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治臨床中心副主任。2018年組建全國結核病樣本庫。2020年建立全國第一家結核病歷史網上博物館。
世界上大約1/4的人口有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中國是結核病負擔最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學者一直在積極關注和探索結核病防控的新理念、新技術、新藥物,近年來取得的一些新成果令人振奮。
“如何診斷”曾經是結核病防控面臨的巨大難題,人們對于結核病診斷技術的探索也從未停止。和艾滋病、肝炎等其他傳染病不同,結核分枝桿菌的特異抗原和抗體至今未被找到,因此結核病無法通過“一管血”就明確診斷。
對于結核病,古老而經典的診斷方法是結核菌痰涂片和痰培養檢測。痰涂片比較便宜、方便,但陽性率僅為30%~40%。痰培養陽性率高一些,但由于結核菌的生長速度很慢,檢測需要1~2個月的時間,如果還想檢測結核菌的耐藥情況,檢測時間甚至要3個月。幾個月的診斷時間,對于憂心忡忡的患者和醫生而言,太漫長了。因此,如何讓結核病的診斷更快、更準,10多年前就成為很多醫學科學家努力的研究方向。
分子生物學技術,聽名字就很高大上。的確,正是借助這類技術,科學家們能夠從核酸和蛋白質的分子水平觀察生物體,從更微觀的角度區分不同的生物、不同的病原體。在結核菌的檢測方面,醫學科學家通過結核病患者標本中極其微量的結核菌線索,就能夠判斷患者是否感染了結核菌。這個新方法大幅提升了診斷的準確性和敏感度,不僅讓診斷時間壓縮到2個小時,還能快速判斷患者感染的結核菌對常用抗結核藥物的耐藥情況,進而幫助醫生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藥物。目前,這些新型檢測技術正在逐步推廣應用,每次檢測費用約幾百元。
很多人都聽說過“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未來類似的方法或許也會出現在結核病的診斷中。人體內正常或異常組織細胞,以及感染機體的病毒和微生物并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們都會不斷產生揮發性代謝產物。在肺臟以及氣管、支氣管內,病毒、細菌等微生物產生的揮發性代謝產物,會經過肺循環進入肺泡,連同肺內的代謝產物,通過呼吸排出體外。這就構成了人體呼出氣體中內源性可揮發有機化合物(VOC)的主要來源。

健康報社在20世紀50年代制作的抗結核病宣傳畫,現已被結核病歷史網上博物館收藏。
根據這個原理,我國學者開發了肺結核呼氣檢測系統,是基于呼出氣中VOC檢測及分析技術的肺結核檢測平臺,具有操作簡易、安全無創、準確度高、通量高和成本低等突出優勢,適用于對肺結核的快速篩查以及療效跟蹤檢測。未來隨著研究深入,這個檢測系統還有望用于肺癌、食管癌、乳腺癌,以及新冠肺炎的診斷中。
人工智能技術與影像檢查的結合,也是頗具前景的結核病初篩手段。X線、CT等影像檢查是醫院里很普遍的檢查手段,提起它們大家會第一時間想到先進的影像檢查設備,其實更關鍵的是出報告的影像科醫生。調查顯示,我們國家大部分患者會首選綜合醫院而非傳染病醫院就診,而綜合醫院的影像科醫生往往并不擅長肺結核的影像判斷。為此,醫學專家們嘗試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幫影像科醫生篩查肺結核患者,期望能提升檢測效率。
2017年,我們曾組織過一次肺結核影像診斷的“人機大戰”,由多家醫院的資深影像科專家對戰人工智能系統。從檢測時間看,機器組2~3秒的判斷時間完勝專家組2~3分鐘的用時,但在判斷準確率上,人工智能組為75%,低于專家組的85%。結果雖然尚不完美,但方向已經明確。未來,我們需要快速整合全國患者的影像資源,為人工智能系統提供“教材”,待它“成長”到能夠精準鑒別肺癌、肺結核、肺炎等常見異常影像后,便可推廣到綜合醫院,提高肺結核的篩查能力。
20世紀80年代,結核病在全球死灰復燃。更令人擔憂的是,當時臨床上用了幾十年的幾種抗結核藥物,面對耐多藥結核病時均療效不佳。嚴峻的現實使得人們重新燃起研發抗結核新藥的熱情。
2012年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加速批準了貝達喹啉用于成人耐多藥結核病的治療。隨后,德拉馬尼、普托馬尼等抗結核新藥也陸續問世。
這些新藥對我國患者是否同樣有效且安全呢?2017年,“抗結核新藥引入和保護機制項目”(NDIP)正式啟動,該項目覆蓋了全國98家醫院的1500余名耐多藥結核病患者。最終的應用效果顯示,含貝達喹啉方案治療期內,我國耐多藥結核病患者痰培養陰轉率為85.3%,陰轉中位時間為4周。借助這個項目,我們建成了首個大規模耐多藥結核病患者臨床—樣本—數據隊列,同時發現我國耐多藥結核病患者中90.6%對貝達喹啉耐藥水平較低,也就是說,耐藥人群可由此方案獲得理想療效。
以貝達喹啉為代表的新藥,與傳統抗結核藥物作用機制有很大差別。這類藥物對敏感菌株、多藥耐藥菌株和休眠菌的抗菌活性較高。這不僅讓它們對于耐多藥結核病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可以讓耐多藥結核病的治療周期明顯縮短。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2017年,全球新發耐多藥結核病46萬例,患者的治療時間約為20個月或更長,治療成功率僅為54%,病死率達16%。世界衛生組織更新了耐多藥結核病治療指南,推出了耐多藥結核病短程化療方案,建議療程縮短為9~12個月,這樣可以在獲得良好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治療依從性,降低治療費用。
如果您想更進一步了解這些治療新理念和方案,可以查找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制定的《耐多藥結核病短程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中國耐多藥和利福平耐藥結核病治療專家共識》等。這些是針對我國患者情況制定的共識,也是我國結核病防治工作者治療時的參考書。
(本刊記者鄭穎璠整理)
2017年,在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成立80周年之際,我萌生了創建結核病歷史博物館的念頭。在漫長而艱辛的資料收集過程中,李登瑞、吳妹英等眾多專家給予了大力支持,這也讓我深刻感受到結核病防控人的情懷,看到了大家對結核病的復雜感情。恨,結核病綿綿不休,危害百姓;愛,打敗結核病已成為他們畢生的追求與信念。
網上博物館中的資料時間跨度長達256年。漫長的歷史、豐富的資料讓我們堅信,終結結核病,需要醫務人員在一線不懈奮戰,需要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默默鉆研,更需要大眾搖旗吶喊、鼓舞士氣。希望結核病歷史博物館能夠讓歷史的燈塔照亮未來的路。希望結核病歷史博物館能夠讓結核病防治領域的同道與更多朋友聯合起來,共同為終結結核病貢獻力量。

結核病歷史網上博物館收藏的不同時期結核病防治宣傳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