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豆豆
文章強調了藝術節對鄉村振興意義以及積極影響,同時也帶動了鄉村經濟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本文以烏鎮戲劇節的為例子,敘述了這項文化藝術活動對于烏鎮的影響,使烏鎮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豐滿和形象。本文將從藝術節的角度論述其必要性以及其在歷來鄉村小鎮文化建設中的表現,突出其對于鄉村振興的作用和價值。
在中國,有無數個大大小小的鄉村和村落,而由于環境閉塞,人員不流通等原因,他們具有顯著的”鄉土性“。這”鄉土性“包含三個特點:一是”鄉下人離不了泥土”;二十靠農業謀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三是聚村而居,終老是鄉。因此,大多數時候,生活在村落里的人很難與外界交流和接觸,也很難真正的“走出去”。這就更別說提受到文化藝術的熏陶了。而近年來,國家開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意味著鄉村的產業,人才,文化以及生態等各方面的振興,而文化更是重中之重。而既然村里的人走不出去,那就讓文化藝術活動“走進來”。
隨著國際藝術節對舉辦地文化經濟帶動作用的凸顯,文化藝術活動對鄉村發展的意義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同時,在國家政策和制度的驅動下,地方政府也在探索鄉村文化建設的方式方法。在這一階段,藝術節開始走進鄉村,融入鄉村,為我們在探索鄉村振興這條道路上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這些各式各樣的藝術節及其活動,有的是一些藝術家運用自己的奇思妙想進行主動探索創造的,有的是政府主導鼓勵舉辦的,更有很多是政府與藝術家合作的結晶。不管創立主體是哪一方,大家在藝術節帶動文旅,帶動鄉村經濟發展這一點上并不排斥,而是尋求一種共構關系。也正是這些豐富多彩的藝術節的出現,帶動了很多鄉村小鎮經濟文化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藝術節或者是戲劇節通常是呈周期性地舉辦,是一種公眾性的活動,不僅可以豐富鄉村人們的文化生活,而且可以促進國內各地甚至國際上的的文化交流,可以說對于文化傳播以及促進鄉村小鎮文化藝術發展的積極嘗試。
其實鄉村問題并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更是世界的問題。哪怕是對于日本這樣的具有高度現代化的國家來說,還是早就出現了許多鄉村問題,比如“逆城市化”,空心化等問題。而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出現了一位極具社會責任感又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他使日漸衰敗的村落重新煥發了生機,他就是日本的北川富朗。1996年,百川富朗第一次來到越后有妻有,就被它吸引住了,并且發現了這個地區別開生趣的一面:群山環繞之間,四季風景千差萬別,獨特的地理與氣候造就了秀美的山川和豐饒的物產。這樣一塊風水寶地就這樣日漸衰敗實在是太過可惜,所以身為策展人的北川富朗決定挖掘它的生命力。在說服了當地政府給予一定支持后,他把這里本來破敗不堪的一切都重新改造,使再平凡不過的自然景物以及身邊的一切都變成了一件件藝術品。比如日本現代玻璃藝術家武治美的《再構筑》,將玻璃工藝與田間廢棄小屋相結合,使原本不起眼的山間小屋搖身一變,成為了一件獨特精美的藝術品。隨著這些藝術品的逐漸誕生,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戶外型國際藝術節“大地藝術節”在這里誕生了。現如今,“大地藝術節”展覽的作品,已經永久地放在了鄉間以及民宅,成為了當地社區景觀的一部分。越后妻有成為了一個“沒有圍墻的自然美術館”。
大自然的美總是如此的不經雕琢卻又不經一般的顯露出來,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改造和創造,會發現藝術之美就藏在鄉村的田間草地以及其角角落落之中。過去,受地理因素的限制,環境閉塞,交通不便,缺少對城市的吸引力,城鄉之間的交流是受到阻隔的。而如今,在互聯網的作用下,鄉村逐漸在大眾傳播中獲得話語權。藝術,使大眾對于鄉村的印象變得更加立體和鮮活起來,也使鄉村的傳播形象變得更立體和更豐富。
烏鎮戲劇節就是藝術節促進鄉村振興的一個很好的例子。烏鎮戲劇節的舉辦地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烏鎮,它的出現可以有效的加強國際戲劇交流,發展和繁榮國內戲劇文化,進而實現江南小鎮的文藝復興。鄉村古鎮烏鎮歷史悠久,有著六千多年的人文發展史。烏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景觀,這為戲劇節的舉辦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戲劇節,讓這個默默無聞的小鎮凝聚了許多文化和藝術氣息,戲劇節也為這個千年鄉村古鎮帶來了更加充滿生機的未來。此外,藝術以各種形式呈現出來離不開藝術家。烏鎮戲劇節也是如此。每年的烏鎮戲劇節都會邀請眾多國際頂尖戲劇大師帶來他們的佳作,走進這個南方水鄉小鎮。其中有94歲高齡依然在創作的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的新作《為什么?》,尤金尼奧·巴爾巴導演的《樹》,有法國國寶級木偶戲藝術家菲利普·讓緹的第一部作品《西格蒙德的瘋狂》……這些戲劇大師不僅用他們的作品影響觀眾的精神世界,也使這個鄉村小鎮具有藝術氣息和文化氛圍。可以說,這場烏鎮的文化藝術視覺盛宴,使烏鎮實現了鄉村小鎮的文化復興。

在各個鄉村小鎮舉辦各式各樣的藝術節,都需要體現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在地性。在地性是指處理藝術與特定環境之間關系的一種方法。比如烏鎮戲劇節就是在強調它如何能夠更好的體現烏鎮的本土文化,使其成為烏鎮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促進傳統城鎮的文化復興。藝術節通過其在地性可以最大限度上實現其對鄉村小鎮的促進作用。由于鄉村的不流動性,村里大多數人是很難與外界接觸的,那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與現實生活,現實社會脫節的。而能夠使人與社會聯系起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就是藝術。藝術是跨越國界,跨越種族的,是會使人受到熏陶的。這時候也許不免有人發問了,鄉村里的人能看懂藝術節嗎?提出這樣問題的人一定是對鄉村人的某些特性產生了誤解,這個特性也許是“土氣”,也許是“不識字”等等。其實不然。有時候不會做不是做不成,只是沒必要。在一種鄰里之間時常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情形下,常常一個微笑,一個動作,一個挑眉,便知對方的意思,高興了是什么樣,不高興了是什么樣,因為相處久了,一見便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有時候文字并不是必需品,也許沒那么大學習的必要。身處于那樣一個環境中,也許他們不會讀書人會的漢字,但是他們在其他一些方面一定超過某些在城市生活的讀書人,比如他們一定更懂得如何在田里插好一株秧苗。因此,我認為鄉村小鎮里的居民不但能了解藝術節所講內容以及所要傳達內容的意義,并且還能夠通過與藝術家的面對面“交流”,而在某種意義上產生思想火花的融合和碰撞,這對于鄉村百姓來說,高質量的有效的拓寬了他們的眼界,同時也使得他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和文化,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而對于舉辦藝術節的人以及藝術家也一定會在這樣的演出中生發不同于以往的感悟,促進城鎮與鄉村文化的交流。
在城市里,藝術節的舉辦已經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這是指人們已不再對其感到驚異。而在鄉村舉辦藝術節,確實和城市中的藝術節大有不同,支撐起它的不只是藝術家們的奇思妙想,還會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真摯的民風民情,而這些共同構成的則是一項豐富的旅游“景觀”。這樣使人產生“驚異”之感的鄉村藝術節,又怎能不令看慣了城市的車水馬龍的人們所為之向往呢?由此而來,便會有許許多多的城里人前來“圍觀”和欣賞。而人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將會大大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從而促進鄉村振興。而走藝術振興鄉村之路,能夠從更長遠的更寬闊的領域,扎實鄉村發展的文化根基,從而充實農民的精神生活,為人們帶來別樣的體驗,留下藝術的種子,更好地走鄉村振興之路,起到意想不到的鄉村“振興”效果。
鄉村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文化事業發展的基礎工程。一個鄉村小鎮真正發展起來,除了要有經濟實力的支撐,精神層面的提升和豐富也不可或缺。鄉村文化藝術節,使先進的社會主義農村文化有了主陣地,寓教于樂,使得鄉村小鎮能夠更加快速全面的發展起來。而如何能夠進一步加強鄉村小鎮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滿足農村群眾的生活所需求,也是一個需要我們去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的問題。
(浙江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月悅,白冰洋,馬靜,耿嘉悅.墻繪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0,22(06):79-80
[2]楊彬.文化藝術對鄉村經濟振興的積極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9,(12):144.
[3]王東樂.淺析舞蹈藝術對鄉村文化建設的影響——以山西運城為例[J].黃河之聲,2017,(10):110-111.
[4]余丹.藝術對鄉村旅游的積極影響研究——以徐聞南極村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5):93-94.
[5]胡娜.從新時代藝術鄉建的發展看藝術社會功能的實現[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04):96-102.
[6]周思源.以藝術的名義改變鄉村——我們應該辦什么樣的“鄉村藝術節”[J].音樂探索,2019,(03):3-6.
[7]朱磊,劉詩棋.以節事活動為觸媒的傳統城鎮文化復興策略研究——以烏鎮與烏鎮戲劇節為例[J].小城鎮建設,2022,40(01):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