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藝
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山東地區桑蠶業悠久歷史的佐證,也是中國桑蠶業發展的歷史見證。古桑樹群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規模龐大,最盛時期夏津境內有8萬畝之多。據《夏津縣志》記載:“此間樹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由于歷史上古桑樹群幾經浩劫,現僅遺存古桑樹6000多畝。中國是世界桑樹分布的大中心,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全世界桑樹品種共計30余種,中國占據了20種,這也是中國成為世界農桑產業中心的重要原因。該古桑樹群已經被國家農業農村部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先后評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在夏津2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黃河主流、支流多次流經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境內。據史料記載,公元前602年黃河改道,沉積河床、決口歧流,形成了長39公里,寬300~900米,總面積約30萬畝的黃河故道。正因如此,留在此地的大量泥沙形成了低產的沙地土壤環境,大量土地無法開墾利用,荒廢了數百年。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天下大亂又遇饑荒,生活窮苦。楊沛擔任新政縣縣官后,命百姓多收藏干桑葚,積蓄有余者收入官倉,總計收集了千余斛。曹操前去迎接漢獻帝時糧草不多,楊沛便獻上干桑葚,充作軍糧。曹操擔任大漢丞相后,破格提拔了楊沛,正是因為楊沛的做法,使得百姓可以在杜、葛兵亂后連續數年的饑荒中死里逃生。自此之后,黃河中下游興起桑樹種植的熱潮。
夏津黃河故道的人民因此意外發現此地極為適合植桑,而且結下的桑葚味道甘甜,含糖度比其他地方要高出不少。當地人民辛勤勞作,不斷植桑造林、防風固沙,在元、明、清時期廣泛種植,整治這片沙土地,最終留下了黃河故道原生態森林資源這筆珍貴的遺產,也開創了以桑治沙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古代種植桑樹治沙的同時,還曾大力發展桑蠶業。據《詩經》等書的記載推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中下游各地便開始發展桑蠶業,其中以山東的桑蠶業最為發達。到了秦漢兩朝四五百年間,積極發展對外貿易活動,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且有“齊紈魯縞”之說,山東在周代是齊、魯兩國的封地,因而人們將“齊”“魯”兩字用作山東的簡稱。《谷梁》《左傳》《管子》等古書中有不少齊、魯兩國同桑蠶有關的故事。山東桑樹統稱魯桑,《齊民要術》一書中載有:“桑有黑魯、黃魯之分。”《桑蠶萃編》亦曾記述:“魯桑為桑之始。”可見山東地區魯桑品種在桑樹演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夏津古桑樹群是國內重要的種質資源庫之一,物種豐富,據明嘉靖《夏津縣志》記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全縣樹種“果之類十有一:李、柰、桃、杏、梨、梅、蘋果、葡萄、石榴、沙果;木之類十有二:椿、槐、桑、榆、楊、柳、杜、棠、柏、柘、褚、桐”,被稱為“中國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夏津縣古桑樹栽培歷史悠久,種植時期跨元、明、清三朝,是中國現存樹齡最長、規模最大的古桑樹群。《夏津縣志》記載,夏津縣可見桑科樹種包括:桑葚、實生桑、胡桑、魯桑。樹群植物群落結構復雜,生態結構喬木以桑樹為主,并與其他果樹形成混交林,間有香椿、山楂、杏樹、梨樹、棗樹、柿樹、楊樹等樹木,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有“小雜果”之鄉的美譽。桑樹生命力極其旺盛,根系發達,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區也能生長,抗低溫、耐高溫、耐鹽堿,具有強大的防風固沙和保土功能,因此桑樹是北方風沙區治理首選樹種之一。夏津人在上千年的種植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桑樹“種植經”,利用間種香椿、臭椿等用材木,以防治病蟲害;采用“抻包晃枝法”采收,當地流傳著“打棗晃葚”的說法;用土坑柸圍樹,畜肥穴施,犁伐曬土等方法施肥和管理土壤;用油渣刷或塑料薄膜纏繞樹干防治蟲害等。
夏津人除了自己摸索出特有的種植方法,夏津特殊的地理環境還造就了很多夏津人鮮為人知的特殊風俗,有的已經消失,而有的還在延續。桑樹和柳樹都屬適宜黃河故道的樹種,夏津人傳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古話,就是房前屋后的宅基地上,不栽這兩種樹,怕的是出門見“桑”(喪),柳樹又多為墳前之物,主濕主陰,所以“桑柳雖都好,不能隨便栽,一個語音忌,一個位置災”。除此以外,桑文化與夏津的鼓文化、黃河文化、民俗文化等共同構成了歷代傳承的文化系統。夏津人民通過村落的集體活動、祭祀與節慶,依照傳統或經驗形成共同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將整個社會的歷史與文化記憶融入其中,是黃河流域農桑文化的代表和中國農桑文明發展歷史的見證。
古桑樹群不僅為夏津人提供了很多當地獨有的文化,隨著科技的進步,它自身的各種醫用、藥用以及食用價值也得到了挖掘。據《夏津縣志》記載,夏津桑葚果品種有紫、白、烏三種,烏葚為野葚(即未嫁接之葚)。縣內紫葚最多,白葚次之。“葚似草莓,味甘如蜜,有滋補脾腎,烏須發之功用。主要生產于東沙河地區。”“白葚,果粒大,汁液濃,甘味尤佳。”桑樹的果、根、枝、皮、葉皆可入藥,桑葚具有補血、補腎、防癌、抗癌等多種功效,從不易儲存的葚果到葚果干、葚果酒再到葚葉茶等特色產品,夏津縣研制了多種葚葉茶,茶葉色香味俱佳,是維護健康、增強體質的天然保健品,很適合糖尿病、高血壓患者長期飲用。桑樹還是古老的造紙原料,并且較之速生白楊更涵養水源,用現代技術可以生產高檔桑皮紙。桑葉的纖維蛋白含量較高,可研發為高端醫用紗布、縫腸線,消化于腸,不用取出。
夏津人通曉關于桑樹的食用、飲用和藥用價值,千百年來敬樹、愛樹、護樹已形成傳統,風俗習慣中也留存著古桑樹文化元素和個性特征,桑樹文化也蘊含在食文化、養生文化、藥文化、生態文化等多種文化中。古桑樹群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為目前所倡導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提供有益借鑒;同時,對于彰顯農業的多功能特征、傳承地方文化、開展科學研究、保障食品安全等也具有重要意義。當地政府按照農業農村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古桑樹群保護和發展規劃;注冊了夏津椹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中國中藥材種植專業委員會評定為“道地優質藥材種植基地”,延伸了桑產品加工產業鏈。為進一步體現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在發掘中保護、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提升全社會對桑蠶文化的認識,中國農業博物館曾專門就桑蠶文化做專題展覽——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展覽內容囊括了從種桑養蠶到造絲織綢,其中的第二部分“桑為圣樹”,主要展示植桑的歷史變遷、技術演進,以及桑的價值利用和文化內涵,展區以“養天蟲以吐經綸,始衣裳而福萬民”為主線貫穿,全方位、全鏈條系統展現桑蠶絲綢產業成就,深入挖掘其中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