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秋燕
縣域經濟是區域發展的基石,是高質量發展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扎實推動以縣城為主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并和美麗鄉村建設有機融合、相得益彰。這些重要論述,深入洞察了縣域發展治理的特點和規律,為我們做好新時代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縣域興則百業興,縣域強則經濟強。武都位于甘肅東南部,是聯結甘陜川三省的交通樞紐,是甘肅唯一全境屬于長江流域地區。近年來,武都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立足縣域實際,完善工作思路,強化工作舉措,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縣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但從整體來看,縣域綜合實力不強,城鄉一體化水平偏低,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精深加工不足,產業鏈條短,科技含量低,產品缺乏競爭力;工業基礎薄弱,龍頭企業較少,園區集聚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經濟總量偏小,縣域財力嚴重不足,高度依賴轉移支付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武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當前,加快實施“十四五”規劃、建設美麗幸福新武都,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立足縣域特色基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進一步提振信心、下定決心,深挖潛力、后發趕超,做優做強縣域經濟,全面開創武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堅持把縣域經濟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石,緊扣“三新一高”要求,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東西部協作和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等政策機遇,以“城市服務型”和“工業主導型”為發展方向,以縣域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科學編制縣域發展規劃,明確縣域主體功能,以強區富民為主線,以改革發展為動力,以城鄉融合為途徑,加快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繁榮興旺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要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抓項目、興產業、促招商,精心打造“一樞紐兩基地兩中心”,加快建設“三大園區”,大力實施“八大工程”,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突破,積極爭創全省十強縣。
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充分利用區位、生態、文化、資源等優勢,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深入推進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發展壯大油橄欖、花椒、中藥材等長效主導產業,做優做特畜牧、蔬菜、茶葉、中蜂、核桃、辣椒等區域優勢產業,拉長拓寬相關產業鏈,形成區域產業集群,增強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著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實現生產要素集中、優勢產業集聚。加快發展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第三方物流、智慧物流等現代物流形態,培育物流產業集群,構建功能完善、服務便捷的現代商貿體系。充分發揮武都地處大九寨旅游經濟圈重要連接帶的區位優勢,加強與周邊地區合作,聯手開發環九寨溝雙向旅游精品線路。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補齊市政公共服務短板,完善數字化城管平臺,構建高效的城市管理體系。強化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建設雙輪驅動,不斷增強縣城綜合承載力、宜居吸引力和輻射帶動力。發展壯大一批產鎮相融、宜居宜業的中心鎮和特色小鎮,加強產業興城,提升鎮級綜合服務功能,發揮好鄉鎮分擔縣城功能、支撐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努力把縣域經濟做大做強,以縣域之彩助力武都出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武都是全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雖然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不亞于脫貧攻堅,決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認真落實“3229”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分類幫扶長效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加強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消費幫扶,兜牢困難群體民生保障底線。積極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讓閑置的承包地、宅基地等資源成為群眾增收的新渠道。加強與青島西海岸新區協作,重點在產業合作、勞務輸轉、消費扶貧等領域加強合作,全力打造東西部協作典范,攜手邁向共同富裕。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統籌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扎實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讓農民過得舒心暖心。積極支持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
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撐,加強分析研判,科學謀劃儲備,加快推進前期,確保涵蓋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等更多領域重點項目納入國家、省、市大盤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精準招商、精心服務、精細落地,積極引進一批技術雄厚、管理先進、實力強大的龍頭企業,算好投入產出的經濟賬、生態環境賬和社會民生基本賬,做到引進一個企業、壯大一個產業、形成一個集群。要建立健全營商環境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從服務理念、服務措施、服務效果三個方面綜合評價,打造讓企業滿意的營商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傾聽基層群眾和市場主體的意見,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要打破信息化服務技術壁壘,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手段,實現各部門數據共享,促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實現公共信息資源實時動態共享和開放應用,更好地服務企業市場的需要。
加快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守住安全底線,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縣域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糧食安全。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堅決守住耕地紅線,確保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要牢牢扛起長江上游生態安全政治責任,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把環境質量底線,嚴控資源利用上線,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堅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強化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協同機制,推動農業低碳發展、重點行業清潔化生產、園區循環化發展。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攻堅戰,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和“十年禁漁”政策,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綠色發展路徑。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合理處置存量債務,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加大財政預算約束力度,嚴格項目審批,嚴控“三公”經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堅決守牢生產安全底線,壓實黨政領導責任、屬地管理責任、行業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緊盯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做實做細安全生產工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營造穩定的環境。
縣域經濟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作,必須樹立“一盤棋”思想,加強統籌協調,打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攻堅戰。要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匯聚起踔厲奮發新征程的磅礴偉力。要堅持以發展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選優配強領導班子,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強化考核結果應用,在全社會樹立主動擔當、踏實干事的氛圍。加大正風肅紀反腐,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強化巡視巡查力度,大力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深入開展紀律作風專項整治,改進工作作風,銳意進取、真抓實干,迎難而上、只爭朝夕,為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
(隴南市武都區武都革命歷史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