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峰
(潘旭峰紫砂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00)
2005年年底,宜興紫砂陶傳統制作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許多人才開始關注宜興這座江南小城時,這里的紫砂藝人們卻并沒有相呼奔走,而是依然埋頭坐在泥凳旁邊,在一陣陣捶泥聲中,在一招一式的傳承之中,使紫砂這種神奇的泥料演繹成為了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不同造型,經過1180℃左右的高溫燒制之后,灰頭土臉的紫砂泥料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在茶水的澆淋之下開啟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宜興的紫砂藝人們把上天賜予的珍貴禮物很好地傳承和保護下來,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而緊跟時代的潮流,成為了“世間茶具稱為首”的存在,再加上許多文人雅士的書法、繪畫等裝飾,讓紫砂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和低調內斂的內涵,延續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脈,也吸引著更多的壺友們在喝茶品茗的同時,對于紫砂器中蘊藏的歷史和文化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引起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食野壺》(見圖1)采用了一種比較簡約的設計風格,試圖營造出宛如明代紫砂風格的藝術特征,同時又保持了良好的實用性,色彩的選擇也是非常的古樸自然,讓我們沉浸在作為原始的中國傳統藝術之中不能自拔。

圖1 食野壺
此壺壺身層次分明,下面的部分收攏,壺底平整,簡約的線條勾勒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壺的中部則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過渡階段,再加上壺口部分的起承轉合,凸顯出匠人高超的紫砂技藝和獨特的設計理念,最大程度地回歸了紫砂本來的面貌。
壺嘴從壺身胥出,昂揚向上,出水非常爽利,棱線處理和壺身緊密相連,和諧統一,壺把設計也突破了以往的圈卷,而是采用了更為形象的耳廓型,拿捏端握更加的自如。短短的頸部上面是輕輕壓合的壺蓋,較薄的設計和壺身相呼應,沒有頭重腳輕的感覺,而是恰到好處的和諧,上面點綴的扁圓形壺鈕小巧可人,增加了此壺的靈動之氣。
從此壺的設計風格和創意之中,可以感受到紫砂雅器的特征,尤其是紫砂小品壺該如何地設計和制作,并不需要很多的裝飾和繁復的工藝,只需要我們內心堅定,一絲不茍的去完成紫砂本來的傳承和創作,這樣就能夠保持本來的初心,這件作品指明了一些方向,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
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食野壺》,創作者的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古老詩詞,把抽象的文學概念演繹成為一種具體的紫砂器,除了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之外,并且很好地傳遞出其中的情感寄托和文化表達,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也讓我們在今天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尋覓到一方安靜的樂園,能夠在禪茶一味的空間之中,約上三五知己,品茶論道、談笑風生,在徐徐清香的玉液瓊漿之中,更好地去欣賞紫砂藝術帶給我們的生活哲理和啟迪,了解其中的歷史傳承和文化淵源。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本來是《小雅》之中的詩篇,三國時期曹操在《短歌行》中也曾經引用,其中的意思描繪的小鹿在山野之間鳴叫,吃著它們喜愛的草。“我有嘉賓到來,彈瑟又吹笙”的迎接歡慶,描繪出對于人才的渴望之情。“食野”二字,在廣東話之中就是“吃東西”的意思,運用在紫砂藝術之中,這樣的設計也是充滿了自然之趣味,凸顯出茶葉的屬性和紫砂壺的相得益彰。
從紫砂藝術發展的歷程來看,宜興7000多年的制陶史,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和財富,從古陶的形態之中得到啟示和靈感,從而更好地創作和衍生出來許多的紫砂造型藝術,這也是今天的紫砂藝人比較常用的創作手法。
茶本來就是一種植物、草藥,經過人類的再加工,成為了一種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飲品,而且不僅僅具有解渴的功效,最主要的還是其中承載的人文雅韻和文化內涵。人在草木之間的行走,就是茶的本來之意,而紫砂藝術的誕生,也是自然的水與土的交融,也是自然而然的藝術呈現出來的結果。茶和紫砂壺的相得益彰,共同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讓我們在禪茶一味的氛圍之中,品味紫砂藝術的無窮魅力。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食野壺》,正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具有古樸的味道。它的造型設計在傳承明代紫砂造型藝術的特點的同時,參考了古代陶器簡約的線條。
同時師古而不泥古,把創作者對于紫砂藝術多年的專研和實踐融合起來,通過這件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卻把“食野”味道展示得淋漓盡致的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讓廣大的壺友能夠真正地感受到“大巧不工、大象無形”的藝術之美。同時也為我們紫砂藝術的發展和創新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原汁原味、原原本本的紫砂藝術之路上,并不需要太多繁復的裝飾,只要把紫砂最為原始和質樸的特點展示出來。就像在野外吃一餐賞心悅目,卻又滿心歡喜,這樣的結果就是紫砂藝術和廣大壺友最為喜聞樂見的結果。
當我們追溯紫砂藝術的發端時,可以發現宋代已經有紫砂的雛形和龍窯遺址,盡管當時的工藝還是不太成熟。
明清則是紫砂藝術的發展和興盛時期,在經過了宜興紫砂藝人的世代傳承和不懈努力之后,紫砂帶給我們的最大驚喜已經不局限于其實用的價值,而是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審美。得益于宜興紫砂全手工的成形方式,可以很好寄托作者的情感和創意的的設計,所以許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歷史故事和意境都可以抽象或者具體地呈現出來,滋潤著我們豐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