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宦迎春 徐蓮紅 秦姍姍 戴春暉 黃漢鵬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不可治愈的疾病,現有治療手段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其病情的發展[1]。由于疾病的特殊性,COPD 患者病情反復發作,多次住院,且病程較長,患者咳嗽咳痰、喘息、氣急等臨床癥狀隨病情進展逐漸加重,造成社會活動受限,日常生活能力受損,使得患者在承受身體痛苦之外,還要承受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家庭負擔,導致心理痛苦[2],產生特異性焦慮情緒。加之患者缺乏對疾病知識的正確認知和治療信心及家庭支持不足,患者普遍依從性較差[3]。健康教育是COPD 患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COPD 治療過程,積極有效地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程度、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健康教育形式較多,如健康信念模式、授權教育模式等,各模式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重視結果、忽略外在影響、內容抽象單一等缺陷[4],很難被接受能力及記憶能力相對較差的老年COPD 患者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通過將多種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進行整合和改進,形成立體化的健康教育網絡,可滿足不同患者的教育需求,達到個性化健康教育的目的[5]。本研究探討多元化健康教育對COPD 患者特異性焦慮、生活質量和自我效能的影響。
選取2021 年1—8 月在鎮江市某三甲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住院的符合納排標準的72 例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患者均符合2018 GOL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COPD 診斷、治療與預防全球策略中COPD 診斷標準且處于穩定期;年齡≥18 周歲;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正常;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條件:合并癌癥、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等嚴重疾病;患有心、肝、腎等重大器官疾病;認知溝通障礙;6 個月內遭遇重大家庭事件。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6 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10 例;平均年齡71.08±8.44 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7 例,初中10 例,高中6 例,大專及以上3 例;平均病程9.03±5.87 年;近1 年急性加重的次數:0 次3 例,1 次15 例,2 次13 例,≥3次5 例;長期氧療25 例。對照組中男24 例,女12例;平均年齡70.25±8.33 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5 例,初中14 例,高中4 例,大專及以上3 例;平均病程8.97±5.72 年;近1 年急性加重的次數:0 次6 例,1 次12 例,2 次11 例,≥3 次7 例;長期氧療2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入院時均完成各種專科評估,在住院期間遵醫囑進行標準的COPD 規范治療,包括監測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呼吸支持、吸氧、祛痰、抗炎、解痙、平喘等。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健康教育,包括入科宣教、疾病教育、運動指導、用藥指導、用氧指導及飲食指導。講解COPD 相關疾病知識,包括COPD的概念、臨床表現、可避免的危險因素以及誘發因素;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肌訓練和運動訓練,包括深呼吸、縮唇呼吸、腹式呼吸、肺康復操;講解氧療的注意事項及氧療并發癥的預防,禁止在鼻部使用油性潤膚劑[6]。鼓勵患者攝入高熱量飲食,減少或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提高脂肪攝入量,增加蛋白質供應尤其增加優質蛋白的比例等[7]。患者可提出存在的疑惑,護士給予解答。
1.2.2 觀察組 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首先組建包括護士長1 名、責任護士3 名和研究生2 名的多元化健康教育小組。所有小組成員均熟悉多元化健康教育方法及目的,通過小組討論,制訂多元化健康教育方案。責任護士負責一般資料收集和實施多元化健康教育,實習研究生負責調查問卷發放及回收,護士長負責監督和質量控制。多元化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如下。
(1)全面評估:根據COPD 患者特異性焦慮量表的評估結果,明確引起患者焦慮的類型,并分析產生焦慮的特異性原因,根據不同原因制訂針對性、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以達到健康教育的效果。
(2)制作COPD 患者健康教育手冊:包括疾病知識、技能、康復運動以及自我管理4 個模塊。并優化宣教材料,加入疾病知識圖冊、各種技能操作步驟圖,使手冊更加適用于老年患者。
(3)多種健康教育方式結合使用:患者入住后,責任護士需要及時與家屬溝通,向患者和家屬共同實施健康教育。由責任護士通過面對面的方式口頭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并優化宣教語言[8],必要時可采用本地方言,避免過多的專業術語,表述通俗易懂。制作重點突出、圖文并茂的宣傳報。通過健康教育大講堂集中為患者授課。組織護患交流座談會,制作生動直觀的操作技能和康復運動等示范性視頻,如氧氣療法、呼吸功能鍛煉、有效咳嗽等,并注明文字講解。建立微信群,上傳相關資料和視頻,有利于患者和家屬學習。
(4)實施同伴教育:選擇依從性好、熱情開朗、語言表達能力好、責任心強且愿意分享患病經驗的患者作為同伴教育者,首先對同伴教育者進行培訓和考核,提高實施同伴教育的能力。通過同伴教育者的作用,鼓勵患者以樂觀和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循序漸進地掌握疾病知識、做好疾病的自我管理,了解疾病康復目標。在患者出院后,可組織就近的患者開展力所能及的社交活動,提高患者的社會參與度。
(5)結構化的睡眠指導:為睡眠焦慮的患者實施結構化的睡眠護理措施[9]。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在護理操作中盡量減少干擾,夜間減少走動,盡可能降低儀器的報警音量,拉上床簾。指導患者深呼吸,進行放松訓練。指導患者戴耳機聽自己喜歡的舒緩的音樂。必要時請康復科會診,進行針灸治療。以上措施均無效時,匯報醫師,遵醫囑合理使用藥物治療,密切觀察藥物的副作用,防止患者出現呼吸抑制。
(6)多元化的情緒調整:責任護士積極主動關心患者,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訴說自己的想法,護士認真傾聽,給予鼓勵、安撫。接受患者咨詢,鼓勵患者通過講述疾病歷程、心情故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動和室內運動來宣泄心理壓力[10]。充分利用病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幫助,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鼓勵患者參與各種活動。指導患者自我調節,鼓勵病友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和支持。同時,提升患者的自我責任感,轉移注意力,鼓勵患者用文字或語音記錄自己的疾病體驗和生活經驗。強調家屬參與干預的重要性,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
(7)效果評價:在患者出院前評價患者及家屬對COPD 患者健康教育手冊內容的掌握程度,對錯誤內容及時糾正,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
(8)跟蹤隨訪:護士對出院1 周內患者進行電話隨訪,1 個月內再進行1 次電話隨訪、微信隨訪、上門隨訪或患者門診隨訪。每周定時對COPD 患者健康教育手冊內容推送至微信群,開通科室24 h COPD 延續性護理電話服務,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與患者交流溝通,鼓勵患者表達與疾病相關內容的困惑,傾聽患者的困擾,隨時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并給予指導。鼓勵患者表達負性情緒,針對疾病恢復情況和知識掌握情況及時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指導,減輕心理負擔。
(1)焦慮狀態:采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的COPD 患者特異性焦慮量表,包含對疾病癥狀的焦慮、對疾病進展的焦慮、對康復運動的焦慮、對社會交往的焦慮、對睡眠的焦慮及對長期氧療的焦慮6 個維度共31 個條目。各條目均采用 Likert 5 級評分法,量表未設定反向條目,“從不”“很少”“有時”“經常”和“總是”分別賦值1、2、3、4、5分,總分范圍為31~155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程度越嚴重。該研究量表的總Cronbach’sα系數為0.953,各維度Cronbach’s α 系數為在0.784~0.922。
(2)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進行評估,該量表共10 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為 1~4 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強[11]。
(3)生活質量: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評估測試(CAT),CAT 問卷共包括8 個問題,可通過評估咳嗽、咳痰、胸悶、睡眠和情緒等來判斷COPD 患者疾病嚴重程度,此問卷主要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12]。量表分值范圍為 0~40 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
收集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1 個月后的資料。小組成員統一培訓,在患者入院第1 天與干預 1 個月后發放COPD 患者特異性焦慮量表、GSES 量表及CAT 問卷。由于研究對象以老年人居多,文化程度低,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采用一對一填寫,當場回收問卷。及時隨訪出院患者,以電話、微信或上門隨訪的方式收集患者完成干預1 個月后的資料。
應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特異性焦慮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多元化健康教育后,觀察組患者特異性焦慮維度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除對長期氧療的焦慮維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特異性焦慮評分比較(分)

續表
干預前,兩組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多元化健康教育后,觀察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COPD 患者由于疾病反復發作,病情進行性加重,頻繁的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難發作導致的窒息感、日常活動受限、社會交往減少,睡眠障礙等均使患者感知到疾病的無法控制,易產生對治療的無信心、失望和特異性焦慮。焦慮可導致患者免疫功能、治療依從性下降,加重病情,降低生活質量[13]。本研究結果表明,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案能減輕患者的特異性焦慮,使患者免受負性情緒的困擾。多元化的健康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內容多元化,多元化健康教育小組成員制作的COPD 患者健康教育手冊內容全面,包括疾病癥狀處理、技能操作、康復運動、氧療、用藥、心理指導等內容,可針對導致患者特異性焦慮的原因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是指教育方式多樣化,涵蓋口頭、文字、視頻、微信等宣教方式,并進行考核,幫助患者更詳細地了解疾病,了解穩定期的治療方案和急性加重時的應對措施,更積極地進行日常活動和參加社交活動。另外,發揮家屬和同伴教育的作用,通過家屬的支持協助和同伴的教育激勵,使患者能夠感受到家人和同伴的關愛,提高治療積極性,改善不良情緒,促進身心康復。
自我效能指患者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指定行為的主觀判斷,自我照顧能力好的患者自我效能較高[14]。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多元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分析原因可能是,通過多元化健康教育,增強了患者的健康信念,患者主動學習,了解并掌握了較多的疾病知識和應對技能,正確認識疾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式也增加了護患、患患之間的互動性,患者在交流互動中知曉自身問題,向他人學習戰勝疾病的經驗和疾病控制技巧、康復運動、促進睡眠的措施,積極參與到自身疾病的管理中。另外,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相關考核,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的干預方案和合理可行的目標,開展同伴支持教育,及時解決患者在行為改變中遇到的困難,給予心理支持,減少疾病對患者的影響,減輕心理負擔。患者能掌握疾病知識及應急方法,積極配合治療,減輕癥狀、減少急性發作次數,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了自我效能及對疾病的管理能力[15]。
COPD 患者病程長,易反復發作和急性加重,患者肺功能進行性下降,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和活動受限,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由于缺乏對疾病的認知,多數患者因長期用藥、氧療的限制等原因出現不配合情況和心理障礙,進而影響了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多元化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相比于常規宣教,患者始終處于被教育者的角度,被動接受疾病信息,效果較差。運用多元化健康教育內容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以提供疾病相關知識、情感支持為主,有助于患者正念心理形成[16],減輕對疾病的不確定感,在增強疾病自我管理意識的同時,生活積極性提高, 日常活動和社會交往增多,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積極面對自身疾病,積極配合治療,遵醫行為提高,延緩了疾病進展,減少了急性發作次數,提高了生活質量。
COPD 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患病人群以老年人為主,老年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且記憶力下降,對疾病的求知欲望也不迫切,以口頭和文字為主的常規健康教育往往效果較差,患者對癥狀控制、病情進展以及有效的治療措施的知曉率依然處于較低水平。為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治療依從性,本研究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干預,通過對患者個性化評估,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個性特點及接受能力[17]、聯合使用多種健康教育手段,從患者的認知、態度和心理方面入手,做好患者的癥狀管理、康復運動干預、睡眠指導及心理疏導等工作,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和依從性,正確認識疾病,保持良好的情緒,提高了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