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星
一、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
信息技術課堂與一般的理論學科不同,需要在特定的計算機教室上課,每個學生面前都有一臺電腦,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于是經常出現這樣一種情況,老師在前面很認真地講解具體操作,但是很多學生根本沒有認真聽講也沒有抬頭看,而是在下面自己玩電腦游戲或者瀏覽自己感興趣的網頁等。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方面是因為學生面前有臺電腦,如果學生缺乏自控性很容易分心,更主要的是因為部分老師授課內容過于空洞、抽象,授課過程過于單調、枯燥,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提不起興趣學習,不能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因此,增添信息教學活動中的生活元素十分迫切且十分必要。信息技術的老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了解信息技術與實際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很強,影響著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信息技術教學和生活緊密切相關
信息技術與高中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實踐活動是息息相關的。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信息技術的普及面越來越廣,人們形象地稱當今時代為信息時代。全球范圍內,信息技術已經深刻影響到社會生產、生活和經濟層面的技術革新與思路革新,給社會各個階層的精神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信息科技已經成了先進生產力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滲透到了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是因為信息技術作為高新科技在社會各層面都有巨大的影響作用,信息技術成了當前社會人才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計算機技術中的多媒體、虛擬現實、遠程操作等新銳事物更是迅速被運用到了社會生產中。為了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必須樹立全面培養學生技能知識和加速生活化教學轉型的新型教育觀念。信息技術學科需要生活化的教學,新課標改革明確提出,要在理論教學中增加必要的生活元素,凸顯理論和現實的密切聯系。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理論性過強,很多較難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和操作技巧,必須結合一定的相關實例進行演示操作和具體講解。多項數據已經證實,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引導學生發掘生活實例中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內容,不僅能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整體認知,而且對于提高學習興趣和強化學習效果都有一定作用。
三、優化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結合信息技術教學在微機室進行的特點,可以采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老師把準備完成的總任務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任務,讓學生逐步地完成,學生通過完成這些簡短、具體的任務和操作,漸漸掌握學習技巧和學習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過程清晰明確,井井有條,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畏懼心理,有利于課堂的進行和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不過,這種教學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有的學生理解能力強,而有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稍弱,這樣很容易形成兩極分化的局面。因此,老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自身特點,制訂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計劃和學習小組分組計劃,使所有學生通過協作都有信心學習。再就是加強上機教學,多學多練,中學信息技術這門課是一門動手能力很強的學科,也許學生能背下來步驟,但是進行實際操作時,就會漏洞百出,那些記住的步驟就顯得尤為空白。因此,老師要多開設一些上機課,使學生多學多練,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加強學生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的理解。采用分組學習,加強學生的彼此交流,取長補短,互相幫助。交流是最好的“老師”和最深入的理解,師生之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彼此分享學習心得,可以使學生少走很多彎路,大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信息技術學習與其它課程相比,學生的學習水平差異較大,有的學生在上學之前已經接觸過計算機,有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和實際操作能力,有的的學生則是在中學階段才初次接觸計算機,對信息技術僅有模糊的概念。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不僅要重點照顧學困生,也要滿足有更高層次求學需求的學生,因材施教,運用差異策略,采用分層次教學的模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促使全部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參與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使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充分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動機。
五、總結
總而言之,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的信息化特點已經十分明顯。加強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地位和不斷探索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讓學生掌握必要的計算機技術,是促進全面發展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舉措。積極實施教學方法創新,將任務驅動教學法落實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會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學到更為豐富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提高信息技術素養,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