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碧青
小學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數學教育的一部分,它能鞏固增效提質課堂教學績效。自從新課標頒布以來,筆者認真研究數學核心素養在作業中的作用和運用,把數學核心素養、小學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數學作業設計有機地統一起來,進一步深化作業改革,積極探索作業新路,實現數學作業在“雙減”政策下的“華麗轉身”。下面,筆者談談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落實數學核心素養的五個“亮點”。
一、數字化作業設計
學生接觸數學,是從數字開始的。數字,學生理解數學最為形象和直接。“數字化作業設計”包括常見的數字算式計算,更主要的是把“數學問題”轉化成學生熟悉的數字與數字之間的關系,為學生搭建解題的橋梁。例如,學完五年級下冊《分數乘法(二)》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一道題:在一次捐款活動中,奇思捐了50元,笑笑捐的錢是奇思的,笑笑捐了多少錢?想:笑笑捐的錢是奇思的,相當于(? ?)元的(? ?),列出算式為(? ? ? );請你把習題和列式加以比較,你有什么發現?下面是一個學生送上的“驚喜”的“文數對應”:
學生作品:笑笑捐的錢 是 奇思 的
↓? ?↓? ↓
笑笑捐的錢? =? ?50? ×
(這個學生還在后面附上了說明:“是”表示了一種等量關系,相當于數學運算符號“=”,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5份,取其中的4份,也就是把50元平均分5份,取當中4份,這樣一來,“的”就相當于“×”號了)
在常見的純文字判斷題中,大部分學生云里霧里,容易出錯,如,一個數乘假分數,積一定大于這個數。(? )(提示假分數有種情況,舉例說明:10× 10,10× 10,填“>、<、=”)
以上“數字化”作業設計,不僅幫助學生理清了解題思路,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途徑,還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這樣設計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又把數量關系替換為數字關系,在作業習題與算式之間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等數學核心素養。
二、圖形化作業設計
圖形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數學“形象”。華羅庚說:“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圖形直觀易懂,數形結合更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個重要策略。圖形化作業就是把數學文字、數字、算式、數量關系等難懂的抽象現象“可視化”。
例如,分數乘法作業之一:畫圖探索×的結果。
學生作品:
利用幾何模型,學生對分數乘法計算法則“分母相乘做分母,分子相乘做分子,結果能約分要約分”,理解透徹,印象深刻。
行程問題、《圖形與幾何》是作業設計圖形化的最常見現象。例如,把一個長2米的圓柱體,橫截成3個小圓柱,表面積增加了20平方分米,原來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先畫圖再解答)
學生作品:
把數學問題抽象成幾何圖形,數與形結合,各種數量關系一目了然,幫助學生借助幾何直觀進行思考,研究對象的性質和關系,從而把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把困難的問題變得容易。
三、應用數學模型作業設計
在數學教材中,模型無處不在,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了大量的數學模型,比如,分數概念模型、加法運算模型、方程模型(方程是建模思想的重要體現)、幾何圖形模型(每一種圖形本身就是一種數學模型)……筆者在教學中基本上形成了“課堂建模、作業用模”的良好局面。
例1:一個長方體游泳池,長15米、寬9米和高1.3米,如果在池壁和底部貼上瓷磚,需要貼瓷磚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學生作品:v=ab×2+ah×2+bh×2(長方體表面積幾何模型,5個面)
15×9 +15×1.3×2+9×1.3×2
例2:一個長方體廣告牌長5.2米,寬2.5米,高4米,要在它四周貼上廣告紙,廣告紙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作品:v=ab×2+ah×2+bh×2(長方體表面積幾何模型,4個面)
15×1.3×2+9×1.3×2
在學習新課《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數學課堂上,筆者首先引導學生猜想,然后經過一系列的操作驗證,建立了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幾何模型。所以,在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中,筆者就設計了應用這個模型來解決的習題,包括求6、5、4個面的三種情形,使學生結合實際,通過數學思考,在原有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刪減(如,上例中劃掉“×2”和“ab×2”),實現靈活變通,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和應用模型解題能力。
四、系統化作業設計
數學學習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知識點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所以作業設計要體現知識的縱橫關系,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系統。如,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后,布置學生把學過的長方形等圖形按照先后順序連成一幅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學習圓柱的體積要轉化為已學過的(? ? ),圓柱的(? ? )相當于長方體的(? ?),圓柱的(? ? )相當于長方體的(? ?),因為長方體的體積=(? ? ?),因此圓柱的體積=(? ? ?)。
再如,小數簡算:
學生作品:
整數:(47十48)+52=47+(48+52)
小數:(4.7+4.8)+5.2=4.7+(4.8+5.2)
字母:( a + b)+ c = a +(b + c)
發現:整數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筆者還把數學想象引入作業中,如,看到,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學生寫出了=3÷4=3:4,把分數、除法和比的知識串連在一起,有的說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取3份,還剩下1份,分子比分母少25%,分母比分子多……把分數意義與百分數等聯系起來。
學生在作業中通過類比、發現、猜想、遷移、轉化等方法,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了思維的敏捷性,發展了推理、創新能力。
五、生活化作業設計
生活是應用數學的舞臺,數學必須回歸生活,生活化作業符合學生的情感需求,這也是學生所喜歡的。生活化作業最好與課本學習同步,學以致用,提高應用意識,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大化。它的種類豐富多樣,如,學完《測量長度》,讓學生回去測量家里物體的長度;學完五年級下冊前四單元的內容,按照課本要求寫一篇數學日記;學完《數據的表示與分析》,讓學生走進社區進行主題調查,并制成統計圖表;把課堂打造成“生活超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植樹節,帶領學生上山植樹,動工前讓學生設計好植樹方案,如,結合實際場景怎樣挖樹穴、要購買多少棵樹苗等。
走進生活,記錄生活中的數學之美,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提升學生“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認識數學的實用價值,體驗應用數學的成功與樂趣,大有裨益。
筆者的課堂教學則與作業相互呼應,向課堂要思維,向作業要分數,前者“構建”與獲取,后者鞏固與“應用”,兩者高度和諧統一,數學核心素養一以貫之,覆蓋課內外的全過程,使作業成為誘發學生深度思考、落實核心素養的完美“加油站”,讓數學核心素養在作業設計中綻放異彩。
作業設計還要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興趣和個性發展,實行“素養作業”分類(知識點、課文、單元)與分層(基礎、提高、拓展)管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得人人都能獲得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不同的人在數學作業上得到不同的素養發展,為學生的終生數學學習打下基礎。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