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群
一種學習中習得性經驗對其他學習的影響,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學習的遷移。這種作用有時是積極的,有時是消極的。凡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的稱為正遷移(以下簡稱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抑制作用的稱為負遷移。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維方法都可產生遷移作用。知識遷移能力是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將掌握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應用,運用到適宜環境中解決相關問題所體現的學習能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采用適宜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可以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掌握教學內容,便于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此,筆者對初中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遷移能力作了一定的研究。
一、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基礎知識的掌握是產生遷移的必要條件,基礎知識是遷移的生長點;新學一個知識時,只能進行簡單的應用,只有等到真正內化成功后,才能進行知識遷移。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領會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適當的“訓練遷移的大道”,這為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益打開了新的視野。比如:在引入分式這個概念之前先復習分數的概念,通過類比自主探究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義的條件,分式值為零的條件,從而更好更快地掌握這些知識點,同時也培養學生利用類比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準備每一節課時,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通過談話、測試、作業分析等,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真分析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固定點”的情況,然后一方面可以采取課前適時地回授,喚起學生回憶,實現知識的正遷移。另一方面教師還要研究教材知識體系,牢牢把握“遷移點”。遷移點,就是知識之間的連接點和新舊知識的生長點。如果新的學習任務不能同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清晰的分辨,那么新獲得的知識最初可分離強度就很低,而且這種很低的分離強度很快就會喪失。例如:一般情況下學生對分式的概念理解不存在困難。 但是他們往往會忽略分母為零的情況,學生對分式何時值為零的條件理解不夠全面,往往不能夠注意到分母不為零,即使是注意到有什么條件,也不是通過自己獨立分析得到的,過分依賴老師的總結、歸納。因此,找到分式和分數的共同點,把分式和除法聯系到一起,讓學生來理解為什么分母不能為零,效果會更好一點。可見,在教學中,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適當點撥,對舊知識深入理解不僅為遷移奠定了知識基礎,更創造了學習后續知識的思維條件,從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捕捉知識相似點,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當前在進行教研時我們都在談論著中小銜接的問題,其實中學的很多東西我們也可以和小學類比,找出他們相類似的地方,讓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如整式的乘法中當遇到分母不同時要尋找最簡公分母,這個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我們可以讓學生回顧小學時如何尋找最小公倍數,把一個數分解為幾個質數的乘積,同樣我們可以先把每個分母進行因式分解,進而尋找最簡公分母,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這個知識點。一元二次方程與二次函數是中考考試的重點和難點,實際上這兩個內容之間也有很大的聯系。我們在求二次函數與x軸的交點問題,就是求當y=0時的x的值,也就把二次函數問題轉為相對應的一元二次方程;在判斷二次函數與x軸有無交點時,也是利用相對應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別式來求解。三角形的中位線與梯形中位線也有類似的地方,我們往往都是在學生的認識中先建立三角形中位線的知識體系,在學梯形時我們就可讓學生在原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探究、猜測、證明,進而得出梯形中位線的性質。數學類比法與對比法是數學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類比法是通過兩個對象性質相通的部分,推出和兩個對象其他的性質類似的推理方法,因此,類比法是一種特殊的推理方法。根據類比法,發現新知識和舊知識相通部分,借助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來學習新知識。對比法是通過比較,發現一種事物所具有的特點是其他事物不具備的,發現差異之處,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印象。類比法和對比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是相互促進的,通過對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借助已經掌握的知識,找到新知識的切入點。比如,在進行分式運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分數進行類比,引導學生理解分式的概念,分式的運算法則,也可以通過分數的類比進行學習,都是先算括號內的式子,然后進行乘除運算,之后再進行加減運算,主要是進行這三大步驟的運算。類比法可以讓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掌握新知識的要點,根據類比法與對比法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很扎實,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成績。
三、理解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對于問題解決及遷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理解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就等于打開了遷移的大門。
(1)創造條件,使學生形成數學思想。原有的認知結構是新知識學習的出發點,也是遷移實現的基礎,所以,為了促使正遷移的實現,數學教學應以完善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為首要任務。數學認知結構有層次之分,處于較低層次的是知識和技能,處于較高層次的是思想和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對數學知識技能的本質認識和高度概括,是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指導思想,是實現廣泛遷移的重要保證。
(2)整體的思想。教師要對數學有整體認識,數學教學要考慮數學的整體性。數學的分支很多,在初中數學中就涉及代數、幾何、概率統計等。這眾多的分支緊密相連,組成了數學的統一整體。而許多數學思想方法蘊涵在各個分支中,如抽象概括的思想、函數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如果教師對數學沒有一個整體認識,就難以真正理解這些數學思想方法,也就不能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地貫徹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3)全方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隱蔽性較強,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學習的難度較大。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知識與技能中的思想方法,時時、處處滲透。
(4)及時強化。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個是及時鞏固,將新學習的思想方法與以往學習的內容聯系起來,這樣不但可以使新知識納人到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中,還可以對先前學習的相應內容起到促進作用,實現正遷移;另一個是通過做一定數量的習題來理解和領會數學思想方法,習題需要精心選擇,不但要在數學領域中選擇,還要在相關學科及日常生活中選擇,習題數量不宜太多。
四、轉換數學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數學教學內容轉換數學問題情境,深化題目的知識內容,使問題類化,便于學生運用數學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遷移。教師通過數學教學,可以運用知識遷移能力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使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完善數學課堂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相似三角形判定”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已經學習的定理內容進行探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SSS、SAS、ASA、AAS等。教師根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可以得出類似的判定定理,通過逐一驗證定理內容,最后確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通過轉換數學問題情境深化題目內容,可以使學生在討論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遷移能力,便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五、重視數學變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數學變式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思路,通過將數學問題進行變式處理,可以使學生將問題轉換為所學知識,便于學生快速解決數學問題。故此,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當教授學生變式學習內容,使學生能夠運用數學變式開展知識遷移學習,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解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數學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將問題內容進行變式處理,使學生能夠快速計算數學問題。題目內容“y=x2-x-1與x軸交點為(m,0),則代數式m2-m+2008的值為多少?”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可以進行變式處理完成解題。從已知條件可知y=x2-x-1與交點(m,0)可以進行變式,則變式為0=m2-m-1,則m2-m=1,將變式代入代數式則可得出數值。教師通過教授學生數學變式的方法,可以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使學生能夠掌握知識遷移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通過教授學生變式學習,開展知識遷移教學,可以使學生將知識內容進行連接,便于學生從原有知識中遷移適宜的相關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通過鞏固數學教學內容開展知識遷移,打破思維定勢,發散學生數學思維,轉換數學問題情境,深化題目內容,創造學習條件,可以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使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解決數學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