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
身為河南淮濱的媳婦,每年春節跟隨先生回他老家淮濱縣過年,是我們婚后約定俗成的一項儀式感的大事。先生自從家鄉考入外地求學、工作、娶妻生子后,一直遠離家鄉忙于生計,回家次數寥寥無幾。雖然心里充滿對父母的愧疚和對家鄉的思念,但是錚錚男兒性格使然,只能將情感深埋于心。知夫莫如妻,所以每到年尾,我便緊鑼密鼓地給家鄉的公婆和親戚準備年貨,待放假后就啟程回老家過年了。女兒歡呼跳躍,先生喜上眉梢,仿佛成了馬上奔赴父母懷抱的小孩,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大年二十九,站在淮濱老城的路口,我恍惚間感覺回到了小時候,喚醒了心靈深處一代國人對過年這個特殊高光時刻的終極回味。我此時地處的這個被本地人叫作“北崗”的地方,真的是縣城商貿經濟重地“小香港”:街上車水馬龍、人群熙攘,頑皮的幼童手拿各種玩具、各色氣球在人流中穿梭,嬉戲聲、叫賣聲和著商店里飄蕩的歡快音樂交織在縣城上空,繪制出一幅喜洋洋的新春吉祥畫卷。忙碌了一年的鄉親們從四面八方回到家鄉過大年,攜家帶口地逛街休閑,盡情享受著濃郁的親情與年味。
先說商品。老街聯排的商家都張貼著五顏六色的海報,掛著款式各異的衣帽、鞋子,每個店都熱鬧非凡。店家熱情地張羅顧客進店,試衣的小媳婦在鏡前左照右看,臉上掛著一抹嬌羞;那邊一個樸實的漢子一本正經地試穿一件夾克外套,在老婆欣賞的眼神中嘴角咧出一絲微笑;年輕的少男少女在試穿最潮的運動鞋,互相交流著最前沿的時尚資訊,時而發出開心爽朗的大笑;老婆婆則站在衣帽架前為老伴精心挑選一頂擋風的毛呢帽。此情此景讓我的思緒飄回到了童年,想起兒時媽媽曾經教我的一首兒歌:“過年到,過年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婆婆要個新圍裙,老爺爺買頂新氈帽。”百姓的情懷最為樸實憨厚,過大年穿新衣戴新帽,是一年到頭對自己和家人的褒獎和來年迎接好兆頭的盼望。
街道兩旁都被整齊規劃、有效利用,城管執法人員和志愿者不時引導車輛停放和人群秩序,播放防疫知識,提醒大家戴好口罩。琳瑯滿目的商品讓人應接不暇,色彩繽紛的鮮花飾品、晶瑩剔透的餐具、功能齊全的廚具等應有盡有,就連正月十五鬧花燈造型各異的燈籠都早早地掛在樹上售賣,整個市場無處不閃爍著過年的喜慶。
主街旁邊的另一條街被臨時規劃為民俗風味商品街。手工制作的各種布偶、寶寶老虎鞋、土布床單等布藝商品無一不彰顯著“高手在民間”手藝人的獨特匠心。我們一家還驚喜地偶遇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俗稱“小叫吹”、大名“泥叫吹”的淮濱彩繪泥塑玩具。第一次親眼所見五顏六色的泥塑卡通玩偶,憨態可掬的十二生肖、造型各異的動漫人物,瞬間萌化了我這個資深文藝女青年的少女心,女兒更是興奮得像個小鳥一樣圍著小攤手舞足蹈。我們駐足觀賞攤位上一排排一件件造型別致、既是玩具又是工藝品的“泥叫吹”,聽攤主示范吹奏,那一聲聲清脆婉轉的鳴叫,真是瞬間刷新了我們的感觀和認知。攀談中得知這個攤主原來是大名鼎鼎的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金宇,他不僅是展示民間工藝的精湛,更是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博大與精深。我們一家情不自禁地買了幾個惟妙惟肖的泥偶,女兒捧著這幾個可愛的吉祥物,歡快地跟隨幾個圍觀的小朋友一起學唱淮濱縣關于“泥叫吹”的民謠:“扯羅羅,撈堂堂,南山來個花姑娘。捎的啥包,小叫吹子,俺孩兒吹了,命也長,身也強?!?/p>
商業街一角,正緊密圍著一群人在喝彩,路邊的樹枝上都掛著剛剛風干的大紅對聯,原來是本地的書法家熱心舉辦為群眾送春聯活動。春節在百姓心中是辭舊迎新的神圣時刻,春聯恰恰是給人們帶來美好憧憬的寄托。唐太宗李世民《守歲》以“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把除夕的辭舊迎新寫得歡欣祥和。此時人們爭相領取春聯,趕在大年三十全家團圓之際把吉祥如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祝愿貼在家家戶戶大門上為祖國母親和家人祈福。
再說食品。轉角一個被規劃為食品區的一條側街,撲面而來的煙火氣,是熱氣騰騰的生活,人潮涌動,各種食品的香味交織相匯,無人能敵。平日難得一見的兒時記憶中的零食在這里一應俱全:糖角、金瓜條、枕頭酥、芝麻糖、花生豆……
在目前滿是網店、直播銷售的高科技時代,傳統的店鋪銷售方式讓人感到難得的親切,接地氣才能煥發真正的生機和活力。幾位店家都支起了超大的鐵鍋,在鍋底添了足夠的柴火,把火燒得旺旺的,讓鍋里的油滾滾的,爭相在鄉親們眼前亮絕活。有炸小酥肉的,有炸肉丸子的,有炸芝麻天鵝蛋、油饃尖的,每個出鍋的美味都是金黃閃亮、品相飽滿,讓人垂涎欲滴、蜂擁購買。其中有一個排著長龍般隊伍的攤店吸引了我們的目光,上前一看,原來是淮濱特產“炸馓子”。先生此時像一名地導一樣,一臉驕傲地對我和女兒介紹:馓子是淮濱的特產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空橋鄉麻里街道的麻里貢馓,貢馓目前的傳人叫胡桂華,據說已是第四代傳人了。
女兒揚起稚嫩的小臉問爸爸:“為什么叫麻里貢馓啊?”先生刮了一下女兒的小鼻子,解釋道:“麻里馓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的楚相叫孫叔敖,他的家鄉就在淮濱一帶,據說他吃了這種家鄉小吃后贊不絕口。后來到明清時期,麻里馓子成為貢品進入紫禁城,就被稱為麻里貢酥?!毕壬钢鴰煾惮F場正在制作的工序娓娓道來:“制馓原料必須是特級面粉,鹽水和面,反復揉捏,和好的面用手搓成手指粗細的面條,要用上好的油浸泡一夜,充分醒面后純手工拉成細條,手藝越高,拉得就越細致均勻,手藝粗糙,就會拉得粗細不均,品相難看也無法入味。下鍋油炸時火候是關鍵,火太大容易炸碎了,火太小炸不起來不酥脆?!蔽覀兤炔患按刭I了兩大包馓子品嘗起來,特產就是特產,色澤金黃、形如盤絲,吃起來酥脆可口、香而不膩。作為特色品牌,聰明的淮濱人發明了N種吃法,直接干吃香酥可口,做成菜肴回味無窮。每當冬春季節的時候,人們便把麻里貢馓和其他菜品進一步加工成貢馓燴羊肉、貢馓炒白菜、螞蟻上樹等特色美食。這些美食逐漸成為沿淮一帶冬春季節的必備家常菜,多年來通過政府引導、精品包裝、網絡宣傳而銷往全國各地成為當地百姓勤勞致富的主打產業,而且前景喜人,供不應求。
滿載而歸的路上,我們巧遇一位穿著古代貨朗裝扮、肩挑古代貨擔的小哥,又讓我們見識了又一味美價廉的盛名小吃瓦兒糕。只見那貨朗手指嫻熟邊給我們打包,邊吟唱傳統的叫賣:“擔凳炊糕亦怪哉,手和糖面口吹灰。一聲吆喝沿街過,博得兒童叫買來。”瓦兒糕的制法很特別,要用一種叫甑的炊具。甑是古代中國先民發明的一種圓形炊具,其底部有許多透氣的小孔,置于鬲上蒸煮。經過歷史的變遷和改良,現在賣瓦兒糕的手工作坊改用木制小巧玲瓏的甑,隨蒸隨賣。在原先米漿、白糖、芝麻的基礎上,再撒些瓜子仁、山楂碎、葡萄干等配料,吃起來甜糯可口,老少皆宜。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勤勞樸實的淮濱兒女用水鄉船家特有的堅毅執著頑強生存在這方熱土上,并將奮斗和不屈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下去。不因屢次洪災而悲天憫人,不因生存環境特殊而牢騷滿腹,而是人民精誠團結,因地制宜建設美麗家鄉。你看那城市中心整齊的規劃,一幢幢現代時尚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日新月異的人居環境城鄉建設,風景宜人的東西湖美景和令人嘆為觀止的淮河文化主題公園及淮河航運氣勢磅礴的壯觀場面,乃至臨港、食品、紡織等經濟的繁榮發展,無不被這座被冠名為“淮上江南”“夢里水鄉”的水城清新濃郁、旺盛的人文氣息而深深沉醉,也為“美好生活看信陽”的遠大前景充滿了信心與向往。
(作者單位:信陽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