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曉 李娜
◆摘? 要:勞動具有教育性。站在新時代背景下,著眼人的全面發展,更要高度重視、精心設計勞動課程,以提高勞動的教育性。為此,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重視概念性知識目標的確立;二是重視協同思維的深度發生;三是重視自主評價的全程參與。
◆關鍵詞:提高;勞動;教育性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在2019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習總書記再次強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于是,勞動進入了學校課程體系,成為了學生的“必修課”,所有學生都必須參加勞動,在勞動中接受教育。
一、重視概念性知識目標的確立
很多學校、教師組織實施的勞動課程,往往只重視勞動的事實性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即知道一些勞動的常識,學會一點勞動的本領。這樣的勞動,表面上來看,學生也經歷了、參與了,但其教育性卻很有限。如果我們能夠挖掘這些事實性知識和技能中所蘊含的概念性知識,并把它確立為勞動課程的核心目標,就有可能極大地提高勞動的教育性。
基于此,我們在大概念視域下進行新時代我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思考與設計,與國家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保持一致,實現整體優化學校勞動教育課程設置。
案例1:泰華城職業體驗
泰華城位于城市中心,是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閑等為一體的大型商業區。這里有商業領域的多種類型實體店,有眾多職業崗位可供學生選擇體驗。于是,我們決定組織小學生利用周末,到這里開展為期一天的職業體驗勞動教育活動。
那么,本次勞動教育活動的目標如何確立?比較容易想到的是下面兩個:
1.體驗所選職業的工作環節和流程。
2.學習所選職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但這兩個目標指向的都是有關職業的事實性知識。要提高勞動的教育性,只有這樣的低階目標當然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確立與這些事實性知識目標相關的高階目標才可以。比如:
1.功能:之所以按照一定的工作環節和流程去干工作,是因為這樣做才是最節省成本而有效的。
2.責任:各種職業不僅為從業者提供了賺錢的機會,也同時盡到了為他人服務的責任。
有了上述概念性知識目標,并與原來的事實性知識目標相結合,形成了低階目標與高階目標的合理搭配,共同建構起“職業體驗”勞動教育的立體目標體系,勞動的教育性就會顯著提高。
二、重視協同思維的深度發生
很多學校、教師組織實施的勞動課程,重視的是讓學生去記憶零散的、片段的勞動事實性知識和技能,即使能夠關注到這些事實性知識和技能中的概念性知識,也往往只是采取講授的方式。這種不同類型知識學習的“割裂”狀態,嚴重弱化了勞動的教育性。只有重視勞動事實性知識、技能與概念性知識的協同思維,推動學生從事實性知識走向概念性理解的學習,才會激發學生更高層次的思考并引起對知識和概念的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的勞動才更具有教育性。
案例2:廚藝大比拼
指導學生學習做飯、做菜,這樣的勞動課程相信在很多學校里都有。如何超越一般的廚藝技能的學習,讓這樣的勞動更具有教育性?下面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鑒。
在學生學習并掌握了一般的廚藝技能之后,教師鼓勵學生開展如下創意設計與制作:
1.形式:做菜選擇了哪些類型的食材?進行了怎樣的組合?比如:裝盤的樣式。
2.原因:選擇做這樣菜的原因是什么?
3.功能:選擇這些食材做出的菜品,具有怎樣的獨特功能?
像上述這樣,把“做菜”勞動中的事實性知識與“形式”“原因”“功能”等概念性知識進行了協同思維,最后指向勞動的核心觀點:對食材的選擇和應用可以表達我們對生活和服務對象的感情。這樣的“廚藝”勞動就不是簡單的、淺表的勞動,它的教育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三、重視自主評價的全程參與
很多學校、教師組織實施的勞動課程,在評價活動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地位,成為評價的對象,等著別人“品頭論足”。然而,學生才是勞動的“主角兒”,他在勞動中的表現怎么樣?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有欠缺?最應該參與評價的人是他自己。要提高勞動的教育性,就應該讓學生成為評價活動的主體,開展自主評價。
評價標準:
當學生知道勞動的目標(去哪里),明確勞動的評價標準(到哪里),并能夠在勞動中時刻評價自己的工作,為自己取得的成功而高興,為自己存在的不足而警醒,及時做出相應改進,這樣的勞動對學生來說,具有很高的教育性。
綜上所述,勞動作為“五育”之一,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精心設計與實施每一次勞動,提高勞動的教育性,發揮出勞動應有而獨特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蘭寧著,魯效孔譯,《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絕佳實踐》[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