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敏鏈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離婚率越來越高,離異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我校是廣州市增城區的一所普通農村高中,學校上的離異家庭學生越來越多,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本文主要從父母離異對學生的主要影響進行研究,包括離異家庭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等,同時,也要讓學校重視、教師關愛、父母配合對這些學生的教育,實現共贏。
【關鍵詞】農村高中;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對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因素導致我國離婚率增加,離異家庭的子女也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他們也渴望得到大家的關注與幫助,而不是排斥與嫌棄。他們也想擁有健全的家庭、快樂的童年、眾多的朋友和優異的成績。父母的離異或多或少都造成部分學生心里的壓抑、性格的孤僻和行為的怪異等。
一、父母離異對學生的主要影響
1.學習方面
沒有健全的家庭,父母雙方可能都在忙碌自己的生計問題,無暇顧及自己孩子的學習問題,父母可能只顧其溫飽,對其學習沒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又或者,家長只在乎結果忽略了過程,學生沒有考好就破口大罵,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家長平時輔導學生作業又比較少或者不會,導致學生越來越不信任他們,最終親子關系越來越差。此外,學習環境也會導致學生的學業下降,不健全的家庭伴隨著的家庭矛盾也會增加,學生總在吵鬧、不安寧的環境中成長,嚴重影響其學習與身心發展。
學習是一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過程。當學習累了、困了的時候也需要家人的鼓勵與支持,聽自己訴說心中難處與苦悶。當父母離異后,大家坐在一起的時間少了,或者父母都有各自的家庭與孩子,對其的照顧與關懷比之前少了,那么這些孩子就會有落差,總會自己亂想,覺得大家都不愛他了,心里有莫名的不安與孤獨感,這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學習成績也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2.心理方面
看到別人都是一家和睦融融,自己是形單影只或者總是父母一方在陪伴,心理多少有落差。如,學校的親子活動,別人都是有爸爸媽媽的陪同,自己總是只有一方,當同學問起的時候,自己又啞口無言,不知如何說,慢慢地只會內心很煎熬,很想改變這個現狀,自己卻無能為力。逐漸地,他們就會遠離群體,不愿與他人進行交流,性格也逐漸變得孤僻、自卑等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又或者抑郁。
近年來,在校學生越來越多出現抑郁、自殘等的行為,而且越來越年輕化、普遍化。經過調查,他們大部分的共同原因是父母離異、父母長期鬧矛盾、家庭驟變等情況。仍在高中學習的他們,自己還沒長大,此刻還需要家人的疼愛與愛護,他們實在受不了長期的爭吵與無視。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發生自閉、抑郁,只能依靠藥物才能正常生活,每月定時去醫院看病與治療,越來越依賴藥物,自制能力逐漸下降。此外,因為他們的朋友比較少,可能“道不同不相為謀”,在校逐漸發現有自殘傾向的學生比較喜歡與有同樣行為的學生一起玩,甚至有時會在一起探討自己的自殘行為,這樣嚴重走偏,身邊逐漸沒有有正能量的朋友,只會越來越黑暗。
3.交際問題
人不可能沒有朋友,人是一定要有群居生活,有人與你談笑風生,有人與你排憂解難,有人與你共甘共苦等。父母離異家庭的學生往往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覺得自己是被世界遺棄的,所有人都不要他,所以在與他人接觸時都顯得格外的小心與防備。但是,這樣的感覺其他人是不喜歡的。慢慢地,他不走出去,別人也不進來他的世界,導致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漸下降,會變得不會與人交流、不懂與人相處。他們會顯得自卑、自大、缺乏安全感、不信任,甚至覺得整個社會都虧欠了他。
有時他們不是不想交朋友,而是不知如何去與他人溝通。或者別人知道他父母離異、有心理問題、有自殘傾向等,別人就會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他,不待見他,排斥他等。所以,首先他自己也要走出來,不能總覺得自己很特殊。其次,身邊的家人與朋友要多教會他如何與人溝通、與人交朋友,不需要永遠當“獨行俠”,可以朋友滿天下。
4.性格方面
父母離異家庭的學生個別會顯得格外的自私,他們不會換位思考,也不會以大局為重,更多的是以己度人。一些研究表明,離異家庭的學生更容易出現狂躁、不安、沖動、撒謊、不遵守紀律的問題。可能每次自己說生病、不舒服都會獲得爸爸媽媽的關懷與關愛,所以逐漸養成這個壞習慣。因為家庭環境的緊張,家里吵鬧、躁動的次數比較多,所以學生也變得很沖動與浮躁。
個別離異家庭的學生顯得很不自信,可能從小有一種寄人籬下,無人愛、無人要的感覺,讓他們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唯唯諾諾,生怕又做了什么事導致他人不高興,自己又要被送去其它地方。又或者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們顯得很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先愛自己再愛他人,可能因為從小覺得只有自己牢牢抓住的才會是自己的,別人才搶不走,沒抓住的都是留不住的。個別學生的狂躁可能是家庭環境太吵鬧,發現每次終止吵鬧都是通過大聲疾呼,沒什么道理可言,所以才會越來越急躁,而且會愈演愈烈,有時自己卻全然不知。
5.行為表現方面
離異家庭的學生總由父親或母親一方帶,很容易缺少一方的愛與平時的行為、為人處世的潛移默化。如,男生由母親一手拉扯大的部分學生總感覺缺少了點陽剛之氣;女生由父親帶大的,多多少少顯得比其他女生“man”,總帶點男人氣概,缺少了點女性柔弱。所以就顯得男生偏女性化、女生偏男性化,總覺得是錯位了。
嚴重者還會出現偷竊行為,有的是因為大家都懷疑他,所以自己心理覺得既然大家都懷疑自己,那我就做給你看,這是典型的與你對著干。又或者覺得通過這種行為可以使自己竊喜,享受那種感覺。同時,每次自己有這種行為后,父母都會語重心長地與自己深入交流,父母會覺得愧疚自己。因此,他們就會通過這種方式去獲得父母更多的關心,卻沒想過這個方法非常笨,把自己推向另一個深淵。
二、對離異家庭學生的教育策略
1.自己的改變
首先,要他們自己改變觀念與想法,不是大家拋棄了他們,而是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去愛他們。讓他們自己多想想家人的好,自己平時也可以經常與家人溝通,講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自己也要多走出來,與同學交流、朋友玩耍,多運動,而不是在自暴自棄。其次,如果心理問題嚴重者,可以求助心理教師或心理醫生,讓專業的人員幫忙,而不是自己亂來,專業人員可以給他們治療,決不能諱疾忌醫。最后,多與人交流,做一個外向、開朗的青年,可以自己減壓與排憂,不要總是憂心忡忡。相信人定勝天,自己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自己盡最大的努力朝著那個方向前進,不要輕易受到別人的左右,要堅定自己的立場、擺明自己的態度。
2.父母的重視
父母生育之恩大于一切。孩子是父母的寶貝,是母親懷胎十月、骨開十指生下的寵兒。雖然有失敗的婚姻,但是不能把這怨氣、不滿發泄在孩子身上。相反,要多關注與關懷他們。雖然不在一起生活,但可以總在一起聚餐、聊家常、關注自己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讓他們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快樂的生活,對生活充滿激情,對學習充滿目標,對以后充滿希望。在他們的成長路上,父母一直與他們攜手同行,一起見證他們的成長。
離異家庭的父母要比正常家庭的父母更加忙碌,有更多的煩心事,但即使自己再忙,也要抽時間關心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知道原來父母即使分開了也非常關心他們,他們的愛一直都在,不曾離去。故這些父母可以每周輪流與自己的孩子見面、接送、交流等,讓孩子覺得父母還是以前的父母,他們會為自己保駕護航、是自己堅強的后盾。這樣,他們做事或獨處的時候也會有底氣與充滿安全感,不會輕易被他人打敗。
3.教師的關愛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這里是他們儲備知識、向往未來的地方。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遇到有問題、需要幫助的學生,我們一定要敞開雙手,盡心盡力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如,常常與他們聊天、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學習,為他們學習提供建議、盡力幫助他們。讓他們覺得學校是一個溫暖的地方,教師是第二任“家長”,一直在旁對他們噓寒問暖、與他們一起攜手同行。
教師每周都可以與這些學生聊家常、聊學習、聊人生,或許他們只需他人的陪伴,知道自己一直有人關注與關心,不是沒人理睬的“問題學生”。這樣,他們也會越來越信任教師,相信學校,愿意跟教師分享更多心里話,遇到事情也會詢問教師的意見,大家有商有量,相得益彰。
4.同伴的力量
“同學”意為同在一起學習。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對離異家庭的學生不能用有色眼鏡去看待,而是一視同仁,甚至更上心。輿論的力量太強,可以拯救一個人也可以摧毀一個人,甚至一個家。部分離異家庭的學生本身已千瘡百孔,在成長的路上更多的是需要開解與鼓勵,而不是排斥與厭倦。所以,同學之間要給這些學生更多溫暖與勇氣,帶著他們一起走更遠的路,一起追逐自己的夢。
小伙伴間是最天真、最純粹的友誼,他們可能更在乎開不開心、快不快樂,沒有較多的猜忌與利益。所以,同伴間的友誼也是最無堅不摧的,會一直伴隨你長大并逐漸加深。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今日是你幫助了他,明日可能會是他拯救了你。因此,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小伙伴,一視同仁、一起前行。
三、小結
高中是青少年的重要成長階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對他們的成長、學習都至關重要。針對農村高中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及影響,我們找出根源,更好地對癥下藥,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走出困境,做身心健康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扒嗄昱d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p>
生在怎樣的家庭不是自己能決定,活得怎樣是可以自己創造。在成長的路上也需要父母、同學、教師、社會的支持與幫助,相信愛一直在身邊。相信自己是雄鷹,他日必會無憂無慮、自信滿滿地翱翔于天。
[本文系廣州市增城區派潭中學2021年度立項課題“農村高中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研究”(課題編號:PZ20210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崔久崗,王澤松,蔡海濤.淺析離異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和教育對策——以青島某民辦高校為例[J].長江叢刊,2020.
[2]劉培華.探析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解決策略[J].長江叢刊,2021.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