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義
◆摘? 要:文化館音樂工作者承擔著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的使命、社會音樂的普及和教育責任、傳承和保護音樂文化遺產的責任。因此,文化館音樂工作者要提高責任感和使命感、創新社會音樂普及和教育方式、加強文化信息技術能力,從而更好為社會服務。
◆關鍵詞:文化館;音樂工作者;使命;責任;專業素養
文化館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載體,在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以及社會文化生活當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文化館音樂工作者對自身的責任有清晰明確認識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進而使文化館的作用得到有效地發揮。
一、文化館音樂工作者的責任
音樂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結合非常緊密,是廣大群眾接觸最多的文化項目之一。音樂種類豐富,雅俗共賞,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水平的受眾欣賞與學習。文化館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承擔重要的使命和職責。
(一)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的使命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科技不斷進步,每個人都在享受著互聯網+時代和大數據時代的便利,但也隨之出現了諸如人們過分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的弊端。習總書記說“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向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因此,文化館的音樂工作者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音樂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創作與傳播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社會音樂的普及和教育責任
文化館的音樂工作者主要通過音樂的創作以及音樂的表達(表演),在給人們聽覺上美的享受的同時,更好地對人們產生教育的作用。這種教育是一種大眾化的普及教育,主要是使人民群眾能夠在音樂的氛圍中,對音樂有著更好的感受,豐富自己的精神文明生活,養成積極樂觀的情緒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并且能夠在音樂的傳承和發展過程當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基于這樣的特點,在文化館的社會音樂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應以群眾的精神文明生活作為主要的需求導向,站在國家的發展及文化發展的角度.進行群眾音樂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傳承和保護音樂文化遺產的責任
文化館音樂工作者不僅要自己擁有音樂專長,更要善于發現好的音樂作品,善于整理加工音樂作品,讓音樂作品能夠以最好的方式呈現出來。因此,文化館音樂工作者要經常深入民間,走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喜好,并且廣泛收集優秀的民間優秀作品,深入挖掘山歌、小調、勞動號子等民間作品,讓作品原汁原味地得到傳承,并且根據現代人的欣賞習慣與審美需求進行大膽創新,從而使音樂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
二、提高文化館音樂工作者素養的策略
文化館的音樂干部育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因此要不斷提升文化館音樂干部的專業素養,進而使他們更好地完成各項工作。
(一)提升文化館音樂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為文藝工作者,文化館音樂工作者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記初心使命,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創作生產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舞臺藝術佳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此,要對文化館音樂工作者進行培訓,不斷提升他們的政治素養以及業務水平,打造高水平、高質量的文化館音樂干部隊伍。一是上級文化主管部門要組織各種各樣的音樂培訓班,給文化館的音樂工作者提供深造的機會。二是組織各種各樣和音樂有關的活動,如樂器演奏比賽、歌唱比賽、舞臺劇表演等,鼓勵文化館的音樂工作者積極地去參加,提升自身專業能力。三是文化館音樂工作者要深入民間,收集整理民間音樂,并進一步加工,讓這些作品能夠變成更加符合時代需求的音樂作品。
(二)創新社會音樂普及和教育方式
文化館要想使社會音樂教育能夠呈現出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創新社會音樂普及和教育方式。一是把音樂和民俗相結合。在重大節慶日及一些傳統節日來臨的時候,文化館可以把音樂教育和傳統習俗活動進行有效的結合,人們在對傳統文化進行體驗的過程當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到音樂的教育。二是通過比賽和群眾性活動開展音樂文化普及和教育工作。增強群眾的參與意識,寓教于樂,讓群眾在活動中感受快樂,提高審美趣味,豐富業余生活。三是通過精準化和菜單式服務,讓群眾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文化館的音樂工作者應全面掌握群眾的需求,為他們提供針對性強的服務,使人人都能充滿獲得感和幸福感,使社會音樂普及和教育實現最佳效果。
(三)加強文化館音樂工作者的信息技術能力
文化館的音樂工作者開展工作方式要與時俱進,善于運用現代的科技手段滿足群眾的需求。一是文化館的音樂工作者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一些音樂短片的播放,通過這些短片,讓更多的人們對音樂產生深刻的了解。二是借助一些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平臺、抖音平臺、快手平臺等,對一些優秀的音樂進行傳播,使得人們能夠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對音樂有著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時也擴大文化館社會音樂普及與教育工作的有效覆蓋面,提升普及與教育的有效性。三是運用數字化的多媒體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遺產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確保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有效的保存和傳承。四是建立一個共享性的音樂教育資源平臺,使得人們能夠在日常的生活當中輕而易舉的對音樂素材進行獲取,使社會音樂教育的覆蓋面得到有效擴大。
三、結語
新時代,我國的群眾文化事業在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文化館的音樂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為廣大人民群眾創作、傳遞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參考義獻
[1]楊西米.義化館音樂工作的思考[Jl.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03).
[2]鄧凌莉.關于如何提高群眾音樂文化工作水平的幾點思考[J].音樂大觀,2013(05).
[3]周豫濮.有關提升文化館服務效能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