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巨勝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高中歷史課程有大量的勞動教育素材,擁有其它學科所沒有的對學生滲透勞動教育的突出優勢。那么,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素養,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呢?
一、深挖教材,精選教學內容
高中歷史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材料,是學生溝通現實與過去的直接媒介。它雖然有大量的勞動教育素材,但畢竟不是勞動學科教材。因此,將歷史學科中隱形滲透的的勞動教育內容顯性化地表達出來,確立勞動教育的切入點,需要老師深挖教材,精心挑選。
一是要重點關注勞動者群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推動者,高中歷史教材呈現了眾多的勞動者,他們都可以用來作為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的素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7課中提供了一批新中國成立后優秀的勞動者——“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人的事跡,他們身上凝結著崇尚勞動、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勞模精神。尤其在1958-1962年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了一些困難的背景下,“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普通勞動者堅持“三老四嚴”“四個一樣”,出色地完成石油會戰,摘掉中國“貧油”的帽子,不僅反映了當時普通中國勞動者全身心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情和迫切改變國家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更反映了他們熱愛勞動、艱苦創業、辛勤付出、敬業守信的勞動精神。運用好這些素材,有助于學生發現勞動美、欣賞勞動美進而培養他們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精神。
二要關注生產技術的變遷。生產技術的進步是勞動人民在勞動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革新的成果。如,《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國古代史部分呈現的商周時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又如,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遷,促進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唐朝出現的曲轅犁,標志著我國古代耕犁成熟,它在江南地區水田的推廣,為南方開發提供主要技術支撐,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發展。這些技術的進步,無一不體現了勞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另外,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突出,特別是圍繞著農業生產的天文、數學、農業成就顯著,如,《齊民要術》《九章算術》《授時歷》《農政全書》,這些成就都是我國古代勞動者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凝結成的智慧結晶。用好這些素材,有助于學生感受勞動的價值與意義,能夠培養他們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精神。
二、創設情境,改變教學方式
在精心挑選教學素材后,還要改變教學方式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因此,需要創設教學情境,尋找教學情境與勞動教育之間相互融合的最佳結合點,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滲透勞動價值和意義,達成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精神。
一是利用材料創設問題教學情境。創設問題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歷史概念、歷史事件。當問題教學情境與勞動教育融合在一起,就能在一步步的設問中引導學生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如,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課中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28頁“學思之窗”,然后設置如下問題: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朝時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表現。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南朝時江南得到開發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通過層層深入的設問,學生在分步的回答中就會得到江南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勞動力這一結論,從結論中自然而然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和技術進步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與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這個結論的方式相比,這樣的設計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勞動光榮的觀念。
二是展示實物圖片創設描述教學情境。每一件實物,都能直接或間接反映一段歷史。在教學中展示生產勞動和生活中的實物圖片,能夠加深學生對勞動情境的理解,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如,在選擇性必修二中《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中提及中國古代農具經歷了刀耕、鋤耕、犁耕三個階段等信息,教師可以呈現刀耕、鋤耕、犁耕有關的實物圖片和農民使用不同農具耕作的場景,引導學生在觀看圖片的同時分組思考討論工具進步等問題。與單純閱讀文字信息相比,這樣的處理更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直觀地感受中國古代生產工具的進步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感悟勞動人民的艱辛付出,認識勞動人民的智慧。
三、強化實踐,創新作業設計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檢驗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要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還要在作業設計上下一番功夫。
一是開展調查研究。蘇俊良曾說:“結合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調查,編寫勞動人民的歷史,是歷史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最好方式。”因此,可以在課后發布調查研究作業,讓學生就某個主題通過收集資料、人物訪談等方式編寫一段歷史。如,在學習《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課后,為了更完整地展示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可以布置“改革開放以來我家生活變遷調查研究”這一課后作業。學生通過資料收集、對家人進行口述訪談,整理好改革開放以來自己家庭在服飾、視聽用品、家具、居住環境、出行工具等實物圖片,并進行分類、分階段形成系列。課堂上讓學生一邊展示一邊介紹實物圖片的內容,分析不同階段變化的背后因素。這一過程也是一種勞動教育,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收獲勞動成果,同時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生活變化有深刻的了解。最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74頁“閱讀探究”第二段材料,得出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是中國人民用雙手創造的”的結論,進一步幫助學生形成勞動情結和勞動意識。
二是參加勞動實踐。歷史教學中的勞動實踐可以采用創設實踐情境的方式開展。通過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同時,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創設實踐情境,可以讓學生親自設計、表演體驗歷史情景劇。如,學習宋元手工業后,布置學生自編自演《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融入北宋社會生活變化、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曲折歷程、活字印刷術對文化事業的促進等。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指導每一個學生扮演的角色,不但要達成讓學生感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艱辛與進取精神的目的,還要達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深刻領悟勞動意識的目的。
總之,高中歷史學科教學融入勞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素養、塑造學生個人品質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