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振興視域下的村莊空間重構:現實困境與破解路徑

2022-06-05 17:18:25曹煜玲游斌張軍濤
當代經濟管理 2022年5期

曹煜玲 游斌 張軍濤

[摘要]?在新發展階段積極穩妥地推進村莊空間重構,促進農村發展空間優化、基礎設施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在村莊空間重構過程中面臨著資源利用效率、生態文化保護、農民參與程度、資金籌措渠道、主體統籌協調5個方面的現實困境。為實現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應基于精明收縮理念編制村級國土空間規劃,走集約化和內涵式村莊空間重構之路;著力推進以宅基地制度為核心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村莊空間重構資金保障體系,完善多元主體利益協調機制。

[關鍵詞]鄉村振興;村莊空間重構;土地制度改革;精明收縮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2)05-0051-07

一、引言

村莊作為農民生活、農業生產、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集中反映著鄉村人口與土地及其他資源之間的關系。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了由于農村人口非農化轉移帶來的房屋閑置以及新建住房選址不斷向村莊外圍蔓延的問題,致使村莊的人口規模和空間形態也隨之發生劇烈變化。村莊日益嚴重的“外擴內空”進一步增加了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和使用成本,導致其供給不斷衰減,其中基礎教育資源尤為明顯。根據20個縣“農民工在縣城購房原因調查”數據,98%是為了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22%是為了享受更好的醫療資源,60%是為了享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縣城已經成為農民就業安家和獲取公共服務的重要選擇[1]。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短缺正在成為許多地區村莊加速空心化的重要“推力”,鄉村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推動鄉村發展、協調城鄉關系、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的基本策略[2-3]。新發展階段的鄉村振興應立足于村莊的地域空間,通過村莊空間重構協調人口與土地及其他資源之間的關系,推動村莊發展空間優化、基礎設施改善、生態文明建設,進而修復和完善村莊的產業發展、服務供給、生態保育和文化傳承功能。近年來,學術界關于村莊空間重構問題的研究主要關注空心村的形成機理[4]、舊村莊改造潛力評價[5]、舊村莊改造的實踐特征[6]、農村居民點整治模式[7-8]等,而從鄉村振興視角分析村莊空間重構面臨的現實困境及其路徑的系統性研究相對較少。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首先要邁過村莊空間重構這道坎,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為村莊空間重構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有鑒于此,本文基于鄉村振興和村莊空間重構的內在本質,闡釋鄉村振興與村莊空間重構的關系,重點審視村莊空間重構面臨的現實困境并提出破解現實困境的路徑,以期為我國新發展階段村莊空間重構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一定的啟示和有益參考。

二、鄉村振興與村莊空間重構的內在本質及其相互關系

(一)鄉村振興與村莊空間重構的內在本質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9]。為化解這種不平衡和不充分,基于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經驗,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的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進一步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一個各有側重但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完整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對經濟、生態、文化全方位充分發展的要求,其中生態宜居是基礎,鄉風文明是關鍵,產業興旺是根本,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標[10]。鄉村振興戰略以提升鄉村地域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為目標,以激活鄉村人口、土地、產業等要素活力和內生動力為抓手,是對鄉村生產、生態、生活空間和鄉村文明與鄉村治理的最高要求[11-1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疏通城鄉資源流通渠道,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平臺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城鄉范圍重構和優化資源所有者的權益格局。

《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村莊是指農村村民居住和從事各種生產的聚居點。作為鄉村經濟社會和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村莊不僅表現為具有物質空間特征的建筑聚落,是直觀的可感知的空間與場所,其物質形式包括建筑、道路、樹木等;同時也作為一個有利益主體和利益訴求的整體,表現為附于其上的與之對應的經濟和社會組織。目前,一些村莊被視為城市更新(“三舊”改造)的重要對象,一般分為以下3類:城市規劃控制區范圍內的“城中村”;大量用地被城市工業區、物流園區等產業園區占據的“園中村”;不再適宜生活居住、村民須逐步遷出或整體搬出形成的“空心村”[14]。但是,除了上述3種類型村莊之外,還有數量龐大的一般性的村莊。作為以族群或祖輩為衍生單元自發形成的聚居點,普遍存在的人居環境惡化、規劃管控不足、資源浪費、基礎設施短缺等問題阻礙了農業競爭力和農民生活質量提升。在2021年12月25—26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要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為重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鄉村人口與土地及其他資源之間的關系是主導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建設的本質因素,積極穩妥地進行村莊空間重構,調節和優化自然生態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之間的關系,是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經之路和緊迫任務,也蘊藏著巨大潛能。村莊空間重構通過完善村莊的空間架構、集約利用土地、提升村莊運行效率,不僅能夠優化農民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而且能夠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為鄉村發展增添活力。然而,當前所進行的村莊空間重構大多基于城市更新框架,傾向于將村莊視為城鎮化的潛在空間,通過大規模拆遷和新建對村莊的物質空間形態實施改造,從而滿足城鎮發展空間拓展的需求。

(二)鄉村振興與村莊空間重構的關系闡釋

作為促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的基礎平臺,村莊空間重構通過鄉村發展空間優化、基礎設施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將有助于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鄉村振興視域下的村莊空間重構將更加突出和強調生態文明內涵、鄉土文化保護、持續健康發展和農民自主決策,基于鄉村發展現狀和條件權衡以農民為代表的不同利益群體的現實訴求,通過以改造建設為核心的綜合性措施促進鄉村經濟、社會和文化水平整體提升(如圖1所示)。

村莊空間重構以實現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為目標,合理集聚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創造宜居的生態環境。加強鄉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轉變傳統的無序和外延式的村莊擴張模式,強調土地的集約節約利用,以盤活內部存量資源為基礎促進村莊結構與功能優化;發揮公共財政的帶動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明顯改善村莊的軟環境和硬環境;發展鄉村生態經濟,將環境保護、人與環境良性互動、兼顧當代人需求與后代人利益視為村莊空間重構的前提條件,提高鄉村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水平,建設宜居宜業的新農村。

重新認識和理解鄉土文化的價值,在村莊空間重構過程中應尊重鄉村的特色生產和生活方式,保護鄉土社會價值和情感記憶,充實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保護鄉村自然生態和田園風光的同時,對反映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傳統文化遺產實施保護,最大程度地保留和恢復原有的村莊風貌;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將鄉土文化融入村莊空間重構過程,挖掘村莊的特色文化資源及其文化基因,促進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修復傳統的以血緣、姻親、宗族、地緣等交織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重建農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通過村莊空間重構形成以現代農業為主,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產業體系,激發鄉村持續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方面,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奠定產業發展基礎,構建和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引導鄉村產業更好地參與經濟大市場的產業分工,提升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合理流轉土地,推動鄉村集體土地從“資源”到“資產”再到“資本”的轉化,使之成為能夠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和融資的“資本”,資源能夠在更大的市場空間自由流動、自由組合,作為資源所有者的農民和集體就能獲得更多的收益[15]。

突出農民在村莊空間重構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健全鄉村民主自治、法治和德治相融合的治理體系,強化鄉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自治,創新科學決策過程中多元主體參與機制。村莊空間重構的本質在于重塑基于集體資產所形成的既有利益格局,因此必須轉變地方政府對鄉村事務大包大攬、自操自辦的管理方式,將重心置于制度設計和規劃編制;鄉村空間重構過程始終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通過鄉村基層自治組織實現“制度由群眾決策,操作讓群眾實施”;適應鄉村發展及其治理創新的大趨勢,以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抓手,采用激勵與培訓相結合的模式在村莊空間重構過程中強化鄉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使之成為農民表達和實現利益訴求最直接、最重要的組織依托。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村莊空間重構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資源利用效率低,內部結構和功能建設滯后

鄉村土地制度落后于現實發展需求,阻礙城鄉要素流動,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而且增加了農民進城與退出鄉村的摩擦成本,不利于農民向城鎮轉移。一方面,在現行法律框架下鄉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城鎮國有經營型建設用地雖然同屬用益物權,但是其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等各項權能存在顯著差異,除了因鄉村企業破產、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外,鄉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建設,不能直接入市交易。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權能不對等導致入市范圍受限、收益偏低,無法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在城鄉土地市場中明顯處于不利地位。不僅制約了鄉村土地資產價值的實現,而且影響了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城鎮化發展成果。另一方面,鄉村的宅基地一直以來實行無償和無限期使用制度,承擔著部分社會保障功能,由于根深蒂固的“宅基地是私人財產和祖業”觀念和落葉歸根情結,以及宅基地潛在價值的逐步顯現,農民只要滿足分戶條件一般都會再申請新的宅基地,不可避免地加劇了宅基地的擴張;加之當前宅基地退出和流轉機制不健全,宅基地被禁止向非本集體成員轉讓,存量宅基地無法有效盤活利用只能陷入“不退不賣”的閑置僵局,無形中助長了農民多占、超占宅基地的不良風氣,致使許多村莊形成了“外部新房散點化,內部舊房空心化”現象。

與此同時,由于缺乏統一而又契合現實發展的規劃,村莊空間重構呈現零星化和無序化狀態,雖然耗費了大量資金和人力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村莊內部結構與功能體系建設滯后問題。與農民生產和生活緊密相關的公共設施分散或重復建設,導致空間重構后的村莊成為孤立的居民社區,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活動和公共衛生用地缺乏、垃圾處理設施和排污系統不健全,村莊空間重構反而給農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不便。

(二)生態文化保護差,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弱

村莊空間重構容易被錯誤地理解為以城鎮景觀代替農村風光,簡單套用城鎮規劃理論和方法,按照“城鎮化”標準推進,導致“千村一面”的同質化現象嚴重。“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工程被簡化為單純的鄉村環境整治,在村莊空間重構過程中具有顯著鄉村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物和發展空間被“橫成排、豎成行”的現代化建筑所代替,傳統鄉村社區無序解體。鄉村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村莊空間重構過程中難以得到繼承和保護,造成鄉土特色消失和文脈斷裂,鄉村景觀和功能正在加速喪失多樣性。

忽視村莊區位、人口和產業等現實條件實施的村莊空間重構項目空有概念而缺乏特色和清晰的運營思路,成為低成本、批量式獲取土地的重要途徑,以村莊空間重構之名行房地產項目“圈地”之實。對于人口流失嚴重、缺乏特色產業支撐的村莊按照房地產項目開發的路徑去拓展,短期內能夠衍生出居住地產、商業地產和旅游地產,但是與村莊空間重構的初衷相背離,部分項目甚至成為增加土地儲備的新途徑,一旦失去地方政府財政支持就會面臨經濟活力不足、難以為繼的難題。

(三)農民參與度低,其主體地位難以彰顯

當前,村莊空間重構仍然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為或少數鄉村精英的行為。少數項目農民能夠參與并針對村莊空間重構的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反饋意見,但是農民的意見難以影響村莊空間重構的決策結果。相對于公共權利行使機構和鄉村精英,農民是村莊空間重構決策和實施的最直接利益相關者,卻始終在村莊空間重構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

村莊空間重構過程中農民參與度低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一是農民缺乏參與的積極性。政府主導色彩濃厚,“自上而下”的運行機制缺乏對作為村莊空間重構主體的農民實際需求的真正關注,農民對村莊空間重構缺乏認同感,甚至認為只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績的形象工程;同時,自身專業知識以及思想觀念的局限也會使農民參與村莊空間重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影響。二是農民參與的組織化程度比較低。由于缺乏有效的參與平臺和載體,鄉村的集體行動能力全面衰落。個體化的農民基于自利邏輯無序、分散地表達利益訴求,而且農民的數量越多需求的差異性就越大,難以形成整體的壓力效應,利益訴求無法進入地方政府決策中樞系統[16]。三是農民參與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村莊空間重構過程中對于農民參與的形式、內容和程序缺乏制度層面的規范,農民參與的法律地位難以從根本上確立和保障。

(四)資金籌措渠道窄,政府的涉農資金有待整合

村莊空間重構不僅涉及土地的重新布局和整治,而且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工程龐大、成本高昂,資金保障是村莊空間重構的關鍵。由于這類村莊大多位于欠發達地區,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資金積累渠道和規模非常有限,尤其是隨著小農戶經營制度的實行和稅費改革,鄉村集體經濟實力被進一步削弱[17],無論是農民個體還是集體組織都難以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推進村莊空間重構。由于村莊空間重構涉及范圍廣、改造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和公益性特征,社會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其參與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村莊空間重構的積極性較低。金融部門對村莊空間重構乃至“三農”項目的支持相對薄弱,涉農保險收益低、風險大,加之缺乏規模經濟優勢、合規的抵質押物和完善的農村信用體系,無論是開發性金融還是商業銀行都更傾向于大中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村莊空間重構的投入意愿較低[18]。國家大型商業銀行逐步減少鄉村經營網點,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設置門檻又太高,致使金融機構在鄉村地區的金融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真空。

政府對鄉村的扶持涵蓋經濟、文化、環境等不同維度,涉農資金分散難以形成部門合力。不同部門均有涉農專項資金預算,按照各自的工作職責開展與村莊空間重構相關的工作,雖然改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條件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不同部門的項目側重點不盡相同。由于不同部門的扶持領域、扶持環節存在差異,造成涉農資金多頭分配,難以發揮涉農資金的整體效益。

(五)主體統籌協調難,差異化的利益訴求難以兼顧

村莊空間重構所涉及的主體、包含的利益關系十分復雜,決定了其必須由政府、農民集體、社會資本等若干主體相互作用、共同推進。利益主體之間存在差異化的利益訴求,村莊空間重構成為多方利益主體相互博弈、尋求均衡以及各方都試圖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如圖2所示)。

政府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區域發展空間、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和一定的財政收入為目標。有些地方政府在推進村莊空間重構過程中傾向于“形象工程”或者具有顯著GDP效應的項目,大多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獲得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為目標,主要集中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缺乏對農民和集體真正利益訴求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容易造成“重城鎮輕農村、重數量輕質量、重建新輕拆舊”。農民和集體希望改變現有生產方式,改善生活環境,享受與市民均等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爭取獲得更高經濟補償。土地是農民生活的主要保障,農民和集體重點關注房屋和宅基地的補償以及村莊空間重構后的安置與生活來源,對于村莊空間重構的長效收益難以全面考察,而對于失地成本的感受真實而清晰,難免產生過度自我保護意識。在農民知情權和參與權被漠視的情況下,村莊空間重構決策和實施過程不民主、不透明,進一步增加了農民集體對政府的不信任和不滿意情緒,并成為了漫天要價或抵觸抗拒的理由。社會資本傾向于通過村莊空間重構獲取高額利潤或者至少獲得平均收益。按照政府制定的政策確定其適當的開發強度,向政府申請提供產業、稅收、法律制度保障等優惠政策,甚至要求政府對村莊空間重構予以補貼。同時,在村莊空間重構實施方案中盡可能降低成本,忽視農民與集體利益,減少承擔失地農民將來的安置、醫療、失業、養老等社會保障責任。

四、鄉村振興視域下村莊空間重構的實現路徑

(一)基于精明收縮理念編制村級國土空間規劃,走集約化和內涵式村莊空間重構之路

為破解城市難以避免的衰退問題,國外學者提出了精明收縮理論,在城市收縮、人口減少的同時關注城市潛在的發展動力,將仍具有活力的產業、組織和功能集中于規模縮小后的區域,保持該區域的良性運營,將被動的衰退轉為主動收縮[19]。雖然城市和鄉村的發展定位、發展路徑存在差異,但是對于同處衰退階段、空心化和人居環境破敗的鄉村而言精明收縮理論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方面,基于對鄉村地域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的充分調查,加強村莊空間重構前的規劃設計,將“以人為本、聚合活力”為主要思路的精明收縮理論應用于村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借助村莊空間重構優化村莊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將村莊無序的被動收縮轉變為主動培育新的增長活力,尋求鄉村發展的獨特價值,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綜合考慮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需求、未來的規模以及居民點遷移的影響制定彈性的村莊空間布局規劃。將村莊視為平等發展的區域經濟單元,摒棄簡單的“遷村并點”,采用“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和搬遷撤并”等綜合方式推進村莊空間重構,在合理減少衰退型村莊、促進村莊合理兼并、縮小人均村莊用地規模的基礎上關注村莊發展的內在需求,追求村莊土地利用的節約集約、現有資源的集聚提升和功能結構的優化。實施集約高效的村莊土地資源利用策略,在盤活存量用地的基礎上明確閑置土地的使用方向,嚴格審批和檢查新建設項目。將功能分區理念貫穿于村莊空間重構過程,基于村莊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戰略合理進行空間功能分區,并有效銜接不同的功能分區。

另一方面,鄉土地域文化景觀是鄉村有別于城鎮的核心競爭力和獨特價值所在。鄉村振興視域下的村莊空間重構不應再停留于單純的物質空間改造,而應該面向包括物質、經濟、文化、社會等在內的村莊的全方位再生,積極培養參與主體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妥善發掘、合理保留有價值的民風民俗及其他精神文化資源,避免“城市病”蔓延至鄉村。促進傳統的村落文化與城鎮文化有機融合,有選擇地保留當地傳統農耕文化景觀和生態環境,對具有歷史風貌保護價值的古村落和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村落予以繼承和保留,保護具有符號意義的古跡、古樹等物質文化遺產,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風土人情的村落文化內容和樣式[20]。在修復、重塑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基礎上培育村莊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符合農民生活和農業生產需求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新社區,這不僅符合城鄉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創造出嶄新的鄉村景觀,而且能夠保護鄉土風貌和韻味。

(二)推進以宅基地制度為核心的鄉村土地制度改革

村莊空間重構的基礎在于推進鄉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鄉村土地流轉,拓寬融資渠道,使土地成為“活”的資源融入和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推進以宅基地管理制度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為代表的鄉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鄉村振興過程中活化鄉村土地資源利用、優化鄉村空間布局、提升土地資源綜合效益的客觀要求,也是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帶動鄉村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策略[21]。

在宅基地虛置的集體所有權和無限期的使用權基礎上對原使用權所承擔的社會保障功能和財產功能進行分割,由分離出的資格權承擔社會保障功能,只承擔財產功能的使用權就能夠自由流轉,形成“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格局。通過重點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的資格權和農民房屋的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的使用權。作為全國鄉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之一的江西省余江區的改革實踐表明,推進鄉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不僅能夠在兼顧集體所有制和保障農民住有所居的前提下騰退超占、多占和閑置的建設用地,為村莊空間重構提供空間載體,還能夠有效解決宅基地流轉和抵押問題,顯化宅基地的資產價值,增加農民和集體的財產收入。

2019年8月26日出臺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刪去了從事非農業建設必須使用國有土地或者征為國有的原集體土地的規定,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為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經依法登記的集體建設用地允許土地所有權人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單位或者個人使用。在明確界定鄉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范圍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采用鄉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就地入市、城中村集體建設用地整治后入市或村莊內零星、分散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調整入市3種途徑。不僅有助于提高鄉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優化區域土地資源配置,為符合產業政策的工商業項目提供土地載體;還將激活鄉村土地資產,釋放鄉村市場潛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對促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審慎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能夠搭建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平臺,有利于加快鄉村振興發展進程。

(三)建立村莊空間重構資金保障體系,完善多元主體利益協調機制

按照“政府財政為引導,農民自籌為主體,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原則多渠道籌集村莊空間重構資金,建立政府財政、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各有側重相互配合的資金保障體系。一是政府的財政資金作為引導性資金優先保障公益性領域,側重于撬動社會和金融資本;進一步完善村莊空間重構的財政扶持政策,將其納入各級政府的民生工程或德政工程,加大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提升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整合各種支持農業農村建設的優惠政策和項目資金,適時確定重點村和示范村,以點帶面逐村開展村莊空間重構工作。二是充分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綜合采用土地增減掛鉤收益、鄉賢人士捐資、宅基地有償使用費等多種方式自行籌措資金,重點建立鄉賢參與村莊空間重構的運行機制;鄉賢文化是連接故鄉、維系鄉情、寄托鄉愁的精神紐帶,而村莊則是物質載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取得一定成就有志于服務家鄉發展的精英群體都有通過資金援助等方式參與鄉村治理和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關鍵在于適時建立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的鄉賢參與機制,搭建鄉賢對接服務平臺,鼓勵和倡導鄉賢參與村莊空間重構。三是競爭性領域引入市場化運作方式,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廣泛吸引各種社會資金投入;利用市場機制培育發展金融中介機構,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吸引社會資本和私人資本規范有序地參與村莊空間重構,在有條件的地區探索互聯網金融融資、信托基金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等新型融資方式。

在明晰各主體差異化的利益訴求和角色定位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多元主體利益協調機制,其中的關鍵在于提高鄉村的組織化程度。一方面,建立村莊空間重構利益協調機制和利益沖突協商平臺,形成多主體聯動、多利益協調、多部門協作的村莊空間重構新格局。強化政府部門在村莊空間重構中的規劃引導、政策扶持、利益協調和過程監管作用,重點發揮制度設計和規劃編制的功能,根據村莊的居民構成和人文地脈特點進行分類指導與管理。另一方面,加強基層組織自治制度建設,通過成立村民事務理事會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利益訴求的順暢表達和協調是農民和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村莊空間重構中利益實現的前提。村民事務理事會能夠有效重建村民之間的聯系,重新激活農民推動村莊建設和發展的內生動力,填補“微觀”自治體系的空缺,解決以往村民委員會作為唯一的自治組織帶來的自治困境。將與農民利益相關的事務交由農民自主解決,能夠有效增強農民在村莊空間重構中的行動能力,提高村莊空間重構決策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李曉江,尹強,張娟.?《中國城鎮化道路、模式與政策》研究報告綜述[J].?城市規劃學刊,2014(2):1-14.

[2]何仁偉.?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理論探討、機理闡釋與實現路徑[J].?地理研究,2018(11):2127-2140.

[3]李蘭冰,劉秉鐮.“十四五”時期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展望[J].管理世界,2020(5):36-51.

[4]喻小倩.?城鎮化進程中空心村現象的成因及治理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18(5):1-2.

[5]趙律相,胡月明.?舊村莊改造潛力評價研究[J].?廣東土地科學,2012(6):20-25.

[6]趙崢,倪鵬飛.?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舊村改造問題及對策分析[J].?理論學刊,2013(2):43-47.

[7]劉靜.?土地整治的上海模式分析[J].?中國土地,2017(5):45-48.

[8]呂婷婷,馮應斌.?縣域農村居民點空間重構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2):79-86.

[9]朱澤.?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7(12):32-36.

[10]廖彩榮,陳美球.?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6):495-802.

[11]李小建,胡雪瑤,史焱文,等.鄉村振興下的聚落研究——來自經濟地理學視角[J].地理科學進展,2021,40(1):3-14.

[12]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4):637-650.

[13]溫鐵軍.?生態文明與比較視野下的鄉村振興戰略[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10.

[14]項振海,郭炎,袁奇峰.?廣東省“三舊”改造研究進展[J].?上海城市規劃,2018(4):68-73.

[15]王亞華,蘇毅清.?鄉村振興——中國農村發展新戰略[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6):49-55.

[16]張緊跟.?公民參與地方治理的制度優化[J].?政治學研究,2017(6):91-102,128.

[17]蘇本善,薛興利.?關于新農村建設中舊村改造問題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0(5):32-34.

[18]江宇,張習寧,張奇斌.?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福建金融,2019(3):4-10.

[19]黃鶴.?精明收縮:應對城市衰退的規劃策略及其在美國的實踐[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17(2):175-186.

[20]蘇芳,尚海洋.?農村空心化引發的新問題與調控策略[J].?甘肅社會科學,2016(3):158-162.

[21]張翔.?土地制度改革:鄉村振興的突破口[J].?人民論壇,2019(6):64-65.

Research?on?the?Dilemma?and?Realization?Path?of?Rural?Space?Reconstruction?from?the?Perspective?of?Rural?Vitalization

Cao??Yuling1,??You??Bin2,??Zhang??Juntao1

(1.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Dalian?116025,?China;?2.?College?of?Marxism,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Abstract:???In?the?new?development?stage,?the?reconstruction?of?rural?space,?the?optimization?of?village?development?space,?the?improvement?of?infrastructure?and?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re?the?inevitable?choices?to?implement?the?Rural?Vitalization?Strategy?and?realize?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urban?and?rural?areas.?At?present,?the?rural?space?reconstruction?faces?five?difficulties:?low?efficiency?of?resource?utilization,?poor?protection?of?ecological?culture,?low?level?of?public?participation,?narrow?channels?of?fund?raising,?and?difficulty?in?overall?coordination?of?the?main?subjects.?In?order?to?realize?rural?vitalization?and?urbanrural?integrated?development,?we?should?prepare?rural?land?spatial?plan?based?on?the?concept?of?smart?contraction,?take?the?road?of?intensive?and?connotative?transformation?of?old?villages,?promote?the?reform?of?rural?land?system?with?homestead?system?as?the?core,?establish?the?fund?guarantee?system?for?old?village?transformation,?and?improve?the?interest?coordination?mechanism?of?multiple?subjects.

Key?words:rural?vitalization;?rural?space?reconstruction;?land?system?reform;?smart?contraction

收稿日期:2022-01-19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推進遼寧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對策研究》(L21AGL008)。

作者簡介:曹煜玲(1975—),女,天津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可持續發展、公共管理;游斌(1989—),男,湖南婁底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鄉發展管理、區域經濟;張軍濤(1963—),男,河北石家莊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公共管理。

DOI:?10-13253/j.cnki.ddjjgl.2022-05-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 免费看a毛片|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99re在线视频观看| 99热最新在线| 人妖无码第一页| 日韩二区三区| 广东一级毛片|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亚洲区第一页|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在线看国产精品|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国产成人欧美|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99久久精彩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91|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在线毛片网站|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91精品人妻互换|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片| 欧美性精品|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福利在线一区|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韩日免费小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天天更新|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91精品国产福利|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精品久久|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 亚洲天堂.com|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网址|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亚洲小视频|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精品国产99久久|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