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茜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青海 西寧 810008)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提出,我國要“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這為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1]。而促進期刊事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是期刊評價,期刊評價是文獻計量學與科學計量學的重要分支,對期刊的刊載論文數量、被引次數、影響因子等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不僅可得到期刊中不同學科領域論文的分布規律,還可得到對期刊科學的評價。基于中國知網2008—2019年的數據,通過對《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以下簡稱《學報》)主流評價指標的系統分析,梳理了《學報》近十年的發文變化趨勢、學術影響,供讀者、作者全面了解期刊的學術質量、學術影響、學科研究態勢,并可為提升《學報》辦刊質量和制定發展規劃提供依據。
所有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利用中國知網高級檢索限定檢索時間為2009—2019年,可檢索出1 052篇文獻,去除“征稿啟示”“學報簡介”等相關度較低的文章,共獲得研究文獻1 026篇。
采用Excel對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生成指標變化趨勢曲線。
載文量為統計期內期刊載文總量,統計數據不包含資訊類文獻,如致謝、稿約、啟事、勘誤等。載文量是反映學術期刊吸納和傳播信息能力的重要指標。學術期刊的載文量可體現和衡量該刊的信息容量、信息傳遞能力及學術水平,主要包括年度載文量、期載文量、篇均頁數和篇密度等指標。《學報》2009—2019年的相關載文指標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表1顯示:2009—2019年《學報》共載文1 026篇,期均載文量為23.32篇,期均載文量達到了我國主要科技期刊的載文量平均值13.5篇的1.73倍[2];期均載文量和篇密度呈下降趨勢,篇均頁數逐年上升,這說明《學報》加大了信息容量大、篇幅較長、論文結構完整、論述充分的文章的刊發。

表1 2009—2019年《學報》載文量
總被引頻次是指該期刊自創刊以來所登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該指標可以客觀地反映該期刊被使用、被引用和受學者和讀者重視的程度,以及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總被引頻次包括復合被引頻次和綜合被引頻次。復合被引頻次是指以期刊綜合統計文獻、博碩學位論文統計源文獻、會議論文統計源文獻為統計源文獻計算的文獻被引次數;綜合被引頻次是指以基礎研究、技術研究、技術開發類科技期刊及引證科技期刊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工作研究期刊為統計源文獻計算的文獻被引次數。《學報》刊發文章主要由期刊、博碩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引用,因而本研究只分析復合總被引頻次。《學報》2009—2019年復合被引次數,統計截止時間為2020年10月9日(見圖1)。2009—2019年,《學報》的復合總被引次數呈波動式下降的趨勢,最低值為2019年的379,最高值為2015年的582;2015—2019年的被引次數逐年遞減,下降幅度較大,這與2015年以來發文數量減少和引用周期短有關。

圖1 2009—2019年《學報》復合總被引頻次變化曲線
影響因子是評價期刊的重要指標,它可反映期刊在其研究領域的影響力。某期刊影響因子(IF)的定義為:

《學報》2009—2019年影響因子如圖2所示。由圖2可看出2009—2016年《學報》的影響因子呈穩定態勢,沒有大幅增加和減少,平均值為0.18;但從2016年開始,影響因子逐年上升,到2019年影響因子達到0.367。由此可得,《學報》影響力呈上升的趨勢。《學報》是青海省優秀期刊,因而影響因子在省內高校科技期刊中處于較高的水平,這說明《學報》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影響力11年來逐步上升。

圖2 2009—2019年《學報》影響因子變化曲線
基金資助文獻占比指來源期刊中國家、省部級以上及其他重要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年度基金資助文獻占比公式如下:

基金資助論文占比是一個衡量期刊論文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通常由重要基金項目資助發表的論文在研究選題、研究水平、成果質量和影響力等方面都具有比較明顯的競爭優勢。《學報》2009—2019年基金資助文獻占比變化曲線,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11年來《學報》刊載的基金資助文獻占比持續增大,2019年基金資助文獻占比最大,達到65%,超過了2 049種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基金論文比平均值62%(2018年統計結果)[3]。說明《學報》非常注重發表國家、省部、廳局級資助項目論文,能及時反映學術前沿研究成果,重視論文的實踐性和創新性。

圖3 2009—2019年《學報》基金資助文獻占比變化曲線
《學報》以青海師范大學優勢學科為依托,刊發論文涉及數學、物理、計算機、化學、生物、地理、體育等多學科。《學報》2009—2019年主要學科載文量和各學科載文量占比分別如表2和圖4所示。由表2可知,位列前10位的學科為:數學(151篇)、體育(88篇)、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86篇)、電信技術(48篇)、高等教育(42篇)、物理學(40)、化學(39篇)、建筑科學與工程(35篇)、互聯網技術(34篇)、農作物(32篇),這些學科覆蓋了青海師范大學的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優勢學科,說明《學報》在支持學校學科發展方面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根據統計數據也發現10年來生物學發文只有27篇,自然地理學和測繪學發文也只有20篇,但生物學和地理學是青海師范大學近些年發展迅猛的兩個學科,由此可見《學報》在這兩個學科發文不足,對相應的研究前沿關注不夠。從圖4可知2009—2019年《學報》除了上述10個學科,其他學科發文占42.03%,這說明發文學科較多,但優勢學科發文還不集中,未形成特色欄目。

表2 2009—2019年《學報》主要學科載文量

圖4 2009—2019年《學報》主要學科載文量占比
作者群是期刊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對期刊作者群分析可揭示該刊作者群體規模及構成,反映學術產出水平和學術合作程度,由此還可評價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對作者的吸引力。本研究的作者分析主要對核心作者群分析。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該刊發文量位列前茅、學術影響力較大的作者合集。核心作者可依據文獻計量學的洛特卡定律確定,具體做法如下:(1)以第一作者為統計對象。(2)根據Price所提出的計算公式計算出的m值(單位為篇數),其中:Nmax為所統計的年限中在該刊發文量最多的那位作者的文獻數量。(3)確定核心作者,第一作者中只有發表文獻數在m篇以上的作者才能成為核心作者,即多產作者[4]。根據洛特卡定律以第一作者為統計對象,《學報》的第一作者有829位,Nmax=7,將7代入公式中,得,實際按取整原則取m=3,即在《學報》統計年限內以第一作者身份發文數量大于或等于3篇的作者為《學報》的核心作者。
依照以上原則,2009—2019年《學報》的核心作者,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雖然第一作者有829位,但核心作者只有57位,只占到全體作者的6.9%,發文數占總數的19.3%,低于Price定律的50%;另有75%的作者,即618位作者11年間只在《學報》發表過一篇文獻。這說明該刊對作者的吸引力不夠,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該刊綜合影響力偏低,審稿周期較長。

表3 2009—2019年《學報》核心作者
作者機構的分析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同時也能反映學術期刊的優勢欄目和學術關注的熱點。2009—2019年《學報》的作者機構統計,如圖5所示。從圖5可看出,統計年限內發文作者機構為青海師范大學的文獻有482篇,占全部發文的47%;青海大學的文獻有86篇,占全部發文的8%;青海民族大學的文獻有74篇,占全部發文的7%。在發文大于3篇的作者機構中,青海省外的機構有陜西師范大學、閩南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長江大學和北京大學,發文分別篇數分別為13,6,6,6,4。由此可以看出:《學報》為青海師范大學的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支持力度大。從地域角度看:2009—2019年11年間《學報》刊發省內機構的論文占到總發文的90.06%,省外機構的論文只占到總發文的9.94%。由此可說明《學報》在青海省內有較強的影響力,能吸引青海省的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投稿,但在省外的影響力較弱,省外稿源占比偏少。

圖5 2009—2019年《學報》作者機構發文量
通過對《學報》2009—2019年刊載文獻的7個重要指標變化趨勢的計量分析,得出結論如下:
(1)11年來《學報》共載文1 026篇,期均載文量為23.32篇,期均載文量為我國主要科技期刊載文量平均值的1.73倍;期均載文量和篇密度呈下降趨勢,篇均頁數逐年上升,論文內容及學術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
(2)2009—2019年《學報》的復合被引次數呈波動式下降的趨勢,2015年以來被引次數逐年遞減,下降幅度較大,這與2015年以來發文數量減少和引用周期短有關。
(3)2009—2016年《學報》的影響因子呈穩定態勢,沒有大幅增加和減少,從2016年開始,影響因子逐年上升,并在青海省內科技期刊中保持了較高的水平,由此可得,《學報》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影響力近幾年有所提升。
(4)11年來《學報》刊載的基金資助文獻占比持續增大,2019年基金資助文獻占比達到65%,說明《學報》非常注重發表國家、省部、廳局級資助項目論文,能及時反映學術前沿研究成果,重視論文的實踐性和創新性。
(5)2009—2019年《學報》刊發論文以數學、體育、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電信技術等學科居多,但生物和地理學科發文較少,未形成特色欄目。
(6)依據洛特卡定律統計出:《學報》核心作者只占到全體作者的6.9%,發文數占總數的19.3%,低于普賴斯定律的50%;另有75%的作者11年間只在《學報》發表過一篇文獻,這說明該刊對作者的吸引力不夠,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學報》綜合影響力偏低,審稿周期較長。
(7)11年間《學報》的發文作者單位主要是青海師范大學及省內其他高校;刊發省內機構的論文占到總發文的90.06%,省外機構的論文只占到9.94%,說明《學報》的省外稿源占比偏少,影響力較弱。
(1)《學報》編輯部應關注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研究動態,定期向三江源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等研究熱點領域的學者、專家約稿,刊發高質量的論文;開辟研究熱點專題,增設特色欄目,以改善《學報》發文學科多而散的現狀。
(2)在統計年限內核心作者以數學與計算機學科較多,其他學科的核心作者較少,因而《學報》編輯部下一步應著力建立多學科的核心作者群。
(3)《學報》刊發青海省內機構的論文在統計年限內占到總發文的90.06%,由此可見《學報》對省外作者缺乏吸引力。《學報》編輯部應主動出擊,鼓勵編輯參加省外各類學術會議,做好《學報》宣傳的同時向省外專家、學科帶頭人約稿、組稿,以提升《學報》在省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