名的。
建盞的曜變斑紋(見圖2)是圓環周圍的薄膜,以圓環為中心向外散射,構成斑紋的物質最為分散和自由,似乎要沖破形的束縛,形狀酷似光暈。曜變斑紋的主要特征是“影像”,而不是“形狀”。

圖2 曜變斑紋
鷓鴣斑紋(見圖3)是建窯產品中較為名貴的產品。鷓鴣斑紋的羽毛顏色在北部呈紫赤相間的條紋,胸羽則有白點正圓如珠,這種胸羽的正圓白點為其他鳥類所沒有。

圖3 鷓鴣斑紋
鷓鴣斑天目其渾然天成的釉調和溫潤的質地,古人題詩 贊曰:“玉鵬紋刷鷓鴣斑”、“鷓鴣斑中吸春露”,可見鷓鴣斑耀變天目是何等的珍貴和高雅,值得讓人品味和收藏。
建盞油滴斑紋(見圖4)的釉面密布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形狀酷似油滴。油滴的形成是鐵氧化物在釉面的富集,冷卻后析出晶體所致。油滴釉最早是由福建省永吉縣建安窯燒成,茶碗為其典型代表,北宋人蔡襄曾有詩贊建窯黑釉瓷,曰:“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圖4 油滴斑紋
建窯兔毫斑紋(見圖5)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斑紋邊界在平而上的變化比油滴大,尤其還存在縱向變化,有隱有顯。兔毫形狀清晰不一,多種多樣。用兔毫盞沏茶,是飲茶者非常享受的事情,兔毫紋在茶水里交相輝映,令人愛不釋手。宋徽宗趙佶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睏钊f里也有“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之說,對兔毫斑建盞作了形象生動的描繪。

圖5 兔毫斑紋
由此可見,建盞的奇特離不開斑紋多彩的效果。好的建盞斑紋能折射出各種光芒的色彩,在陽光下或者裝進茶水后能映射出不同的彩色光芒。
宋代對建盞探美藝術的追求美,表達了宋人飲茶返璞歸真的閑雅意境。建盞的這種美來源于自然的美,是一種極簡而人為不可控的美,可以說是不加修飾,渾然天成的美。建盞有著與其他的陶瓷不一樣的美,它的美不在于輕巧、胎薄、精巧的紋飾,而在于它的大氣、樸拙、深沉,不經意中體現出一種巧奪天工的自然之美。
隨著建盞重回大眾視野,沉寂了千年的窯口又變得喧鬧起來。熄滅數百年的碗窯,重新燃起了熊熊的爐火。目前,這項工藝愈來愈成熟,建盞也越來越為世人所喜愛,近年來,更是在新科技的助力下,建盞愈發親民,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日常飲茶用具,逐漸成為全世界為之矚目的陶瓷行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