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理論內涵、現實進展與對策建議

2022-06-05 17:18:25高洪瑋
當代經濟管理 2022年5期
關鍵詞:融合發展

[摘要]?產業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而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發展是提高產業鏈安全性和穩定性的重要方式。文章首先對我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官方論述進行系統梳理,并結合我國科技創新的總體布局和主要舉措提出包含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主體、重大科技項目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五維理論框架。從這一理論框架出發,文章進一步對我國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和現存問題進行總結,發現盡管我國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增加,科技創新平臺漸趨完善,科技創新重點企業加快培育,重大科技項目有序部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逐步健全,但在基礎研究能力、科技成果轉化及完整政策體系形成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據此,文章提出未來推動我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要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不同環節融合、推動多鏈協同發展、探索區域性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

[關鍵詞]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五維理論框架

[中圖分類號]??F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2)?05-0073-08

一、引言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其中,國內大循環是主體,而產業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鏈每一環都緊密相連,任何一個環節堵住或斷裂,整個鏈條都無法正常運轉。因此,產業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注重強化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作為全球唯一一個具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產業鏈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不斷攀升。但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逆全球化趨勢的加劇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使全球產業鏈持續出現多點梗阻,嚴重威脅到我國產業發展的安全性和產業循環的暢通性與穩定性。

在此背景下,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2021年3月發布的“十四五”規劃首次單獨闡述了產業鏈優化問題,提出要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努力打造更具創新性、附加值和安全性的產業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將其置于國家發展的中心位置。在創新的環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鏈創新,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發展是提高產業鏈安全性和穩定性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以產業鏈為基礎部署創新鏈,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從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出發,打造能夠抵御風險的創新鏈,高效支撐產業鏈;另一方面,從創新鏈出發鍛造產業鏈,發揮科技資源的引領作用,實現創新成果快速轉移轉化,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

基于此,本文首先從我國實際出發,對我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官方論述進行系統梳理,并基于我國科技創新的總體布局和主要舉措構建我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五維理論框架,深刻剖析其理論內涵;然后,從五維理論框架出發,進一步對我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進展成績、現存問題進行總結;最后,基于現存問題提出未來推動我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理論內涵

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1958年,HIRSCHMAN?[1]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將產業鏈視為具有投入產出聯系的一系列關聯產業。此后,大量學者對產業鏈的內涵進行了剖析,這些研究分別將產業鏈定義為完整產業過程、產業價值轉移和創造過程及基于分工經濟的產業組織形態[2]。也有學者從多維視角對產業鏈進行定義,認為產業鏈是供需鏈、企業鏈、空間鏈和價值鏈四個維度的有機組合[3]。盛朝迅[4]基于對前期研究的梳理和總結,將產業鏈定義為各產業部門按照一定的技術經濟聯系組成的鏈條狀關聯形式,包括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方面,是產業組織、生產過程和價值實現的有機統一。創新鏈的相關表述最早出現于1977年,即一條包含創新各個環節的活動的鏈條[5]。MARSHALL和VREDENBURG[6]最早提出了創新鏈的概念,認為創新鏈是以創新為目的的,在上下游企業間形成的多主體階段性活動。此后,國內外學者對創新鏈的定義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們基本都認同創新鏈是指由科學思想產生到科學技術商業化的一系列流程組成的鏈條,包括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科學試驗、成果轉化和規模化生產等環節[7-8],具有基于市場需求,突出價值創造和增值,包含多個創新主體,目的在于創新資源整合等四方面特征[9]。

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這一論述最早出現于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公開場合針對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發表重要論述,具體時間、場合和論述內容在表1中進行整理。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論依據,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認為,一國競爭優勢的取得,不僅與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有關,還與生產要素的整合能力有關[10]。而產業鏈和創新鏈分別作為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鏈式組織結構就具備這種要素的整合功能,能夠按照市場需求整合鏈條上的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提高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而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融合發展可以進一步提高不同鏈條間要素的整合能力,一方面,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進行技術研發,發揮科技資源對產業鏈發展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前沿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發揮科技資源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從而實現兩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提升我國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目前學界關于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進行了少量的研究,但多聚焦于意義、問題和路徑分析[11-13],對其理論內涵的解構不足,而其理論內涵是進行后續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礎。本文試圖從我國創新體系的宏觀布局和主要舉措出發,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提出我國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的五維理論框架。

一是科技創新投入。作為一種重要的創新資源,科技創新投入是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也是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根本保障。無論是原始創新,還是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創新都需要有大量的研發資金作為基礎投入,而除了科技創新活動本身外,科研人員也需要勞動報償作為激勵。長期以來,我國政府致力于創新支持政策的完善,采取了創新補貼和稅收激勵等措施,促進了科技創新投入的持續增加,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的科技創新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發揮資金鏈對創新鏈和產業鏈發展的重要作用,認為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創新鏈和產業鏈,還包括資金鏈和政策鏈,它們相互支撐,要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持續的科研資金投入和合理的資金配置結構可以更有效地促進科技創新發展,使創新鏈更好地支撐產業鏈,提升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水平。

二是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平臺是一種具有技術研發、資源互動、企業孵化和技術轉移轉化等功能的創新基礎設施,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重要依托。我國一直注重加強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和完善工作。目前,我國科技創新平臺包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種形式。作為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科技創新平臺已成為我國促進科學方向聚焦、優秀人才匯集、重大成果產出的重要力量,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科技創新平臺的資源整合效應和溢出效應[14]可以強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成果產業化等創新鏈條的有機銜接,促進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更好地發揮創新鏈在產業鏈固鏈、補鏈、強鏈中的重要作用,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三是科技創新主體。企業不僅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主體。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是對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最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鏈產業鏈融合,關鍵是要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高領航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是我國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加強領航龍頭企業和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代表的中小企業培育。其中,龍頭企業在產業鏈和創新鏈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憑借在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協調產業鏈內上下游企業的創新活動,整合各創新主體資源,淘汰落后環節,帶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促進創新鏈更好地支撐產業鏈。而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是創新的重要發源地,是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的代表,它們普遍研發投入高、創新能力強、致力于中高端制造和行業細分領域,圍繞制造業薄弱環節進行技術攻關和產品生產,對提高產業鏈發展水平,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重大科技項目。重大科技項目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是在國家重大科技戰略發展目標的指導下,以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等方式完成的重要產品、重要技術和重要工程。2006年以來,我國一直堅持從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出發,部署和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并提出要面向2030年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重大科技項目圍繞產業鏈的重點和薄弱環節進行布局,推動專項成果應用及產業化,可以開辟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促進關鍵核心技術在產業鏈上的應用,在維護我國產業鏈安全穩定方面具有重要的突破和帶動作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需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可以充分發揮我國舉國體制優勢,匯集社會各方科技力量和科技資源,構建創新聯合體,打造創新網絡,提升產學研合作水平,實現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優勢互補、協同高效、合作共贏的創新格局,提高產業鏈創新鏈的融合發展水平。

五是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不僅是技術研發的過程,也是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過程。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將具有創新性的科學技術成果投入市場商品化的過程。作為創新鏈的最后一環,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科技創新活動能否成功。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支撐,也是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的重要制度保障。長期以來,我國致力于疏解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堵點”,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強調要消除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完善成果轉化和激勵機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等等。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有利于完善科技創新環境,不僅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和質量,使創新鏈更好地支撐產業鏈,還可以發掘新技術和新發明的產業場景應用,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新領域和新方向,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前瞻性布局產業鏈,使創新鏈高效引領產業鏈。

綜上,本文認為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就是要通過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主體、重大科技項目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五個維度的發展和完善,提升創新鏈對產業鏈的支撐和引領能力,以實現我國產業鏈的優化升級。這五個維度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只有這五個方面都“不掉鏈子”,我國產業鏈和創新鏈才能深度融合,產業鏈各個環節才能安全穩定,不斷優化升級。我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五維理論的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三、我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進展與成績

近年來,我國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工作持續推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基于第一部分梳理的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理論框架,本部分從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主體、重大科技項目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五個方面出發,對我國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的進展和成績進行梳理。總體來說,一方面,我國創新投入持續增加,創新布局逐步完善,創新鏈對產業鏈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渠道愈加完善,成果轉化成效凸顯,創新鏈對產業鏈的引領作用逐漸增強。

(一)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增加,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根本保障逐步增強

首先,從總體來看,我國研發投入持續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創新投入指數值為209-7,較2019年增長5-4%,增幅較2019年提高2-4個百分點,且該領域6個評價指標指數均實現增長;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突破2-4萬億元,較2019年增加2249-5億元,增長10-2%,穩居世界第2位;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4%,較2019年提高0-16個百分點,提升幅度創近11年來新高,提升至世界第12位,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其次,從結構來看,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持續鞏固。近年來,以稅收激勵代替直接補貼成為國家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實施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有效提高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鞏固了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2020年,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持續得到完善,規模以上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金額為2421-9億元,較2019年增長29-4%,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研發活動的積極性;企業R&D經費18673-8億元,比2019年增長10-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15271-3億元,較2019年增長9-3%;企業R&D經費對全社會R&D經費增長的貢獻達77-9%,較2019年提高9-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比例為52-1%,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比例達到了28-4%,均較2019年有所提升。2021年,在繼續執行研發費用75%的加計扣除政策的基礎上,國家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比例提高到100%,這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推動了產業鏈創新鏈的融合發展。

(二)科技創新平臺漸趨完善,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重要依托愈加多樣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0年末,我國有尚在運行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52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350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636家。同時,我國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有序推進,“十三五”期間,我國聚焦信息光電子、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創建了17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2021年11月,工信部又批復組建了國家5G中高頻器件創新中心、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和國家智能語音創新中心等4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北京、上海、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區域創新水平有效提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地方創新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2020年,高新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2萬億元,較2015年增長超過50%,高新技術企業從7-9萬家增長到22-5萬家。國家實驗室建設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有序推進。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始布局。“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快落實,已建立聯合實驗室19個,一體化技術轉移網絡基本形成。

(三)科技創新重點企業加快培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關鍵主體逐漸壯大

首先,地區頭部企業依托“鏈長制”加快發展。自2019年產業鏈“鏈長制”推行以來,各產業鏈“鏈主”作為地區行業的頭部企業依靠自身優勢和資源帶動上下游企業創新發展,在地區產業鏈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合肥“聲谷”、貴陽“數谷”、武漢“光谷”、南京“智谷”等高科技產業集聚區。其次,“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培育。2016年,工信部發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2019—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共認定并發布了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家,帶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入庫企業11-7萬家。這些企業針對制造業短板領域進行技術攻關和產品生產,有效提高了產業鏈發展水平,促進了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從2021年開始,我國進一步加大領航企業和中小企業等科技創新重點主體的培育工程,重點培育龍頭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021年11月,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圍繞中小企業發展痛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可落地和可操作的解決舉措,進一步優化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

(四)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有序部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持續增加

目前,我國已制定了2006—2020年第一批包括核高基技術在內的16項國家重大專項,以及2016—2030年第二批包括先進制造技術在內的16項國家重大專項。第一批重大專項已順利完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第二批重大專項正在陸續開展。2017—2020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共計安排項目(課題)1?149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計資助項目17-93萬個[15]。這些重大專項引領重點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十三五”期間,我國信息通信業實現了快速的發展,網絡基礎設施日漸完善,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和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分別達到91-5%和96%,5G網絡加快覆蓋,已建成開通5G基站超60萬個,5G終端連接數已超過1-3億個,5G在智能制造中加速應用并成功實現商用,計算機芯片、操作系統和整機的自主生產和研發能力逐步提升;新藥研發取得顯著成果,共計自主研發新藥235個,以奧布替尼為代表的新藥在國內獲批上市;核電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制約我國核電發展的裝備制造業水平持續提升,第三代非能動核電技術已成功掌握,高溫氣冷堆實現世界領先,“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我國正式成為核電技術先進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復興號高速鐵路和港珠澳大橋正式啟用。

(五)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逐步健全,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制度保障更加有力

近年來,我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系列舉措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一是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的權利,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的所有權或使用權,全面實施對核心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不低于獎勵總額的50%,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和成果轉化積極性。2019年,科研人員個人取得的現金獎勵金額為30-9億元,較2018年增長17-9%。二是加快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能力。目前,我國全國或區域層面的技術交易市場共計40余家,專業性和區域性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400多家,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36家,技術轉移服務網絡基本覆蓋;截至2020年底,共登記技術合同54-9萬項,成交金額2-82萬億元,分別比2019年增加13-48%和26-13%①。三是坐實產學研合作,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2019年,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開發、決策咨詢合同金額為933-5億元,比2018年增長22-9%,高校和科研院所兼職從事成果轉化和離崗創業人員數量為14?210人,較2018年增長23-4%②;持續推進雙創示范基地和孵化器建設,2020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分別達到212家、1?173家、2?386家。四是加大金融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設立科創板并試行注冊制;設立近500億元規模的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與國開行聯合設立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工程專項債。

四、我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現存問題

盡管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要看到,我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比如,基礎研究能力較弱,原始創新動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完整政策體系尚未形成,相關制度框架和配套服務體系不健全等。這些問題使得創新鏈支撐產業鏈的原始動力不足、整體功能受阻以及長效機制缺失,值得進一步的完善。

(一)基礎研究薄弱,創新鏈支撐產業鏈的原始動力不足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和創新鏈的起點[12],扎實的基礎理論研究是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促進創新鏈更好支持產業鏈的重要途徑。目前,在我國總體科技水平逐步接近世界前沿水平的背景下,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作用更為突出[16]。一直以來,我國科技創新領域都存在“重應用研究、輕基礎研究”的問題,基礎研究重要成果產出能力具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如大多生命科學學科在全世界的份額只有2%左右,而同一時期美國這些學科的世界份額約在50%,學術影響力在全球較低③。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可以直接反映在資金分配上。中國的研發資金規模較大,但是分配并不合理。一方面,基礎研究R&D經費投入占比較低,一直在5%附近徘徊。2020年,我國基礎研究R&D經費投入1?467億元,比上年增長9-8%,占全社會R&D經費投入的比重達到6-01%,首次超過6%,但仍低于同期發達國家15%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企業基礎研究R&D經費投入占比較低,大部分基礎研究科研經費投向了高校。2019年,我國企業基礎研究R&D經費投入僅占全部投入的3-8%,遠低于高校的54-08%和科研機構的38-21%。基礎研究薄弱導致我國原始創新能力較差,創新鏈支撐產業鏈的原始動力不足,高端制造業“卡脖子”問題突出,產業鏈安全性和穩定性不強。

(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創新鏈支撐產業鏈的整體功能受阻

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創新鏈的末端環節,直接影響創新鏈對產業鏈支撐作用的發揮,對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突出成效,創新型國家建設加快推進,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逐年上升,但專利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科技資源對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目前,我國全部科技成果中只有10%~30%的部分投入生產過程,而真正可以實現產業化的科技成果僅占投入生產部分的20%左右[17],也就是說,我國科技成果中形成產業規模的僅有2%~6%。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問題尚存,具體來說,一是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間的協調性和銜接性不足,存在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問題;二是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地位有待確立;三是需求側發力不足,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重要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四是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能力欠缺,專業人才隊伍不夠壯大;五是多元化投入體系尚未形成,金融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撐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六是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平臺尚待系統性布局,從現有的布局與成果轉化情況來看,存在著產業和資源的集中度不夠、關鍵共性技術的先進性與產業化不足等問題。

(三)完整政策體系尚未形成,創新鏈支撐產業鏈的長效機制缺失

盡管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論述在2014年就已經出現,但其真正引發各界關注是在2019年,貿易摩擦和疫情沖擊使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性凸顯,并在2021年上升到國家規劃層面。因此,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建設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相關制度框架和配套服務體系尚不健全,長效發展機制缺失。具體來說,一是基于產業鏈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協同合作仍處于起步階段。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發展不僅體現在同一環節的融合,還體現在不同環節的融合,比如某些共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而目前政策體系對不同環節下兩鏈融合的論述仍然較少。二是以產業鏈和創新鏈為主體的多鏈協同發展還處于探索當中。基于產業鏈和創新鏈的相關活動又會形成資金鏈、政策鏈、招商鏈和金融鏈等其他鏈條。以產業鏈與創新鏈為主體,這些鏈條相互依賴相互影響[13]。目前,各地已開始以“鏈長制”為依托促進多鏈協同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處于初步的探索階段,相關制度尚不健全。三是區域性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制度尚不完善。產業鏈和創新鏈都具有區域屬性。從國內來看,目前各地區紛紛推行的“鏈長制”主要以單個產業鏈為單位進行規劃和部署,缺乏對地區內全部產業鏈的統籌和協調。而從國際來看,跨國的地區產業鏈創新鏈融合仍屬空白,互利共贏的地區間產業鏈創新鏈合作制度架構尚未搭建。

五、推動我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推動我國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要立足發展的進展與現存問題,從加強基礎研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構建完整政策體系三個方面出發,針對產業鏈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進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從提高產業鏈和創新鏈不同環節融合發展的程度;促進以產業鏈和創新鏈為主體的服務鏈、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等多鏈協同發展;探索區域性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三個維度出發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完整政策體系的形成。

(一)加強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基礎研究力度

一是加大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加大中央財政資金投入,尤其是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裝備等產業鏈斷點、堵點領域,逐步提高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例;拓寬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渠道,構建多元化投入體系;完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對關系產業鏈安全穩定的重點領域基礎研究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二是鞏固科研人員的主體地位。增強科研人員在從事基礎研究時的自主權;為涉及產業鏈發展關鍵領域的研究團隊搭建研究平臺,促進相關團隊的學習與交流;強化對承擔重點領域基礎研究任務的科研人員的激勵。三是完善基礎研究評價體系。堅持多類別評價、長周期評價和全流程評價,加大對基礎研究成果的獨創性和科學性、中長期創新績效考核和后期成果轉化的考察,完善開放共享的評價考核和后期補助機制。四是加大對企業進行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從生產實際出發,針對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基礎研究;加大國家對企業基礎研究經費的投入比例;通過稅收激勵等方式調動企業從事基礎研究的積極性;支持企業承擔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五是加強對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基礎研究的支持,推動創新鏈條向前端移動,引導產業鏈發展。

(二)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

一是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間的協調性和銜接性,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堵點,增強規定的可操作性和一致性,使科技成果轉化的各個環節真正實現有據可依。二是逐步加強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實現從目前的多主體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向以企業為核心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過渡。三是根據產業特征確定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對于具有較強公益性的科技成果要采用公益性模式進行推廣;而對于一般成果則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積極探索新產品的早期市場,鼓勵領先用戶使用并在對企業產品進行測試后提供反饋意見,加速前沿技術產業轉化。四是加大專業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和引進。鼓勵有相關教學資源的高校開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課程,增設技術轉移專業學歷教育;鼓勵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與國內外高校和企業研發中心建立人才合作培養方案,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訓。五是發揮政府政策扶植和資金引導的杠桿作用,構建多元化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體系,以技術的轉讓、合作或入股方式進行引導性投資,鼓勵更多金融資源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六是建設專業化孵化器和技術轉移轉化平臺,提高關鍵共性技術的先進性與產業化程度,鼓勵地方高校院所和創新型企業與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實驗室加強合作,打造技術成果轉化聯合體,促進創新成果高效轉移轉化。

(三)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不同環節的融合發展

一是堅持以產業鏈作為不同環節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充分發揮我國規模龐大、齊全完備的產業體系,以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通過構建協同高效的產業鏈降低創新鏈支撐不同環節產業鏈發展的難度。二是構建更加開放和寬松的產業融合體制機制。鼓勵不同產業、不同行業和不同體系下的融合發展,完善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服務體系,完善全國性知識產權市場,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產業鏈和創新鏈不同環節的相互支撐提供基礎和保障。三是推動高速鐵路等我國位于世界領先行業中的共性技術和中間產品在產業鏈不同環節間的流動和使用,并結合本行業發展需要進一步打造新工藝和新產品,帶動相關產業加快升級。四是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對兩鏈融合發展的作用。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企業在利用數字技術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產業鏈上下游的推廣和應用力度,努力提高全行業數字化水平,以數字技術促進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創新。五是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加快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技術升級,通過不斷深化產業間的業務關聯,加快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向制造業的轉移和植入,增加創新鏈支撐產業鏈的渠道。

(四)推動以產業鏈和創新鏈為主體的多鏈協同發展

要推進多鏈條協同統籌發展,基于產業鏈創新鏈激活服務鏈、資金鏈、政策鏈、人才鏈等鏈條,讓各鏈條、各環節互動聯動,多維度共同發力助推產業鏈與創新鏈雙向融合。一是發揮服務鏈對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的推動作用。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和企業群交流等多種渠道,了解本地區企業在生產研發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基于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搭建以科技服務聯盟為主體,以企業主管單位為抓手的服務團隊,責成專人對接重點企業,“零距離”精準服務。二是發揮資金鏈對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的保障作用。發揮政府引導資金的杠桿作用;針對產業鏈和創新鏈的不同環節構建多元的資金支持體系;搭建集合金融機構、私募基金、產業引導基金和有融資需求的企業的金融服務平臺,通過撮合方式進行融資,降低企業的融資和交易成本。三是發揮政策鏈對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的引導作用。針對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的發展需求搭建覆蓋企業成長全過程的政策體系,并將人才、金融、科技服務等方面政策措施與之相結合,構建兩鏈融合的良好政策環境。四是發揮人才鏈對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加大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力度,采用高校和企業建立合作基地等方式培養企業急需和重點領域的專業人才。

(五)探索區域性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融合發展

一是加大國內區域性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融合發展。在“鏈長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區域內全部產業鏈的統籌和協調,完善地區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制度建設,加強不同產業鏈鏈長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挖掘不同產業鏈和創新鏈之間的關聯,加強資源和要素在產業鏈和創新鏈間的流動和整合。二是探索跨國區域性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模式。深化我國與RCEP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鏈合作,充分發揮各國比較優勢,以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為抓手擴大進出口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提高各國產業鏈發展水平和地區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促進科技創新國際化發展,充分利用周邊國家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加強與周邊國家在基礎科學、共性技術和中間產品等方面的科技合作,以區域產業鏈薄弱領域為重點部署區域創新鏈,提高產業基礎能力,以前沿產業為載體充分發揮創新鏈對區域產業鏈的引領作用,鼓勵發達國家尖端創新資源在我國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拓展創新鏈網絡。優化地區間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合作環境,健全經貿合作框架內成員國在科技創新對話機制、知識產權保護、數據流動安全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完善地區間政治和安全機制框架,加強地區科技基礎設施合作,完善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和區域技術轉移平臺建設。

[注釋]①?數據來源:科技部。

②?數據來源:《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0年度報告》。

③?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報告。

[參考文獻]

[1]HIRSCHMAN?A?O.?The?strategy?of?economic?development[M].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58:62-75.

[2]盛朝迅.大型零售商主導產業鏈:中國產業轉型升級新方向[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14-34.

[3]吳金明,邵昶.產業鏈形成機制研究——“4+4+4”模型[J].中國工業經濟,2006(4):36-43.

[4]盛朝迅.推進我國產業鏈現代化的思路與方略[J].改革,2019(10):45-56.

[5]VISVANATHAN?S.?From?laboratory?to?industry:?a?case?study?of?the?transfer?of?technology[J].?Contributions?to?Indian?sociology,1977,11(1):117-136.

[6]MARSHALL?J?J,VREDENBURG?H.?An?empirical?study?of?factors?influencing?innovation?implementation?in?industrial?sales?organizations[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1992,20(3):205-215.

[7]TIMMERS?P.?Building?effective?public?R&D?programs[Z].?PICMET?Book?of?Summaries,1999(1):591-597.

[8]代明,梁意敏,戴毅.創新鏈解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3):157-160.

[9]楊忠,李嘉,巫強.創新鏈研究:內涵、效應及方向[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9,56(5):62-70.

[10]劉芹.產業集群升級研究述評[J].科研管理,2007(5):57-62.

[11]韓江波.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研究——基于理論邏輯及其機制設計[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12):32-36.

[12]洪銀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9(8):4-10.

[13]胡樂明.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的意義與路徑[J].人民論壇,2020(31):72-75.

[14]王貽芳,白云翔.發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引領國際科技創新[J].管理世界,2020,36(5):172-188.

[15]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N].經濟日報,2021-12-01.

[16]孫早,許薛璐.前沿技術差距與科學研究的創新效應——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誰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J].中國工業經濟,2017(3):5-23.

[17]馬忠法.?創新型國家建設背景下的科技成果轉化法律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9-86.

Promoting?the?Integration?of?Industrial?Chain?and?Innovation?Chain:Theory,?Reality?and?Policy?Advice

Gao??Hongwei

(Institute?of?Quantitative?&?Technological?Economic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Abstract:??The?safety?and?stability?of?the?industrial?chain?is?the?basis?for?building?the?new?development?pattern,?and?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the?industrial?chain?and?the?innovation?chain?(IDICIC)?is?an?important?way?to?improve?it.?This?paper?first?systematically?sorts?out?the?official?documents?on?the?IDICIC?in?China,?and?puts?forward?a?fivedimensional?theoretical?framework?based?on?the?overall?layout?and?main?measures?of?China’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which?includes?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vestment,?technological?innovation?platform,?technological?innovation?subject,?majo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ojects,?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transformation?mechanism.?Starting?from?this?theoretical?framework,?this?paper?further?summarizes?the?achievements?and?existing?problems?of?the?IDICIC?in?China.?It?is?found?that?the?basic?research?capacity,?the?transform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and?the?formation?of?a?complete?policy?system?still?need?to?be?further?improved?despite?the?continuous?increase?in?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vestment,?the?gradual?improvement?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platforms,?the?accelerated?cultivation?of?key?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enterprises,?the?orderly?deployment?of?majo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ojects,?and?the?gradual?improvement?of?the?transformation?mechanism?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Based?on?this,?to?promote?IDICIC?in?the?future,?it?is?proposed?to?continue?to?increase?investment?in?basic?research,?improve?the?transformation?mechanism?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promote?the?integration?of?different?links?of?the?industrial?chain?and?innovation?chain,?facilita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multiple?chains,?and?explore?regional?industrial?chains?and?innovation.

Key?words:industrial?chain;?innovation?chain;?integrated?development;?fivedimensional?theoretical?framework

收稿日期:2022-02-22

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新時代動能轉換的機制與效果評價》(IQTE2022-01)。

作者簡介:高洪瑋(1994—),女,河北唐山人,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技術創新。

DOI:??10-13253/j-cnki-ddjjgl-2022-05-010

猜你喜歡
融合發展
電視新聞傳播與網絡媒體的融合發展
以“融”為本發展文化產業之我見
大數據時代的媒體融合之路
成品油零售業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模式研究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與策略
校園文化視角下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51:22
淺談以藝術類學生創業為導向的河北省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10
傳統媒體走出“融合發展”誤區的理論與現實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33: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九九九国产|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无码'专区第一页|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欧美第一页在线|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97se亚洲综合不卡|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亚洲一区网站|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日韩视频福利|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另类综合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 噜噜噜久久|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亚洲第七页| 色综合国产|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热99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99成人在线观看| a级毛片在线免费|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四虎成人精品| 国产屁屁影院|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91小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国产99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亚洲视频黄|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