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里達,汪振文,李鑫林,魏亞京,吳雨桐,呂夢浩,劉 豪,王會才
(1.天津工業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300387;2.天津工業大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天津 300387)


因此,本文通過快速貽貝仿生法,合成了聚多巴胺涂覆材料(PP/PDA),因乙二胺提供的氨基,可以對其季銨化,制備季銨鹽功能化無紡布,系統地研究了Cr(Ⅵ)離子的吸附行為,探討了吸附Cr(Ⅵ)的機理和循環再生能力,證實了其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 Cr(Ⅵ)。
德國 KRUSS 公司的 DSA 25 型接觸角測量儀,QUANTA20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荷蘭FEI公司),型號為 Nicolet 6700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美國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K-Aepna型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德國Bruker儀器公司),SURPASS-3型Zeta 電位分析儀(奧地利安東帕有限公司)
1.2.1 吸附劑的制備
將3.0 g聚丙烯(PP)無紡布在100 mL無水乙醇中超聲增強其親水性。然后,將多巴胺(1.3 g)溶于200 mL去離子水中,并加入過硫酸銨(APS,0.91 g)和乙二胺(0.34 mL),待完全溶解將pH調至7.5左右。接著放入無紡布,反應2 h后,用HCl和超純水洗凈。之后,在70 ℃下烘干,得到PP/PDA。將甲醛和甲酸溶液各20 mL混合,加入1 g無紡布,在90℃持續反應4 h,結束后用超純水洗凈,再加入40 mL溴代正丁烷-乙醇溶液(1∶1),接著反應8 h。結束后將無紡布洗凈,在70 ℃下真空干燥后得到多巴胺季銨鹽無紡布。
1.2.2 Cr(Ⅵ)的吸附實驗
吸附實驗在50 mL溶液的錐形瓶中進行。吸附時持續震蕩溶液,使Cr(Ⅵ)與無紡布表面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結束后,取出無紡布,使用ICP-MS 測定剩余Cr(Ⅵ)濃度,Cr(Ⅵ)的去除率和吸附量由下式得到。
1.2.3 重復利用實驗
室溫下,裁剪50 mg無紡布,在C0為1.0×10-5的Cr(Ⅵ)溶液中進行3 h吸附實驗,取出吸附后的無紡布,用超純水洗凈并烘干。然后將無紡布在0.2 mol/L的NaOH/NaCl溶液中3 h并不斷攪拌,結束后洗凈烘干,測定溶液中Cr(Ⅵ)的濃度。循環過程繼續使用此無紡布。
2.1.1 表面形貌分析
圖1為不同改性階段的無紡布的SEM圖像。改性前表面光滑。采用多巴胺改性后的無紡布纖維骨架的表面出現了薄涂層,使表面變得粗糙。季銨化后涂層數量增加,表面更加粗糙。

圖1 SEM分析(a)PP,(b)PP/PDA,(c,d)季銨化
2.1.2 紅外光譜分析
通過 FT-IR分析了改性前后材料表面的官能團組成。由圖2觀察到3 100~3 650 cm-1處是N-H和O-H,C-H在2 835~2 952 cm-1觀察到,苯環則在1 570,1 157 cm-1處觀察到PDA的 C-N和C-O 伸縮振動[12-13]。此外,季銨化后由于氨基的氫被取代,導致N-H 的吸收峰明顯減弱。

圖2 改性前后的紅外光譜
2.1.3 XPS表征
為了使結果更有說服力,采用XPS技術測試改性前后的元素成分,結果見圖3。從圖3(a)中顯示改性前后無紡布在284.4 eV處都觀察到峰,代表C1s。PP/PDA在399.6和583.08 eV處觀察到N1s和O1s峰,這說明聚多巴胺涂覆在無紡布表面。季銨化后在結合能為67.7 eV 出現Br3d 的峰,這說明無紡布成功季銨化。圖3(b)和(c)發現季銨化后C-N 的結合能從399.3 eV移動至399.4 eV,這歸因于季銨化使得N電子云密度發生變化,綜上所述均證明了對多巴胺季銨鹽無紡布的制備是成功的。

圖3 (a)XPS譜圖;(b,c)PP/PDA和季銨化后的N 1s分譜
2.2.1 pH的影響

2.2.2 吸附動力學
本實驗測定了時間對對 Cr(Ⅵ)的吸附量的影響。從圖5可以發現,前40 min吸附量急劇增加,之后慢慢變緩,2 h后不再變化。計算可知二級動力學模型的相關系數(R2>0.990)更高,更接近吸附過程(表1)。這也表明吸附主要是無紡布上的基團與 Cr(Ⅵ)之間的化學作用。

圖5 Cr(Ⅵ)的動力學擬合

表1 Cr(Ⅵ)的吸附動力學參數
2.2.3 吸附等溫模型
圖6是Cr(Ⅵ)初始濃度與吸附量的關系。從圖中看出,隨著初始濃度增大吸附量增加。另外,隨著溫度從298~318 K,吸附量呈下降趨勢,最大吸附量降低了10 mg/g。對所得數據進行擬合,結果如圖6(b)和表2所示。Langmuir模型的R2比 Freundlich 模型的R2高,說明 Langmuir 模型與吸附過程更相符,Cr(Ⅵ)的吸附是單層的[16]。常溫下理論最大吸附量達到 31.92 mg/g。

圖6 (a)Cr(Ⅵ)濃度對Qe的影響和(b)Cr(Ⅵ)的吸附等溫線

表2 等溫模型參數
2.2.4 吸附熱力學
對所得數據進行了熱力學擬合,如圖7和表3所示。由圖7可知吸附量隨溫度的增加而降低。ΔG和ΔH小于0說明吸附是自發的放熱反應[17],ΔS小于0說明Cr(Ⅵ)的吸附是從液相無序分布到固相相對有序的過程[18-19]。

表3 Cr(Ⅵ)的熱力學參數

圖7 溫度對多巴胺季銨鹽無紡布吸附量的影響
2.2.5 Cr(Ⅵ)的吸附機理
如圖8(a)所示,吸附后,在578.3 eV處出現一個Cr(Ⅵ)的新峰[20]。圖8(b)為Cr2p的分譜,可以看出在無紡布上有Cr(Ⅵ)。結合前后的N1s分譜如圖8(c)和(d)所示,吸附前N1s分譜有3個峰 C-N、C=N-C和N-H。結合后,在401.2 eV處出現新的峰,并且 N-H的結合能更高[21]。綜上所述,吸附機理是Cr(Ⅵ)與季銨鹽基團或N原子之間的作用。

圖8 (a)吸附前后的 XPS 譜圖;(b)Cr2p分譜;(c,d)吸附前后的N1s分譜
制備了一種多巴胺季銨鹽無紡布。結論如下:
(1)通過紅外、XPS、掃描電鏡和Zeta電位等可以判斷改性是成功的。
(2)吸附結果發現pH值在3、吸附劑質量為50 mg時吸附效果最好,通過等溫模型表明了吸附是單分子層,常溫下Qe為31.92 mg/g。熱力學說明吸附是放熱反應,高溫會抑制吸附過程。
(3)XPS測試說明了Cr(Ⅵ)的吸附與無紡布表面的季銨鹽基團和質子化的氨基有關。
(4)季銨鹽無紡布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重復使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