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娜
◆摘? 要:廣西壯族圖案紋樣是壯族人民文化智慧的結晶。它同時也為小學美術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學生了解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形成熱愛優秀文化傳統的價值觀。本文以壯族圖案紋樣為對象,從分析壯族圖案紋樣特點、壯族圖案紋樣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思考兩方面來進行探討。
◆關鍵詞:壯族;圖案紋樣;小學美術教學
在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各種良莠不齊的文化。美術教育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方面,應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壯民族圖案紋樣極為豐富,發展至今給我們呈現了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將壯民族圖案紋樣應用于小學美術教學,使學生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珍視民間美術與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也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一、壯族圖案紋樣的特點
壯族圖案紋樣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對生活和對自然界,以及在民族文化、生活習俗的沉淀中形成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這些圖案風格獨特,或寫實、或抽象,或質樸、或精致,文化意蘊濃厚,反映了壯民族的審美觀念和工藝水平,具有裝飾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文化性等特點。壯族圖案紋樣來源于生活,兼具情感性與趣味性,實用性與審美功能,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壯錦、服飾、銅鼓等為代表的藝術特征和表現形式。
壯族圖案紋樣與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特征相似,在遵循變化與統一的原則下,較為突出的造型特征有如下幾方面:
1.具體題材,抽象運用。壯族圖案紋樣的主要題材均來自自然界及生活,有蟲魚鳥獸、人物、植物等。這些圖案在造型中不受具體形象的限制,線條簡潔,造型獨特,體現抽象形式的藝術美,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快感。比如銅鼓上的鳥圖案,只概括了鳥的外形特征,十分簡潔。
2.對稱與均衡。圖案往往在一個中心點,在其左右或周圍設置同形、同色或不同形色的紋樣,這種組成形式產生對稱與均衡的美感。最常見的是壯錦圖案的構成式樣,如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幾何紋,或是以幾何紋作底,配以人物動植物圖案,形成復合圖形,還有多種幾何紋大小結合,穿插搭配,形成富有節奏韻律的復合圖案,嚴謹又和諧。
3.繁復求變,亂中有序。壯族圖案紋樣看似繁復,但不是簡單的羅列和重復,它也講究節奏和韻律,對比與調和,將大小、主次、聚散、虛實等做到整體統一,在亂中求序。這更增加了圖案的豐富和層次。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壯族圖案紋樣的應用
(一)加強學生對美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加強對美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學習美術的基礎。小學生很喜歡畫畫,參與美術學習的興趣很濃,他們也處在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最佳階段。我們常在課堂上發現,一些學生剛參與課堂活動的時候非常積極,但畫到后面興趣減弱或是沒有完成 ,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沒有掌握基本的知識與基本技能,作品沒能如他所想的那樣完美呈現,便漸漸失去了信心和興趣。所以,要提高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加強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教師可在教學中結合利用壯族圖案紋樣,幫助學生提高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壯族圖案紋樣式樣繁多,題材廣泛,以幾何形紋和動植物紋為主體。其中幾何圖案變化無窮,常見的有云雷紋、水波紋、回形紋、方格紋、菱形紋、鋸齒紋、圓圈紋等,工整美觀,簡潔明快。這些紋樣主要以線結合點、面的形式呈現。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紋樣的構成進行賞析,學習圖案結構形式。
(二)挖掘創作元素,豐富教學資源
課程改革以來,美術教材開始注重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編排了一些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課程,如《阿姐的衣服真漂亮》、《蠟染的挎包》、《剪窗花》、《不同花樣的鞋》等等。教師應根據課程目標,系統梳理這些與民族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資源,根據各學段各學習領域的要求,在課程中融入壯族圖案紋樣元素,豐富教學資源,避免內容單一、生搬硬套的機械化教學,使課程與本民族文化有機融合,達到內容與形式相結合的效果,涵養學生人文精神。
特別是在“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課程里,以形成學生設計意識和提高動手能力為目的,可以創設情境,將壯族圖案紋樣應用到課程內容中,突出民族性、審美性和趣味性。
教師將壯族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不但能拓展教學資源,還能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實現對美術的創造性學習。
(三)豐富實踐活動,培養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將壯族圖案紋樣廣泛應用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中,引導學生認識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文化的關系,開展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開闊學生視野,拓展想象空間,體驗美術學習創作的愉悅與成功感。一是,可以完善美術活動室的布置,設置一個壯文化特色區域,用壯族圖案紋樣進行裝飾,提供讓學生操作或創作的材料和工具,讓學生參與制作。如剪紙貼窗花、為壯錦添花紋、設計壯族服飾鞋帽等等,讓學生在活動區域內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創作欲望。
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機會。結合學校辦學特色,讓學生利用壯族圖案紋樣自主設計學校的班級牌、宣傳標語、指示牌、班級宣傳欄等,并進行展示評比。激發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在實踐中又增強對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各種材料、制作方法及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等形式原理的應用,又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和提升,發展了他們的設計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自信心,讓學生在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參考文獻
[1]常開琴. 淺析布依族圖案紋樣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策略[J]. 山海經:教育前沿,2021(34):1.
[2]趙金淀. 壯錦圖案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 西部皮革,2021,43(18):2.
[3]何秋艷. 壯族民間美術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 廣西教育,201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