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雷 林春藝 黃才耀
血管遍布全身各處,有數據顯示,人體血管總長10萬多千米,如果全部首尾相接,可以繞地球赤道兩圈半。按結構分類,血管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這些血管運送著含有養分和氧氣的血液,滋養著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由于年齡的增長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血管內漸漸積攢下脂類、膽固醇等物質,導致血管狹窄、閉塞,局限性擴張、破裂,使血液循環發生故障,引發多種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我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達3.3億,且呈持續上升趨勢。2018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每5例死亡病例中至少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患者數最多的病種包括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下肢動脈疾病等。
心臟就像一個泵,把血液送到全身各處,供給人體需要的營養。但心臟自身也需要氧氣和各種營養物質,那誰負責輸送呢?答案是心臟的動脈——冠狀動脈。心臟有左、右兩支冠狀動脈,這兩支動脈還有不少分支,可以把養分送到心臟的肌肉里。如果冠狀動脈某一段出現粥樣硬化性斑塊,堵住了動脈,心肌得不到血液供應,心肌細胞就會缺血、缺氧,患者就會出現胸悶、胸痛等癥狀,這就是冠心病。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下列情況,要及時就醫:
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胸骨后或心前區悶痛,或緊縮樣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續3~5分鐘,休息后自行緩解;
體力活動時出現胸悶、心悸、氣短,休息時自行緩解;
出現與運動有關的頭痛、牙痛等,飽餐、寒冷或看驚險影片時出現胸痛、心悸;
夜晚睡眠枕頭低時,感到胸悶憋氣,需要高枕臥位方感舒適;
熟睡或白天平臥時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緩解;
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時出現心慌、胸悶、氣急或胸痛不適;
聽到周圍的鑼鼓聲或其他噪聲便感覺心慌、胸悶;
反復出現心律不齊、不明原因心跳過速或過緩。
冠心病傳統的診斷方法主要是根據患者的癥狀、心電圖、血脂、運動負荷試驗和心臟超聲等做出判斷。明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是冠狀動脈造影,這種檢查可以清晰顯示動脈狹窄性病變的部位并能評估狹窄程度。如果發現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或者堵塞,還可以直接進行治療。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病的嚴重階段。心臟是一個永不停息的器官,它負責運送血液到全身各處,一旦心臟不能向全身泵出足夠的血液,心力衰竭就會發生。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包括:感染、心律失常、肺栓塞、勞累過度、妊娠和分娩、貧血與出血等。這些因素使心臟不堪重負,從而誘發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的臨床表現為:
活動后出現勞力性呼吸困難;
入睡后突然因憋氣而驚醒,被迫采取坐位的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高枕臥位、半臥位、端坐時方可使憋氣減輕的端坐呼吸;
咳嗽、咳痰和咯血;
體力下降、乏力和虛弱;
少尿及其他腎衰竭癥狀。
右心衰竭的臨床表現為:
因長期胃腸道淤血引起食欲缺乏、腹脹、惡心、嘔吐、便秘及上腹疼痛;

腎臟淤血引起腎衰竭,白天尿少、夜尿增多;
肝淤血腫大,肝包膜被擴張,右上腹飽脹不適,肝區疼痛。
可以通過輔助檢查判斷心力衰竭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包括血液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如X線胸片、超聲心動圖、心臟磁共振等。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出血和腦梗死兩大類,具有“發病急、來勢兇、變化快”的特點,必須嚴加防范。
腦出血即出血性腦卒中,又被稱為腦溢血,是由于腦動脈破裂,血液溢出,引起劇烈頭痛、嘔吐甚至昏迷不醒等癥狀。情緒激動或勞累過度可以誘發這一疾病。
腦梗死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即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腦血栓形成多見于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并且有吸煙和飲酒史的中老年人。腦動脈管壁上由于脂肪斑塊的堆積形成血凝塊,使血管阻塞;也可能是向腦輸送血液的頸部血管形成了斑塊,斑塊脫落后隨著血液循環到達腦血管,堵塞在腦動脈中,使動脈管腔狹窄,導致血流減慢,有時候可以使動脈完全阻塞,致腦部交通“癱瘓”,就會發生腦梗死。
腦卒中起病急驟,發病突然、進展快,早期發現很重要。當出現這些癥狀應提高警惕:
突然面部或肢體麻木、無力;
突然一側或雙側眼睛看不清東西;
突然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的話,發音、吞咽困難;
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嚴重頭痛;
突然昏迷;
突然行走困難、頭暈,身體失去平衡。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累及下肢動脈,導致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引起肢體缺血癥狀的慢性疾病,多發生于大中動脈。
早期臨床表現為患肢乏力,如感覺上下樓梯、爬坡或者上下公交車吃力等,偶爾會出現腿腳變涼、發麻,有些人還會出現抽筋。這些癥狀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視。如果接受積極有效的治療,控制危險因素,動脈硬化程度可以得到控制;如果不及時干預,隨著疾病進展,會出現間歇性跛行。這是指當行走一段路后(一般為數百米),患者會出現一側或雙側的腰酸腿痛癥狀,有時還會伴有下肢麻木無力,甚至不能行走。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個因素:靜脈血流緩慢、血管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久坐不動或長時間坐飛機者,因保持腿部低垂的姿勢時間過長,很容易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嚴重者可發生呼吸困難,甚至死亡。因此,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常被稱為旅行途中的“隱形殺手”。
患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齡40歲以上、久坐不動、長期吸煙、妊娠期、患有惡性腫瘤等。血栓形成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常常被忽視;當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小腿肌肉或大腿等部位疼痛,非凹陷性腫脹,腿圍明顯增粗,腿有脹痛感,活動后加重。深靜脈阻塞可引起靜脈壓升高,可看見淺靜脈曲張。
肺栓塞是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危險的并發癥。靜脈血栓一旦脫落,會隨著血流上行到達肺動脈并將其堵塞,一旦發生,致死率很高。患者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大的栓子可導致患者在幾分鐘內死亡。高危人群主要有:抗凝治療過程中有出血傾向者,有肺栓塞相似臨床癥狀者,在抗凝過程中仍復發靜脈血栓者。
淋巴管常伴行在血管周圍,像動靜脈一樣遍布全身。血液每流經我們體內一個地方,都會“慷慨”地把自己攜帶的營養和水分交給“嗷嗷待哺”的細胞。如果給得太多,淋巴管就像一個抽水泵,會把多余的營養和水分吸走,讓它們再次進入血液循環,發揮作用。一旦“抽水泵”發生故障,體內的水沒地方去了,就會聚在組織間隙,形成淋巴水腫。淋巴水腫是最常見的良性淋巴疾病,主要是由于局部淋巴回流受阻或淋巴液反流引起的組織水腫。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繼發性淋巴水腫的主要病因包括外傷、反復感染、腫瘤術后或放化療后、腫瘤浸潤轉移等。
腫脹增粗是淋巴水腫的顯著特征,早期表現為凹陷性水腫,足背部腫脹較明顯,隨著脂質沉積、脂肪硬化、皮下組織纖維化,后期會導致皮膚粗糙、變厚,組織變硬呈團塊狀,堅韌如象皮,又被成為“象皮腫”,常見于小腿、上臂、生殖器和顏面部等。晚期惡性腫瘤的淋巴水腫常常是以急性形式出現,可導致患者局部運動功能受限,淋巴液通過皮膚表面溢出,極易導致感染并形成潰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目前尚無徹底治愈淋巴水腫的方法,因此該病重在預防。可引起該病得病因治療應減少對淋巴回流通道的破壞;術后積極預防感染;采用合理的放療方案;患肢進行適度的功能鍛煉,避免患肢負重過度、下垂勞作;平時注意抬高患肢,穿戴彈力袖套或彈力襪,避免蚊蟲叮咬等。
血管疾病意味著身體組織器官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即缺血;預防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陳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