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俠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新學材料的興趣。”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語文閱讀教學也得到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老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傳遞、授業、解惑,更應加強學法指導。
語文閱讀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重要一環,也是相對弱的一環,為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很多學校都試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探
究式學習。
一、加強閱讀意識
在學習課本中,在閱讀一些文學類作品和實用類文本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景,激勵學生提問高質量問題,進行扎扎實實地獨立思考學習,獲得獨特感受與體驗,然后再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啟發,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途徑不是單一的,以此培養學生多向思維,培養他們辨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用他們喜歡的方法探究、分析、解決這些問題。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去讀文章,并且主動地進行討論交流,在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的樂趣。閱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指導下學生群體閱讀,在群體閱讀必須以個體閱讀為基礎,以發展讀者個性為歸宿,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當前,我們發現,語文課堂上齊讀太多,雖然朗朗的讀書聲整齊劃一,氣氛熱烈,可以調動學生情緒,消減課堂上的沉悶,但教師不能準確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易發現讀書中可能出現問題,這樣下去極有可能出現一些“南郭先生”。因此,對齊讀要知時、適度,不是不用,但要應時而用。相反,學生自主閱讀,各人思維進度,各人閱讀習慣不一樣,對文本中某一句某一詞理解也有差距,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達到不同感悟和體驗,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有力展開。
二、分析價值判斷與審美取向
文章總是在表達一定的價值判斷與審美取向,這一般要反復閱讀文本之后才能加以總結與領悟。所以,在讀完一篇作品時,一定要分析一下作者在作品中價值判斷如何,審美傾向又如何。你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去設問:本文作者在贊揚什么,反對什么?本文作者確立的觀點與常規觀點有何不同?作者贊頌了哪些方面?確立了哪些方面?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是如何表達的?是高興、還是愁苦?是沉靜,還是激越?是豐厚,還是散淡?這些具體內容都在何處?是如何表達的?這些恰恰是文章主旨與中心。
作家大都有感而發,他們的文筆背后是責任與良心,是思想與道求,所以,你看一篇作品一定要讀出作者的心,那顆真誠的熾熱的心。當然,文筆有時是含蓄的,這要更細膩些去體悟、要針對文米中理性的文字,能展現作者觀點態度的文字,用筆劃下來,以求幫助理解文章的主旨與思想。
三、具體指導熟讀背誦
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熟讀背誦的意義,并給以具體指導。首先是背誦的內容必須典范精辟,可指導學生背誦古詩文名篇。現代白話文值得背誦的太多,值得整篇背誦的幾乎沒有,現代白話文的背誦、內容主要是散見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動的修辭、描寫、背誦古詩文對人的的語言訓練作用是全方位的,從修辭的典雅到文脈的貫通到思想的睿智,無不浸染熏陶著讀者.不過人們易于感覺的還是文字的典雅精煉,背誦現代白話文則主要是領悟其哲理,學習其生動性、形象性。
其次是背誦的方法需要講究。背誦時不用貪多求快,而是仔仔細細地讀,讀懂意思,主要的是背熟,使他成為自己的東西,背會的東西還要隔一段時間進行鞏固。
四、培養學生觀察、發現、質疑能力
最佳探究點應當是思想內容的聚焦點,藝術形象的閃光點,篇章結構的支撐點,能夠從文章的關鍵處切入,披文以入情,是良好大局觀和方向感的充分體現,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標題、文眼、文學作品中的動情點、啟悟點和藝術形象的特征,矛盾沖突的實質直到作品象征性意蘊,應指導學生在這些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處質疑問難,深入探究,有疑處質疑,特別是大處著眼,在關鍵處質疑。對于探究式學習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值得重視的是,只是有疑處質疑還是不夠的,還應培養學生無疑處生疑能力,無疑處生疑,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質疑,要敏銳的感知力,深刻的洞察力。“無疑”處未必無疑,只是疑點被掩蓋起來,一時讀不出來。例如: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中有一些看似微末的細節或普通的詞語,恰恰凝聚著作者深邃的思考,深沉的感悟和藝術的巧思.但它太普通了,往往容易被忽略過去。有疑處不能生疑,是閱讀中僵局,于無疑處生疑,則是積極生動的探索,在閱讀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和質疑能力。對于培養創造性人才來說,它的意義遠遠超出閱讀教學本身。
五、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的設計最重要的是要喚起教師“教”和學生“讀”的欲望。通過教師有意識設置的一些教學的環節,激發起學生提問沖動,解決問題沖動,所以教師應該通過課題解讀。通過巧設一些閱讀懸念,喚起學生閱讀意識,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充分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環節,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和學生一起通過深入的閱讀,發現文本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和意義空白,提高閱讀質量.
首先適時拓寬學生的閱讀面。 課本中閱讀鏈接都是有意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這也是在教師廣泛的閱讀面基礎上,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介紹和朗誦,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通過課外的閱讀,鞏固和運用學生在閱讀教學課堂上所學到的一些閱讀方法,理解文章的方法,感悟的方法,
其次重視閱讀評價。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加強對學生朗讀評價,從語言,語調和感情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也要引導學生學會評價,要鼓勵學生多朗讀,發展自身語感,加深對文本的體驗和領悟。對于閱讀評價,還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古詩詞朗讀比賽、講故事比賽、文學常識比賽。通過這些各種各樣的活動,通過其中的各種方式的評價從而增強學生閱讀的信心和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授之以魚,要授之以漁。相信隨著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的習慣養成,隨著學生自主探究經驗的不斷積累,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鑒賞水平會不斷得到提高,他們能夠自主探究出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學生的閱讀會逐步深刻與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