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仕
(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長沙 410200)
橋梁結構是公路交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震災害發生時,橋梁結構能否保通搶險是保證人民生命安全的基本前提。因此,橋梁抗震設計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益常高速公路擴容工程雙柱墩橋梁抗震設計進行研究,為類似項目的抗震設計提供設計思路和關注重點。
益常高速擴容工程跨越地區地勢平坦,基本農田區居多,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基本農田,設計中采用橋梁比重較大(為67.9%)。K59~K93(終點)均采用橋梁跨越,本區段內抗震設防烈度為Ⅶ度,K59~K86 設計基本加速度值為0.10g,K86~終點設計基本加速度值為0.1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均為0.35 s,場地類別均為Ⅱ類[1]。
全線上部結構主要采用30 m 連續小箱梁,單幅橋梁寬度為16.75 m,梁高1.6 m,單幅橋梁橫向布置3 片中梁及2 片邊梁。下部結構采用蓋梁雙柱式墩,蓋梁高1.8 m、寬2 m,柱間距9.1 m。全線墩高分布在8~15 m(含蓋梁)區間內居多。
本文選取典型4 m×30 m 連續小箱梁進行抗震性能研究(地震參數:設計基本加速度值0.1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0.35 s,場地類別Ⅱ類)。
橋梁抗震分析的方法有靜力法、反應譜法、動力時程分析法、隨機振動法、等效線彈性分析方法等[2]。根據JTG/T 2231-01—2020《公路橋梁抗震設計規范》[3]劃分,本項目30 m連續小箱梁為B 類規則橋梁。且設計基本加速度值為0.15g,需進行E1 和E2 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和抗震驗算,并滿足相關構造及抗震措施要求,抗震分析方法可采用單振型反應譜法。
B 類梁橋,可采用兩種抗震體系:(1)延性抗震設計;(2)減隔震設計。本項目裝配式橋梁采用延性抗震設計,典型雙柱墩的耗能部位(即潛在塑性鉸區域)如圖1 所示。

圖1 雙柱墩的耗能部位(潛在塑性鉸區域)示意圖
按典型4 m×30 m 一聯進行計算,一聯內墩高相差不大,可僅建立單墩模型進行抗震分析,上部恒載及擋塊等以荷載的形式加載在對應位置。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Midas Civil 2020 建立單墩模型,采用反應譜法進行橋梁抗震分析。
根據本項目墩高特點,選取表1 中4 種工況進行抗震分析。

表1 抗震分析工況
抗震分析考慮以下4 種地震組合:
1)E1 縱向組合:恒載+E1 縱向地震效應;
2)E1 橫向組合:恒載+E1 橫向地震效應;
3)E2 縱向組合:恒載+E2 縱向地震效應;
4)E2 橫向組合:恒載+E2 橫向地震效應。
1)建立單墩模型,加載上部結構恒載,樁土作用采用節點彈性支撐進行模擬。
2)計算順橋向E1、橫橋向E1,加載后按混規計算結構內力、位移反應。結構均需處于彈性階段。
3)計算混凝土的極限壓應變εcu、約束鋼筋的折減極限應變εRcu、縱筋的折減極限應變εlu作為軸力-彎矩-曲率曲線計算極限破壞狀態的曲率能力φu的判別條件。
4)對墩柱進行剛度折減后,計算順橋向E2、橫橋向E2,加載后按JTG 3362—2018《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計算結構內力、位移反應:若滿足彈性工作要求,則按E2+恒載作用計算結果進行墩柱抗剪、蓋梁、基礎設計;若計入塑性工作范圍,則需驗算墩頂位移,并按能力保護原則進行墩柱抗剪、蓋梁、基礎設計。
5)進行斜截面抗剪強度驗算,并驗算是否滿足最小配箍率要求。
在固定支座頂面加載單位荷載計算結構響應,求得順橋向的基本周期T1、順橋向固定支座頂面地震力Ektp、順橋向活動支座頂面地震力Ekti。將E1 縱向組合作用在結構上進行計算分析,4 種工況下,墩柱均處于彈性受力狀態,滿足規范要求。
在上部結構質心處加載均布荷載p0=1 kN/m 計算結構響應,橫橋向的基本周期T1、橫橋向地震等效均布荷載pe。將E1橫向組合作用在結構上進行計算分析,4 種工況下,墩柱均處于彈性受力狀態,滿足規范要求。
1)對墩柱剛度進行折減后,求得T1、Ektp、Ekti。將E2 縱向組合作用在結構上進行計算分析。4 種工況下,墩柱均不滿足彈性受力要求,需進行墩頂位移驗算。
2)順橋向墩頂容許位移:Δu=H2φy/3+(H-Lp/2)θu,其中,H為墩高;φy為等效屈服曲率;Lp為等效塑性鉸長度;θu為塑性鉸區的最大容許轉角。
E2 縱向組合作用下,墩頂位移Δd從Midas 模型分析提取,見表2。

表2 E2 縱向組合作用下墩頂位移驗算
由表2 可知,4 種工況下,墩頂位移均滿足要求。
1)對墩柱剛度進行折減后,求得T1和pe。將E2 橫向組合作用在結構上進行計算分析。4 種工況下,墩柱均不滿足彈性受力要求,需進行墩柱變形驗算。
2)采用靜力推倒分析方法進行墩柱變形驗算,當墩柱任一塑性鉸處達到最大容許曲率值(φu/2)時,墩頂的橫向水平位移即為容許位移Δu。
E2 橫向組合作用下,墩頂的橫向水平位移Δd可從Midas模型分析提取,見表3。

表3 E2 橫向組合作用下墩頂位移驗算
由表3 可知,4 種工況下,橫向水平位移均滿足要求。
本次驗算的4 種工況,在E2 地震作用下,塑性鉸區截面均進入塑性工作范圍,需采用超強彎矩進行斜截面抗剪強度驗算:
縱向抗剪驗算需滿足:Vc0Z=Mn/Hn≤φ(Vc+Vs);
橫向抗剪驗算需滿足:Vc0H=(Mnt+Mnb)/Hn≤φ(Vc+Vs)。式中,Vc0Z、Vc0H為剪力設計值;Mn為超強彎矩;Mnt為墩頂塑性鉸區域截面的超強彎矩;Mnb為墩底塑性鉸區域截面的超強彎矩;Hnb為塑性鉸中心距;φ 為抗剪強度折減系數;Vc為混凝土的抗剪貢獻;Vs為橫向鋼筋的抗剪貢獻。
4 種工況下,塑性鉸區螺旋箍筋間距s、最不利剪力設計值Vc(0取Vc0Z、Vc0H中的較大值)及抗剪強度φ(Vc+Vs)結果見表4。

表4 斜截面抗剪驗算
由表4 可知:
1)在同樣是8 m 墩高的情況下,采用1.4 m+1.6 m 樁柱較1.6 m+1.8 m 樁柱能獲得更大的螺旋箍筋間距,更利于保證振搗質量。
2)同樣的樁柱直徑組合(1.6 m +1.8 m 樁柱)下,墩高越高,滿足要求的螺旋箍筋間距越大。
圓形墩柱潛在塑性鉸區域內加密箍筋的最小配箍率ρs,min要求:

式中,ηk為軸壓比;ρt為縱向配筋率;fck為混凝土抗壓強度標準值,MPa;fyh為箍筋抗拉強度設計值,MPa。
4 種工況下,墩柱潛在塑性鉸區的配箍率ρs及最小配箍率要求ρs,min均滿足要求。
1)平原區雙柱墩橋梁,由于一聯內的墩高基本一致且地質變化不大,可采用單墩模型進行分析。
2)在滿足E1 地震組合作用下處于彈性工作狀態、E2 地震組合作用下滿足變形要求的前提下,采用較小直徑的樁柱組合能獲得更大的塑性鉸區螺旋箍筋間距,更利于對工程質量的把控。
3)對于同樣的樁柱直徑組合,墩高越小,塑性鉸區螺旋箍筋間距越小,抗震分析中需要重點關注矮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