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現階段廣西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研制的不足,從課程研制的指導思想、目標設定、課程研制主體、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提出改革策略,以期合理改善現階段課程研制的不足,推動體育院校課程訓練專業的改革發展,提高運動訓練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運動訓練專業 課程研制 廣西體育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6-0165-04
在體育競技和運動訓練中,教練員一直被視為提升成績的關鍵,因而,對教練員的培養愈發受到重視。我國體育院校開設的運動訓練專業多向社會培養職業教練員,是職業教練員的重要孵化地。為了提升職業教練員的培養效率,提高教練員的培養質量,體育院校以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體系研制作為改革發力點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策略。以下就廣西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研制提出建議,以期拋磚引玉,為提高運動訓練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做出貢獻。
一、現階段廣西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研制的不足
課程研制是為學習者的學習活動進行設計、實施和總結反饋的過程。一般而言,課程研制涉及課程方案主體確定、方案實施以及方案評價等內容。因此,體育院校只有深入探究現有課程研制情況,主動剖析現階段問題與不足,才能更好地促進運動訓練專業課程改革。
(一)學科知識融合的效果不佳
體育學科的發展歷程中,不斷出現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向體育學科滲透的現象,這是知識融合更新的必然過程,這一過程原本需要體育教育工作者積極補充學科的相關課程,做好新舊知識的融合工作,并優化調整學科知識體系。然而筆者經調研與分析,發現現階段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知識體系似乎還沒有在質與量兩個方面做好協調融合。以廣西的體育院校為例,很多院校常常會在保持原有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簡單地引入并疊加新內容,最終造成教學內容設置不科學,如運動生理、運動醫學、運動解剖、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等課程,雖然它們都是體育生物學科的細分科目,但在很多知識點的呈現表述上都存在重復現象,且設置單獨科目重復教學。這樣就讓課程架構重復冗余,體現出整合不力的弊端,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而加重。
(二)課程教學的功能出現窄化趨勢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產業的蓬勃發展,社會對體育人才的多樣化需求顯著提升。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經過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改進與發展,應擔負培養多樣化體育專業人才的使命,發揮堅實可行的功效。然而事實上,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教育教學功能在現階段出現了窄化趨勢。以廣西的體育院校為例,運動訓練專業較為注重課程實踐環節,強調培養和提升運動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常常將課程中原本蘊藏的人文理念與文化內涵的培養淡化,學校和專職教師關注在課內加強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實戰技術運動技能的講解與傳授,而忽視課堂內外的結合,沒有主動構建校內外聯訓環境。在實踐環節中,存在不重視教育與管理的銜接、社會實踐或實習的表現、學術科研課題的研討等現象。上述內容往往在課程設置中占比過小,導致廣西當地的運動訓練專業畢業生整體的文化素養層次偏低,實踐技能水平偏低,不利于在就業中把握主動權。
二、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研制的建議
在分析當下廣西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研制的現狀后,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期望在突出本區本校特色的前提下,提升課程研制的針對性、專業性、適宜性和科學性,助力其更快更好地發展。
(一)明確指導思想
近年來,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設置受到多方關注。根據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指導政策要求,體育院校要科學規劃編定教學計劃,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必須修完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并取得相應學分后才準許畢業。這些規定確立了院校培養專業人才的權威指標,對課程研制擁有較強的約束力。而體育院校在教育教學改革中,也開始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如通過向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開設選修課程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以滿足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因此,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進行課程研制時,應在相關指導政策的大前提下轉變思路,積極將協調約束力與靈活性作為核心指導準則。以此作為課程研制的指導,讓具體課程研制工作規范化,呈現教學梯度,體現科學性與普適性,尊重并發揮學生的特長。
(二)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第一,培養初級專業人才。高等院校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通過專業教學來培養專業人才。高校的專業往往會出現多樣的學習路徑,同一專業所學習的公共基礎課以及專業基礎課大都一致,但對同一專業的不同方向,在專業課上會有很大不同。高校通過傳授更有方向性、更有針對性的知識,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如今,高等教育的高級層次是研究生教育,而次一級層次則是本科教育,雖然現階段的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有所下調,但依舊在培養專業人才,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品德素質、科學知識和專項技能。因此對體育院校的運動訓練專業而言,其作為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將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專業人才”是合理的。同時,本科教育對研究生教育而言,只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新起點,所培養的專業人才,也應確定為是“初級專業人才”。
第二,培養多類型體育人才。長期以來,高等體育院校的運動訓練專業都習慣于將培養競技型體育人才作為目標。但是,以廣西的體育院校為例,其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選擇競技體育就業的比例并不高。分析原因不難看出,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研制與別的體育類專業并無顯著差異,很難出現特色化的課程體系,而且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很容易受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的影響。然而,對運動訓練專業的人才而言,很多社會體育賽事的組織或是學校體育賽事的指導,都需要他們參與,因此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研制的培養目標還應放在培養競技型、社會體育訓練型、學校體育訓練型等多種類型的體育人才上。
第三,培養高素質人才。通常,人的素質常常從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兩個方向進行評估,前者指的是人的身體形態與技能,后者指的是品德與才智。人們不斷接受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實現素質的全面提升。我國體育院校的運動訓練專業對學生的培養,應該是首先確保學生的不同素質要素實現普遍性發展和提升,其次要有效開發學生的個體潛能,再者要大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運動訓練專業課程研制的培養目標也在于培養素質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三)確立課程研制主體
現階段,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研制要打破傳統的模式局限性,積極把握并確立課程研制的參與主體。以廣西地區體育院校為例,應積極建立多主體的課程研制機制,積極考察并吸收校內外的教育學專家、課程專家、學科專家、擁有豐富訓練實踐經驗的專業教練員等,同時將優秀的體育教師、院校管理者以及更多社會成員納入其中,形成新的課程研制主體。所有成員都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將自己作為課程研制課題的研究者,發揮主體意識,從專業的角度去了解和掌握研究標準與研究意義,自主地把握運動訓練專業的特有課程研制規律與原則,拓展并思考課程研制的方法。
(四)整合課程研制內容
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內容,應是對不同內容進行優選整合的結果。課程研制主體應該處理好多個概念之間的關系。
首先是處理好專業理論課與專業技術課的關系。無論是專業理論還是專業技術,都是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可以看作是課程內容的不同展現形式。因此,在課程研制中,要融合理論與技術課程內容,實現互補互利。體育教師既要能夠在運動訓練的技術上為大學生提供指導,又要能夠在課堂上系統全面地向學生講解和傳授體育運動和科學訓練的理論知識。教師應合理設置專業理論課與技術課之間的課時比重,不應出現厚此薄彼,重訓練技術課而輕專業理論課等問題。如在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通過微格教學來統一協調專業理論課與專業技術課的關系,培養未來體育教師人才,使其具備講課、評課、板書、答疑等專業能力。
其次要處理好專業課與文化基礎課的關系。以廣西的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為例,日常課程內容不僅要上專業課,還需要承擔很多的訓練與比賽任務,因此文化基礎課的講授學習時間會大大壓縮。很多畢業生在就業時暴露的文化素質不高的短板,讓專業學生重新認識到文化基礎課的重要性。現階段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競爭點已經放在人才的知識面是否廣泛,職業適應性是否出色等方面,這就需要課程改革中增加文化基礎課的占比,而課程研制中也需要慎重把握專業課與文化基礎課的協調、平衡問題。
最后,要處理好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研制必須做好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整合,讓教學內容得到延伸。廣西體育院校的運動訓練專業,可以利用選修課進行深入拓展,比如講解某一課題的最新研究成果,讓教學與科研結合得更緊密,促使運動訓練實踐與科研協同發展。也可以圍繞某一項目或課題,針對不同的活動形式來完成橫向整合。
(五)關注課程實施要素
通常,課程實施指的是在教學實踐中執行課程方案的過程,因此,應將課程實施視為一個課程再研制的過程。課程實施中,教師需要靈活收集學生在具體情境下的表現,并結合學生需求及興趣變化等要素,調整課程目標、內容等,從而創新研制課程方案。可見,課程研制不能缺少課程實施的環節。廣西體育院校的運動訓練專業,既要遵循以上原理,也要考量專業的特殊性,需要在教學情境、學生素質結構方面體現差異性。
首先,要關注教學情境。體育專業的教學情境,指的是教師和學生在實施體育教學過程中,借助場地、器材、道具等不同設施完成教學互動的環境。體育專業的教學情境,同時包含了靜態物和動態活動兩方面。對于運動訓練專業而言,動態的教學情境更加突出。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一般分為“學科”和“術科”,后者教學多于室外開展,由于戶外環境空間廣闊,教學秩序不易控制,而且運動訓練實踐充滿復雜性,因此運動訓練專業課程研制的教學情境必須要開放且多維,強調課程要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校內學習和校外實習同步展開。
其次要關注學生素質結構。以廣西體育院校的運動訓練專業為例,現階段的生源多是全區運動員以及普通高考生。顯然,兩類學生的素質結構存在差異。運動員的運動技能和實踐經驗強于高考生,但文化素質明顯低于高考生,因此需要在院校多補充理論知識;而高考生進入院校后則應該增強訓練,豐富運動經驗。因此課程研制就需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盡可能設計針對生源差異化的課程體系,有意識地強化運動員的理論知識,并為高考生作運動技巧技術的專項訓練。在課程研制工作中,可采取分班上課的方式對兩類生源分開教學,當然也可以在分班上課的過程中,以合班專題授課的方式,最大限度滿足雙方需求,并完成課程內容的講解。
最后,要關注教師的素質結構。運動訓練專業體育教師的素質會直接影響到課程研制的效果。一般而言,該專業的體育教師應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自身的教育知識、體育專業知識與技能、科學研究能力均應較為出色。而且,教師應投入到學生的運動訓練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訓練情況與素質能力,保證訓練計劃的實施、過程的控制、細節的指導,確保課程研制的適時性與前瞻性,使課程研制朝規范化與科學化推進。
(六)推動課程評價整合
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評價多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在廣西地區的體育高校運動訓練專業,也習慣于按照預定課程目標的完成程度評價。這樣量化的評價易降低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并易忽視學生個體的進步表現。教師應該注重分析當前社會的人才需求動態,積極關注專業學生在生源素質結構、個體學習基礎、未來就業選擇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同時掌握學生完成專業目標的總體進度,最大范圍地歸納總結學生在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方面的表現,最終構建立體化的評價體系,做到既要關注總結性評價,又要關注過程性評價;既要有量化的數據評價,又要有定性的描述評價。
綜上所述,隨著教學改革深入,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研制的指導思想更為明確,更加注重專項技能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然而廣西現階段仍存在學科知識的安排不協調、課程教學的功能未完全釋放等問題,因此可將協調約束力與靈活性作為課程研制指導思想,以培養初級專向人才、多類型體育人才、高素質人才作為目標,積極確立課程研制主體,確保各主體同步樹立主體意識與獨立意識,在整合課程研制內容中處理好專業理論課與專業技術課、專業課與文化基礎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并關注課程實施中的教學情境、學生素質結構、教師素質等差異性因素,積極推動構建立體化的課程評價體系,確保評價的總結性與過程性相結合、量化與定性評價相統一,才能有推動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課程研制獲得更大突破。
參考文獻
[1]魯長芬.對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研制的探討[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
[2]張守元.運動訓練專業體能訓練課程教學大綱改革研究:以集美大學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為例[J].體育科學研究,2015(6).
[3]楊衍滔,謝偉,曾智偉,等.運動訓練專業田徑課程教學現狀與分析:以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為例[J].體育科技(廣西),2015(4).
[4]潘永生,嚴家高.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核心課程重構研究:以山東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課程構建為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33(6).
[5]胡靜.關于體育運動學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設置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9).
[6]楊衍滔.運動訓練專業田徑精品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為例[J].體育科技,2016,37(2).
注:文本系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廣西高職院校課內外一體化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GXGZJG2018B05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謝文龍(1984— ),廣西宜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及運動訓練。
(責編 羅異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