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為自動駕駛淘汰賽鳴槍的竟然不是特斯拉,而是一家來自中國的本土企業,因為無論是交付速度還是交付質量,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毫末)都已躋身中國自動駕駛公司量產能力第一名。
2021年,毫末營收達到數億元,成為中國營收增速最快的自動駕駛公司;2022年,毫末再次刷新記錄,成為中國乘用車領域首個大規模量產城市輔助駕駛產品的公司。這樣的成長軌跡顯然令人亢奮,要知道毫末還只是一家成立兩年半的創業公司。
都說智能汽車時代沒有新勢力,只有新技術,誰能在技術上取勝,誰就能領跑智能汽車賽道。而技術正是毫末不變的信仰,不以Logo論英雄的毫末,始終在自動駕駛浪潮中扮演著技術強者的角色。
那么,毫末為何能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范式?與Tire1相比,毫末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打法”上又有何不同?《汽車觀察》與毫末董事長張凱、毫末CEO顧維灝進行了交流,聽其詳述毫末的“速度與激情”。
“風車戰略”步步為營
“我們的戰略路徑一直非常堅定與清晰,就是始終堅持以‘風車戰略’為指導,這也是我們基于對自動駕駛商業落地三大定律‘從低速到高速、從載物到載人、從商用到民用’的認知。”張凱對《汽車觀察》如是說。
其中,乘用車輔助駕駛、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智能硬件,是構成毫末“風車戰略”的三個葉片,而數據智能則是“風車戰略”的中軸。
首先,在乘用車自動駕駛領域,毫末小魔盒共有1.0、2.0、3.0三代產品。目前,小魔盒1.0、小魔盒2.0均已搭載至長城汽車6款熱門車型上,使其成為中國量產自動駕駛第一的企業;此外,無論是算力還是整體傳感器的數量裝備,小魔盒3.0都具有領先性。
但也看得出來,作為長城汽車旗下的子公司,毫末產品多搭載在“自家”車型上,未來是否會跳出長城汽車從“內循環”發展成“外循環”,與其他車企合作呢?張凱答復道,“輔助駕駛產品目前肯定會首先落地在長城汽車上,并要在長城汽車上打磨出最好的產品來。在這個前提之下,再去尋求一些與其他主機廠的合作,毫末要找有基礎的、對中國市場有期待的合作伙伴。”
其次,在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領域,毫末相繼推出小魔駝、與美團合作的魔袋20、與阿里達摩院合作的小蠻驢等產品。其中,小魔駝累計運營訂單已突破5萬單,尤其是小魔駝2.0首次將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價格下探到12.88萬元,要知道目前市場上無人配送車的成本多集中在20萬~25萬元。
不僅如此,毫末還在保定建設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柔性制造基地,可實現1萬輛產能目標。此外,伴隨小魔駝2.0的有序落地,毫末還將迎來大規模的車型配套交付任務。
據張凱透露,2022年,毫末將承擔長城汽車34款待上市車型的高級別輔助駕駛開發任務,占長城汽車全年待上市車型的80%,與此同時,長城汽車高級別輔助自動駕駛滲透率也有望在今年突破40%。
但受當前疫情影響,有人可能會擔心毫末的供應情況會有所推遲,如何保證全年目標的穩步推進也備受業內關注。實際上,2022年對于毫末而言,依然是非常困難的一年,如何在疫情之下保證這些項目的順利交付,且交付產品又能符合客戶預期、具備市場競爭力,這些都是毫末需要考慮的問題。
張凱坦言,一方面疫情原因,供應鏈肯定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電池不斷漲價、邊緣芯片的匱缺導致成本暴漲,這些都會增加生產的復雜度。但他也強調,“由于是與長城汽車合作,毫末的硬件生產和供應鏈情況相對來說還比較穩定,且交付與產品節奏也都在按計劃推進中。”
在張凱看來,除市場規模十分重要外,數據智能的領先、研發技術的先進、落地交付及迭代的速度、團隊的搭建和資金的準備等,也都是自動駕駛領域值得重視的發展因素。基于此,2022年毫末要進行三場關鍵且意義重大的戰役——數據智能的技術之戰、智能駕駛的城市場景之戰、末端物流自動配送車的規模之戰。
比肩特斯拉??????????????? MANA立大功
作為“風車戰略”的中軸,2021年年底,毫末成功推出中國首個自動駕駛數據智能體系MANA。2022年4月,僅過去三個多月,MANA在降低成本、提高迭代速度等方面迎來多項重磅升級,讓“中國沒有不能識別的紅綠燈和車道線”變為現實。
要知道在MANA發布前,國內數據智能體系基本上算是空白,而特斯拉之所以能夠實現高效的數據處理,背后原因就是搭建起了一套數據智能模型。而MANA的問世,意味著特斯拉的數據智能體系第一次被國內自動駕駛公司對標。
隨后僅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毫末輔助駕駛系統就從高速域延伸到城市域,可以說是落地速度最快的一個。截至2022年5月,搭載毫末MANA的用戶行駛總里程已突破800萬km,完成超19萬h的學習時長,虛擬駕齡相當于人類司機2萬年的駕齡。
“發展AI自動駕駛技術是毫末的核心驅動力,大家所看到的毫末所有落地成果,背后都有MANA的支持,可以這樣說,MANA是毫末自動駕駛產品進化的基石與核心源動力。”顧維灝對《汽車觀察》表示,以領先的數據智能為核心,乘以穩定的量產能力,乘以安全,再疊加生態的冪次方,將構成毫末的制勝公式。
那么,MANA在汽車智能化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能為汽車用戶和汽車行業帶來哪些益處?顧維灝闡述道,“隨著時間的積累,MANA可以讓毫末自動駕駛系統的感知更準確、認知決策更像人類,能讓標注、仿真驗證更高效,從而打造更快、更穩、更安全的自動駕駛系統。”
2022年5月,由中國國際貿促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指導、《汽車觀察》傳媒主辦的中國汽車智能創新技術評選進入評審階段,毫末帶來的參評產品MANA引發評委高度關注,因其與國內外競品相比,優勢十分突出。
“搭建高效、低成本的數據智能體系既是自動駕駛技術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是自動駕駛系統能夠不斷迭代前行的重要環節,更是毫末自動駕駛商業化閉環的關鍵所在。”顧維灝對《汽車觀察》解釋道,“毫末將Transformer大模型引入到MANA中,進而實現空間、時間及傳感器三位一體的深層次感知,在中國道路環境和應用場景下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比如通過用Transformer做時間和空間上的前融合方式,解決“空間感知碎片化”和“時間感知不連續”的問題,有效識別城市道路車道線;再比如,通過遷移學習領域中的混合遷移訓練方法,將仿真數據和真實數據進行混合訓練,從而提高紅綠燈識別度等。
而為了能讓MANA進化更高效,毫末用機器學習模型替代了手寫規則和參數,這也為自動駕駛解決思路帶來了新的啟示。為此,顧維灝舉例道:“近年來,伴隨自動駕駛更多面向城市開放道路場景,復雜的路況對算法設計提出了重大挑戰,一旦手寫規則寫多了,就有可能自相矛盾、引發邏輯爆炸,從而導致算法越來越難以維護和調和。針對這一痛點,毫末通過TarsGo提供了一個車端的模型,用新的模型替代原來模型。”
決勝城市場景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L2智能網聯乘用車市場滲透率只有15%;到了2021年,我國乘用車高級別智能駕駛滲透率就已超過20%。伴隨滲透率的不斷提升,NOH智慧領航輔助駕駛系統逐漸走進城市,城市場景智能駕駛正在成為自動駕駛領域新的兵家必爭之地。
不難發現,目前自動駕駛領域的主要玩家們都正沿著“高速場景-城市場景”的迭代路線推進系統升級。例如,小鵬汽車宣布將于今年上半年在部分地區開放城市NGP;蔚來NOP也將打通高速、城區、泊車等場景,并將其作為下一階段的發力重點。
伴隨多家企業相繼宣布城市智能駕駛落地時間表,毫末將如何加速構建行業壁壘?“毫末城市NOH”的發布正是毫末面向“下半場”競爭交出的答卷。
2022年4月,毫末正式發布了搭載HPilot3.0的“城市NOH”,這既是中國第一個大規模量產的城市輔助駕駛產品,也是中國第一個重感知的城市輔助駕駛方案,更是2022年中國第一個最實用高效的城市輔助駕駛產品。
從功能上看,“毫末城市NOH”的表現已經超過了特斯拉在國內的表現,目前會率先在北京、保定等城市進行深度場景打磨,未來還將覆蓋全國所有一、二線城市。未來2年,毫末NOH產品的落地城市將超過100個、搭載乘用車數量將超過100萬輛。
在張凱看來,高速領航智能駕駛是自動駕駛的上半場,城市道路輔助駕駛是自動駕駛的下半場。如何才能打贏下半場,張凱分享了毫末四大制勝法則:有效積累高質量數據;與客戶開放式共創,深度綁定發展;在智能駕駛開發和迭代進程中注入用戶思維;降本增效,統一全員行動目標——最大程度提升軟件復用程度及各環節效率。
基于此,伴隨毫末城市NOH的發布,毫末還推出了面向乘用車駕駛領域的“6P開放合作模式”,為合作方提供代碼、模塊、軟件、硬件、云端服務、全棧解決方案6個產品層面的合作方式。
“毫末是業內第一家實現智能駕駛流程化開發與標準化交付的公司,我們的合作模式不是供應商模式,而是開放式共創、深度綁定的互贏模式,大家能夠看出我們的誠意以及對新的商業模式的決心。”張凱如是說。
穩接資本橄欖枝
眾所周知,自動駕駛是一個非常燒錢的領域,不是誰都能“玩得起”的項目,但毫末卻始終能在研發投入及人才體系建設上保持著充足的資金。它是如何做到的?其實,與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這類獨立自動駕駛公司不同,毫末既能得到長城汽車的資金與業務支持,又有外部市場的融資,能夠兼顧生存與發展。
僅過去一年,毫末就已連續獲得多筆融資:2月完成數億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有首鋼、美團、高瓴資本等;12月獲得近10億元A輪融資,投資方有美團和高瓴創投、高通創投、首程控股和九智資本等。
2022年4月12日,毫末再次高調宣布完成A+輪數億元融資,本輪融資由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領投,首鋼基金旗下首程資本跟投。“資本對于毫末智行的關注,是投資人自然選擇的結果,他們希望將更多的資金注入到確定性更強的技術路線和團隊上。”顧維灝對《汽車觀察》如是說。
當談及毫末選擇投資方的標準時,顧維灝這樣認為,“自動駕駛是一個長賽道,在行業發展起伏過程中,具備長期實力和戰略資源的投資人能夠陪我們走得更遠,并能在過程中相互成就、共同成長。”
尤其在當前國際局勢持續動蕩、汽車行業缺芯少電的情況下,穩定且持續的資本入場是毫末夯實領先地位的重要一環。即便困難重重,但毫末仍持續看好中國汽車智能化的投資前景,堅信毫末在2022年的領先優勢還會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