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教育”理論是陳鶴琴先生對幼兒教育的杰出貢獻。“活教育”理論強調教師通過環境、材料等培養幼兒自主探索、自主創造的能力。“活環境”是以“活教育”為基礎的系統的、科學的關于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理論。“活環境”的布置與創設并非以成人為本體,而是立足兒童立場,遵循游戲性、創造性、發展性等原則。文章對基于兒童立場的主題“活環境”創設進行了研究,以期促進幼兒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活環境;幼兒教育;兒童本位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4-0091-03
引 ?言
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理論中將兒童的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幼兒園作為幼兒學習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承擔了培養幼兒創造力、引導幼兒習得基本技能的重要任務。在幼兒園內進行環境的創設、發揮環境對幼兒素質培養的積極作用是幼兒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但現今部分幼兒園的環境布置并不能有效秉承科學的教育理念,多是考慮場地、經費等因素,以成人的審美為導向,沒有做到以兒童的需求為本位,對幼兒園教學造成了不利影響。
一、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現狀
(一)環境創設形式化
環境創設是幼兒園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兒童通過環境的刺激感知外界事物,通過刺激在大腦中保存并形成相應的反應,從而為后續發展打下基礎[1]。因此,幼兒園環境等硬件設施成為幼兒園招生的重要考查因素。但部分幼兒園環境創設存在形式化問題,其表現主要有二。
第一,環境創設利用率低。部分幼兒園根據自身的現實情況分別設置了語言活動室、手工創造室、科學發現室等主題不同的活動室。創設不同主題的活動室意在實現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的目標,滿足幼兒在本年齡階段最為鮮明的心理特點——旺盛的好奇心,同時這也有利于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兒童發展需要。但在招生期過后,部分幼兒園考慮到設備維護、環境保養、管理難度等因素,選擇將活動室進行不同程度的封閉或半封閉。部分幼兒園活動室管理設置了復雜的流程,層層審批,減少了活動室的使用。部分幼兒教師由于手續煩瑣或自身教育理念陳舊,不重視對活動室的利用,因而使本身優秀的“活環境”利用率低下,成為了招生的噱頭。第二,環境創設不合理。部分園區在創設環境時以成人的審美為出發點,并未切實考慮兒童的需要。如在設計交往空間時,部分幼兒園過分追求整潔有序,設置過多的圍欄,放置過多桌椅,這不僅給幼兒活動帶來了安全隱患,還大大影響了幼兒開展交往活動的便捷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園作為兒童活動的場所,要為其提供交往和游戲的機會[2]。過于注重環境的整潔不利于提高幼兒的活動能力,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激發幼兒的想象力,環境設置過于復雜還會加大教師的管理難度。因此,在創設“活環境”時,幼兒園應注重以滿足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需要為導向,以科學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和幼兒園管理學為指導,結合自身環境的實際情況,不可直接照搬照抄其他幼兒園的先進經驗,而是應采取與自身特色相結合的方式使其內化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如部分幼兒園盲目學習外國幼兒園的經驗,應用大型的游樂設施,但并未認識到外國幼兒園幼兒人數較少、人員密度低、活動空間大的現實情況。在自身幼兒人數多、人員密集程度高、活動空間相對較小的條件下引進大型設備造成先進經驗“水土不服”的情況。
(二)環境設施缺乏養護
部分幼兒園對“活環境”的創設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但隨著開園日久,設備不斷老化,幼兒園經費不足或疏于管理,未能及時予以維修,造成“活環境”失去因時而變、因需而變的特質。“活環境”不“活”會成為限制幼兒全面發展的不利因素。所以,幼兒園應注重對“活環境”的日常維護。如部分幼兒園引進的應時花卉缺乏看護,未至季節就衰敗、枯萎,這不僅會導致以節令為主題的“活環境”創設效果減弱,還會導致幼兒園物資浪費。而對于大型設備維護失當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如部分幼兒園在活動室引進了滑梯、網橋等,意在鍛煉幼兒體能,提高其活動能力,促進幼兒之間的人際交往。但滑梯、網橋缺少維護,安全隱患漸次出現,這對幼兒安全造成威脅。針對此種現象,幼兒園應做到在確保“活環境”的“活”的內核的同時,引入先進的幼兒園管理方法,如“5S”“6S”管理法等,做到整理、整頓、清掃、清潔、修養等,從而確保環境損耗降低、設備維護得當。同時在進行“活環境”養護時,幼兒園應組織幼兒有序參與。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論中一大重要觀點就是幼兒要在實踐中獲得體驗和經驗[3]。因此,幼兒園通過組織幼兒參與或者體驗環境的清潔、整頓,不僅可以讓幼兒在實踐中感受外界的刺激,從而形成生活經驗,還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使幼兒樹立自覺維護幼兒園環境的意識,以習慣的培養帶動素質的提升。
(三)環境創設模式僵化
“活環境”創設的關鍵在于“活”。“活”的內涵有二,首要在于“發展”,其次在于“靈活”。“發展”是指環境首先要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其次要隨著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的變化而變化。部分幼兒園的環境創設雖然做到了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如以四季為主題布置幼兒園環境,“春之歌”“夏之光”“秋之葉”“冬之雪”等,也能夠設置落葉采集、花卉觀察等活動。但隨著幼兒年齡逐漸長大、學年增長,幼兒園環境布置仍沒有變化,這會導致環境對幼兒的刺激和感染力減弱,使“活環境”教育效果減弱。“靈活”是指幼兒園要綜合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教育熱點話題等進行布置。幼兒天性活潑,興趣變化快,思維靈活,因此“活環境”創設應緊跟幼兒興趣。如給低齡兒童布置自然主題的環境,設置長頸鹿、小狗、大象、小鳥等動物和樹木、草地等植物,使幼兒在“活環境”內實現對自然的探索。當教育熱點話題出現時,幼兒園也應采取靈活的手段改換布置。如在幼兒安全教育月,幼兒園可通過場景模擬,設置灶臺、門鎖等實物,模擬家中日常生活場景,切實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
二、幼兒園“活環境”創設的優化策略
(一)加強內環境與外環境的融通
幼兒園環境建設是科學的、成體系的。其中,以建筑空間為劃分標準,幼兒園環境可分為內環境和外環境兩大部分。“活環境”不僅是指幼兒園室內環境的建設,室外環境也囊括在內。將幼兒園內環境和外環境打通建設是加強幼兒園環境整體“活化”的重要策略,可以使幼兒園形成更為濃厚的學習氛圍,從而提升幼兒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所謂打通,有兩層內涵。第一,通過建筑空間打通。在溫暖的季節,幼兒園可以通過設置簡易的隔門將室外露臺和幼兒園室內建設進行貫通,在隔門建設花廊,然后根據室外環境的變化布置應季的花卉和其他植物。此舉不僅可以大大拓展幼兒的活動空間,還有助于幼兒通過游戲釋放心理壓力,形成健康人格。第二,通過人文裝飾貫通。如在進行安全教育時,教師可以在室內運用情景模擬法設置門鎖、陽臺、電插座、電水壺等家用物品,在室外設置紅綠燈、斑馬線,從而使室內外安全教育一體化,使幼兒安全教育更加全面化、體系化、科學化。
(二)加強“活環境”設施的養護
傳統環境的養護主要指環境的整潔、設備的管理等。但“活環境”的養護在傳統環境養護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內涵,如對室內植物的養護、教學材料的維護與更新等。幼兒園環境創設重視幼兒與材料的互動,而充分發揮幼兒探索、學習的積極性是以環境的寬松、自由為前提的[4]。因此,幼兒園對教學材料的要求不能局限于清潔、干凈,材料的管理、更新也是“活環境”養護的重要方面,能進一步加強幼兒與材料的互動。例如,幼兒園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布置不同的玩具。如在防誘拐主題月可布置不同的玩具人偶分別扮演家長、幼兒、誘拐犯的角色,通過游戲進行場景模擬,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在游戲中達成對幼兒的基礎性安全教育。而在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時,幼兒園應設置不同的場景,變換不同的玩具,通過“小小偵探”等不同的游戲對幼兒進行教育。因此,依據不同的教育目的,布置不同的環境,采用不同的材料成為“活環境”養護的應有之義。同時,幼兒園也應注意到幼兒的活動具有情感驅動的重要特點,幼兒對環境中的玩具、植物等投射有真摯的感情。所以,在日常管理維護時,幼兒園應盡量減少污損,在進行替換時也應注重給予幼兒及時的安撫。
(三)立體化“活環境”建設
在對幼兒園環境進行考察時,我們發現,部分幼兒園存在環境建設較為平面化的特點。平面化的環境創設會導致環境的沉浸感不足,無法進一步提升環境對學生的教育效果。進行立體化的幼兒園“活環境”建設是進一步提升幼兒園教育水平、提升幼兒整體素質的重要突破口。立體化的“活環境”建設要求幼兒園管理者和教師具備一定的室內設計能力和較高水平的審美素養。因此,幼兒園在進行師資隊伍建設時應增添關于環境設計的相應要求,重視對復合型人才的吸納與培養。幼兒園還可以依托專業的環境設計企業對幼兒園的室內外環境進行設計。但在確定設計方案時,幼兒園要以幼兒的需要為基本立場,以滿足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為目標,綜合考慮幼兒園教學和活動的各種現實性因素,形成與成年人室內環境布置或家庭兒童房不同的設計特色。同時,在設計時幼兒園應增強室內環境軟裝飾的比例,減少硬裝飾的比例,從而為后續場景的更新、改造提供方便。例如,在進行室內游戲室布置時,幼兒園應避免設置過多的不可移動裝置,而應采用較多可更新的布置,如以人工草皮代替綠色地毯模擬草地,以樹形玩偶代替樹木貼紙模擬森林,有條件的幼兒園還可以引進經過人工處理的、符合衛生要求的仿真樹木進一步提高室內“活環境”的逼真程度,從而加強幼兒園立體化的“活環境”建設。立體化的“活環境”建設,可以提高幼兒對環境探索的積極性,增強其所受到的刺激的逼真性,使幼兒盡早建立對外部世界的基本認知,形成早期的生活經驗,為未來進一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借助科技化手段打造“活環境”
距陳鶴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提出“活教育”理論已經過去了80余年。幼兒學習發展方面面臨的現實情況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所以“活教育”理論的實踐方式也有了巨大的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幼兒園進一步實踐兒童立場的“活環境”創設提供了更為多變的方式及更為便利的條件。一方面,在“活環境”建設中,園長和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充分發揮“互聯網+”模式的良好作用。如在創設自然主題活動室時,教師可以通過投影儀向室內天花板投射,模擬滿天星斗;在教學四季的相關內容時,可以通過使用符合安全標準的香薰模擬春季的花香,使用人工花朵模擬花的形態,使用小型音響模擬蜜蜂的“嗡嗡”聲音,從而在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形成全領域、多角度、體系化的感覺模擬場,使幼兒園課堂的組織形式更加靈活、豐富、多變,使幼兒沉浸其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基于兒童立場的“活環境”不僅要應用于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還應浸潤于幼兒園對幼兒日常生活的關注。如部分幼兒存在入睡困難,需要教師唱催眠曲、拍睡等方式才能入眠的問題,但這會嚴重增加幼兒園教師的教學負擔。因此,幼兒園可以通過對休息室進行“活環境”改裝,利用音響播放白噪音,模擬雨聲、蛙聲等為幼兒的入睡創造有利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幼兒園還可以引進電動搖床,為部分幼兒提供個性化服務,以增強幼兒安全感,減輕幼兒與父親、母親的分離焦慮,提高幼兒睡眠質量和生活適應能力。
結 ?語
“活環境”創設是“活教育”理論在現代幼兒教育環境下的碩果。目前,幼兒園環境創設仍然存在環境創設形式化、環境設施缺乏養護、環境創設模式僵化等問題。因此,針對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研究力度應進一步加大。為進一步提高幼兒園“活環境”建設水平,幼兒園應從加強內環境與外環境的融通、加強“活環境”設施的養護、加強立體化“活環境”建設、借助科技化手段打造“活環境”等方面入手,將幼兒教育學理論與幼兒園管理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為打造能夠充分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培養幼兒興趣與愛好的幼兒園“活環境”而努力。
[參考文獻]
胡鳳平.基于活教育視角的幼兒園環境創設[J].才智,2019(14):80.
章玉婷.創“活”環境 享“真”游戲:談幼兒自主性游戲環境的有效創設[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Z1):48-49.
姚莉娜.幼兒園“活·悅”課程的內涵與實踐[J].學前教育研究,2017(05):64-66.
葉明芳.促進幼兒與材料互動的主題環境創設[J].學前教育研究,2017(02):70-72.
作者簡介:尹妮娜(1981.7-),女,福建閩清人,
任教于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幼兒園第一分園,園長,一級教師,邵武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獲南平市青年五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