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朱伊娜 家常亮 肖良 朱仁心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提醒了我國應該大力加強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領域的全面改革。預防醫學作為直接針對傳染病防治的專業,目前還存在人員、技術、設備等落后和教育模式有弊端等問題。結合新冠肺炎疫情,從預防醫學當前存在的問題及預防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措施等方面進行討論,為預防醫學教育的未來發展獻計獻策。
[關鍵詞] 預防醫學;教育模式改革;新冠肺炎疫情
[基金項目] 2020年度軍隊重點學科專業建設項目“核生化防護”(HL20JD0902);2020年度海軍黨委機動財力支持重點學科專業建設項目“軍事醫學(預防醫學)”(HL20HJ0303)
[作者簡介] 王 潔(2000—),女,山東煙臺人,海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2018級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為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朱伊娜(1994—),女,浙江義烏人,海軍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助教,主要從事環境衛生學研究;朱仁心(1966—),男,江蘇連云港人,碩士,海軍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教授(通信作者),主要從事預防醫學教育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6-0064-04 [收稿日期] 2021-07-28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在這場艱難的抗疫戰中,預防醫學在新冠肺炎病毒的預防和控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次公共衛生事件也使我們反思現有的公共衛生體系及預防醫學人才培養等存在的系統性問題。本文將對預防醫學教育的現況、當前存在的問題及教育模式改革的措施展開討論。
一、預防醫學簡介
預防醫學是研究社會人群健康和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本質與規律,探討內外環境及社會活動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制訂預防、控制、消滅疾病發生和流行的對策,著眼于優化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提高人類生命價值的科學與技術。
現代預防醫學是建立在社會生態學理論基礎上,有效結合臨床醫學技術,面對整個人群,廣泛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從多個角度全社會參與的系統性健康促進工程,借助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成就,多種學科相互交叉、滲透、融和迅速發展的學科[1]。
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不同之處在于預防醫學是以人群為對象,而不是僅限于以個體為對象。醫學發展的趨勢之一,是從個體醫學發展到群體醫學,今天許多醫學問題得以解決,不可能離開群體和群體醫學方法。
二、預防醫學的發展趨勢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衛生需要不可忽視。現階段,醫學模式在逐漸發生變化,由原來的生理治療轉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人們正在從根本上意識到預防醫學的重要性[2]。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的保健意識逐漸增強,不僅要求疾病得到有效救治,同時還需要懂得預防疾病的知識,從而降低疾病的發生率,這就要求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相結合,并且該種結合已經成為醫學進步的必然選擇。
三、預防醫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1.具有分析影響人群健康的各種因素和疾病流行規律,制定預防疾病和增進人群健康措施與計劃的基本能力。
2.熟悉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
3.熟悉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技術,熟悉健康教育工作。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計算機應用及統計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四、目前我國預防醫學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
我國預防醫學教育的模式主要以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育為主,偏重于生物醫學知識的傳授,學生對專業缺乏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且傳統教育下的學生多是抱著修完學分的態度開展學習活動,這對實際技能和知識的學習會產生不利影響,會讓疾病預防事業的發展停滯不前。本科階段是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然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科研創新的熱情,導致其科研意識缺乏。且醫學本科生學習任務繁重,課余時間少,進行科研的時間有限且分散,不利于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系統培養。
同時還存在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的問題。預防醫學不少教學內容,學生在其他課程中學習過,有些內容還在各種傳播媒體上進行了介紹。預防醫學應在努力探索與其他課程之間連接點的同時應重新篩選,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或探索重復主題的側重點,應著重介紹相同主題下有關群體健康及其預防的方法與手段,教師在授課前應從教材出發,了解學生所用系列教材的重復內容,有機地補充調整教學內容,并圍繞預防進行方法學的傳授[3]。
除此之外,預防醫學教育體系還存在教育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在教育體系中,通過教學引導預防醫學學生逐漸掌握疾病預防相關知識,其所使用的教材多以全國統編規劃的預防醫學、流行病學、“三大衛生”為主要選擇。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預防醫學的教育并沒有與實踐需求結合在一起,學生多以學習理論知識為主,很少有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生活中的機會,使得他們在接受教育過程中脫離實際,通過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預防醫學的人才,顯然無法適應社會和現代醫學發展要求。
調查表明,影響預防醫學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為學習動機不足、課程難度系數大、教學趣味性不夠、專業聯系不密切及案例使用少等[4]。同時存在預防醫學專業課教學課時較少,學生課堂負擔較重,見習、實習環節薄弱等問題。因此,改革目前的預防醫學教育模式已成為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五、解決當前預防醫學教育模式存在問題的措施
(一)利用PBL教學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基礎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學模式,它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學的醫學教育,在60年代被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正式應用于醫學教學實踐[5]。PBL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主要通過預先創設一種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分析,通過研究提出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問題的解決者,而教師僅僅是學習的幫助者,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PBL課程模式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PBL教學模式下,學生自己查閱資料,鍛煉了學生的文獻檢索技能,對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E5C04FCF-3DE6-4A71-B572-B02AD1A9241E
(二)采用案例討論和參與式教學
在教學中釆用案例討論和參與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釆用典型案例,例如目前流行的新冠肺炎等,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要求各小組寫出案例調查分析及處理方案,進行匯報,老師給予點評和總結。還可以組織學生就預防醫學課程的某些熱點進行參與式課堂教學,學生查閱大量文獻,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在課堂上采取互動參與方式講授,在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溝通和表達能力。
(三)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
課外實踐調查是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及與人溝通交流能力的良好途徑。為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可以開展課外實踐教學如“第二課堂”、學生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活動等,并將其納入學生課外實踐學分[6]。除此之外,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社區、工廠進行相關的實踐調查。
加強學生的實踐技能訓練:通過預防醫學教授對學生進行培訓,內容包括:科研設計和討論、人群流行病調查方法、人群健康評價方法及注意事項。然后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查閱文獻資料、課題設計、熟悉方法、實驗室準備、預調查等;再進行課題現場調查、收集數據等,最后整理、分析數據、撰寫論文,最后參加論文答辯。預防醫學實踐可以使學生掌握必要的預防醫學技能,特別是實踐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從課題設計到課題完成,從數據收集到統計分析,從現場調查到實驗室測定,從查閱文獻到論文撰寫,學生們以課題的形式參與全過程,使學生們不僅全面了解預防醫學的作用,更培養了其預防醫學的技能和綜合能力[7]。
(四)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使用多媒體技術、網上教學資源等。學生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取知識、拓寬知識面、增加學習興趣。同時,將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以生動的形式展現,并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可以增加趣味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將課堂延伸,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學習,可以拓寬知識面,開闊視野。比如可以依托預防醫學精品課程,構建預防醫學教育大平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素質培養的重要載體,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專業建設、學科建設的基礎,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精品課程的推出大大加強了各院校之間的交流,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網上課件、教學影像、教學計劃、課后練習題的交流,使大家相互之間有了一個參考、觀摩、交流的機會,拉近相互的距離;網上論壇的開放,使師生之間有了隨時交流的平臺;在線講課、在線答疑使遠程教學得以實現,也使得各院校之間都有機會聆聽名師的直接講授,感受大家的風范,使教學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
(五)本科生導師制
本科生導師制是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新方式,也是本科生接觸科研最直接的途徑,通常從學生大二階段開始實行。本科生導師針對本科生的專業學習情況及未來發展規劃等方面進行輔導,幫助學生做好學業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導師同時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和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安排其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或完成輔助性工作,盡量使其在本科階段系統接受科研能力訓練。學生從查閱中英文文獻做起,開題并設計小實驗,動手完成簡單的實驗操作,完成資料的整理及小論文的撰寫。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有助于學生夯實理論基礎,拓寬視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不僅可以在實踐過程中應用所學知識,還能鍛煉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9]。
(六)預防醫學教育納入職后教育
臨床一線工作者須承擔慢性病三級預防的重任。因此,把預防醫學教育納入職后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是可以保持教育的連貫性,提高醫務工作者的職業素養;二是可以更好地傳播健康相關知識,改變現有的因病就醫模式,鼓勵積極健康咨詢及健康自我管理,以減輕疾病負擔。除此之外,可以設立以臨床醫師為主體的預防醫學繼續教育課程,并同時設立預防醫學繼續教育和培訓基地以為預防醫學人才提供更優質的教育環境。
結語
綜上,要從根本上解決預防醫學教育體系現階段存在的問題,還需經過不斷地改革和實踐。新冠肺炎疫情這樣巨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證明大力發展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刻不容緩。因此,我國的醫學教育界應在預防醫學上投入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避免“重臨床,輕預防”現象的發生,要讓預防觀念在全中國普及,盡量做到未病先防,在減少我國醫療事業壓力的同時,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為人類的健康生活提供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熊光練,歐陽寧惠,周妮,等.新世紀預防醫學發展方向的淺議[J].醫學與哲學,2003,24(2):4-7.
[2]王云生.預防醫學發展趨勢[J].中國高新區,2019(2): 247.
[3]江城梅.預防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淮海醫藥,2005,4(2):160-161.
[4]曾蓉.臨床醫學專科預防醫學教學現狀調查[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3):111-112.
[5]柯慶南.對以問題為基礎學習的認識與體會[J].醫學教育探索,2006,5(8):706-708.
[6]李君,孫維權.應用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預防醫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4,35(2):82-85.
[7]馮曉娟,馬兆明,李宇飛,等.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育模式的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3,4(3):36-38.
[8]張凱,王學春,陳廷,等.改革預防醫學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醫學教育探索,2006,4(11):1006-1007+1011.
[9]李瑩,楊天瑤,吳輝,等.研究型醫學院校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以預防醫學專業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5):8-10.
Abstract: The rampant outbreak of COVID-19 pandemic in our country reminds us that we should vigorously strengthen comprehensive reforms in the fields of public health and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a major that directly aims at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ive medicine still has problems such as the backwardness in personnel, technology, equipment, and educational model, etc.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COVID-19 pandemic,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he educational model, 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education.
Key words: preventive medicine; educational model reform; COVID-19 pandemicE5C04FCF-3DE6-4A71-B572-B02AD1A924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