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美 彭榮鋒 許夢秋 陳耿
摘要:黃曲條跳甲是南寧市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之一,如采用不合理的防治措施,容易使害蟲產生抗性,同時易造成農藥殘留超標,影響蔬菜產量和產品質量安全。根據黃曲條跳甲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南寧發生為害的特點,結合南寧市的生產實際,應優先使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非化學農藥防治方法,結合科學安全高效化學防治的黃曲條跳甲綠色防控技術措施。
關鍵詞:黃曲條跳甲;生物學特性;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S433.5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3-4374(2022)01-0029-05
Characteristics and Green Prevention & Control Technology of Phyllotreta striolata in Nanning City
Yao Dong-mei,Peng Rong-feng*, Xu Meng-qiu,Chen Geng
(Nan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Guangxi 530001,China)
Abstract: Phyllotreta striolata is one of the main pests of cruciferous vegetables in Nanning. If unreasonable control measures are adopted,it is easy to make the pests resistant,and at the same time,it is easy to cause excessive pesticide residues,affecting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vegetables.? According to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hyllotreta striolata and the Peculiarity of its harm in Nanning,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of Nanning City,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non-chemical pesticide control methods such as agricultural control,physical control and biological control,combined with scientific,safe and efficient chemical control of green prevention & control measures for Phyllotreta striolata.
Key words: Phyllotreta striata,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reen prevention & control
黃曲條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屬于鞘翅目葉甲科害蟲,又稱菜蚤子、黃條跳甲、地蹦子、狗虱蟲等,南寧當地農民稱之為“狗虱蟲”“跳甲”,是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之一。受害較重的有芥菜、白菜、蘿卜、油菜、菜心等十字花科蔬菜,也可為害非十字花科的瓜類、豆類、茄果類等蔬菜,但為害較輕。南寧市十字花科蔬菜種植面積大、復種指數高,且溫暖潮濕天氣居多,黃曲條跳甲在南寧世代重疊,無越冬現象,全年均可發生為害。
黃曲條跳甲成蟲能飛能跳,其頭殼堅硬,前翅角質化,質地堅硬,極不利于藥物附著和滲透,防治困難。菜農防治黃曲條跳甲常以葉面噴施化學農藥防治成蟲為主,而忽略對地下幼蟲、蛹和卵的防治,防治措施不科學,防治效果低下,用藥頻繁,害蟲易產生抗藥性,嚴重影響十字花科蔬菜的產量和品質,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本研究根據黃曲條跳甲的生活習性、為害特點和在南寧的發生規律,提出優先使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非化學農藥防治方法,結合科學使用安全高效化學防治的黃曲條跳甲綠色防控技術措施,為指導當地菜農防治黃曲條跳甲提供技術支撐。
1 黃曲條跳甲生物學特性和為害特點
1.1 生物學特性
黃曲條跳甲蟲體較小,成蟲體長2~3 mm,長橢圓形,色黑且有光澤。具有一對鞭狀觸角,長約蟲體的一半;前胸背板和鞘翅分布許多刻點,并呈縱行排列;鞘翅中間有一條黃色縱條紋,兩端膨大,中間狹窄彎曲;后足腿節發達、膨大,善跳。[1]卵橢圓形,長約0.3 mm,淡黃色至乳白色,半透明;幼蟲分為3個齡期,老熟幼蟲體長約4 mm,近圓筒形,尾端稍細,頭部及前胸盾板為淡褐色,胸腹部則為淡黃白色,胸腹部各節疏生黑色短剛毛,末節臀板呈橢圓形,為淡褐色;蛹長約 2 mm ,為長橢圓形,呈乳白色,頭部隱藏于前胸下面,翅芽和足達第5腹節,腹部末端具有1對叉狀突起,末端呈褐色。[2,3]
黃曲條跳甲在南寧市無越冬現象,全年皆可繁殖,每年可發生7~8代,世代重疊,高溫高濕有利于該蟲發生,成蟲活動最適溫度范圍21~30 ℃,低于20 ℃或者高于30 ℃,其活動量將明顯減少,發生高峰期一般在每年春末夏初和秋季。[4,5]成蟲還具有明顯的趨光性(對黑光燈敏感)、趨上性、趨黃性和趨嫩性,生性活潑,不僅能飛而且善于跳躍。一般中午前后最活躍,喜歡早上、傍晚或者陰雨天藏在葉背或者菜心取食。成蟲產卵于濕潤的土中或蔬菜細根上,當土壤濕度低于90%時,嚴重影響黃曲條跳甲卵的孵化。幼蟲生活在土壤中,活動性比較弱,主要為害十字花科的根部,老熟幼蟲在深度為5 cm左右的土層中化蛹。
1.2 為害特點
黃曲條跳甲成蟲、幼蟲皆能對十字花科蔬菜造成為害。成蟲喜食蔬菜幼嫩部分,多群集在菜心內或葉片背面取食,造成葉片呈現小孔洞、缺刻,為害重時葉片布滿小孔洞或葉肉被取食僅剩下葉脈,嚴重影響植株生長發育甚至造成植株死亡,使產品品質和產量下降,乃至絕收。幼蟲在土壤或者根系中孵化后,蛀入蔬菜根內取食或由須根向主根啃食表皮,形成條狀不規則疤痕,須根被咬斷,造成植株葉片發黃、萎蔫,為害重的地塊可導致整片枯死。黃曲條跳甲取食蔬菜造成的傷口,容易引起植株感染土壤中的軟腐病等病菌,引起植株萎蔫、腐爛,幼苗期蔬菜受害較為嚴重,可導致缺苗斷壟,甚至全田絕收。57BD6BC6-7007-4AEC-93E3-CF2DA012286A
2 黃曲條跳甲在南寧市發生的特點及原因
2.1 連作區重,非連作區輕
黃曲條跳甲主要發生在十字花科蔬菜種植區,一般十字花科蔬菜連作區作物受害較重,而輪作區則受害較輕,如水旱輪作(與水稻或水生蔬菜輪作),或者十字花科蔬菜與非十字花科蔬菜的番茄、辣椒、紫蘇、蔥、蒜等輪作發生為害較輕。其主要原因:黃曲條跳甲主要以白菜、芥菜、蘿卜、甘藍、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為食物,十字花科蔬菜連作地常年可為黃曲條跳甲生長發育提供充足食物。相反,與非十字花科蔬菜輪作地,因為不能為黃曲條跳甲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不利于其生長發育和種群增長,地塊蟲口明顯下降,所以輪作地受害較輕。
2.2 常年發生為害
黃曲條跳甲在南寧市常年世代重疊發生為害。南寧市地處亞熱帶地區,常年溫暖潮濕,為喜高溫高濕的黃曲條跳甲生存和繁殖提供有利氣候條件;南寧市全年種植小白菜、菜心、芥菜、快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而十字花科蔬菜都可為黃曲條跳甲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食料豐富,氣候適宜,因此黃曲條跳甲在南寧市蔬菜種植區全年世代重疊發生為害,且4~11月為主要發生為害期,其中有兩個發生高峰期,分別為5~6月、10~11月。
3 綠色防控技術措施
黃曲條跳甲屬于鞘翅目葉甲科害蟲,不但能飛能跳,而且鞘翅極不利于藥物附著和滲透。在黃曲條跳甲的防治上,首先農戶往往還是以噴施化學農藥防治成蟲為主,而同時忽略了對在地下的卵、幼蟲及蛹的防治,因此藥效時間短效果不理想;其次菜農習慣于長期用同一種藥劑進行防治,害蟲抗藥性強,防治效果較差。為了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農戶常常隨意通過提高用藥濃度和增加用藥次數或使用毒性更高的農藥進行防治,從而造成黃曲條跳甲對藥物產生抗性,同時也存在上市蔬菜質量安全隱患。長期大量施用農藥,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大氣等環境,對有益昆蟲造成傷害,破壞昆蟲種群生態平衡,極不利于發展綠色農業。因此,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措施防治黃曲條跳甲極其重要。
3.1 農業防治
3.1.1 輪作 由于黃曲條跳甲具有偏好十字花科蔬菜和卵、幼蟲、蛹3個蟲態都生活在土壤中的生活習性,因此生產上可以通過輪作的種植模式,以減少或阻斷黃曲條跳甲的食物來源,或者破壞其生存環境來抑制種群增長,達到防治的目的。可進行水旱輪作,如十字花科蔬菜和水稻輪作,或者十字花科蔬菜和水生空心菜輪作等,通過水旱輪作,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土壤中黃曲條跳甲的卵、幼蟲、蛹因生活環境的改變無法繼續存活,從而減少種群數量。也可選擇黃曲條跳甲不喜食的非十字花科蔬菜或有趨避作用的作物進行輪作,如與番茄、辣椒、萵苣、莧菜、生姜、紫蘇、蔥和蒜等輪作,以減少或者阻斷其食物來源,從而達到降低蟲源基數減少為害發生目的。[6]
3.1.2 清潔田園 田園的清潔也是蔬菜病蟲害防控措施之一。在前茬蔬菜采收后,黃曲條跳甲成蟲一般棲息在田間殘留的蔬菜和雜草上,及時將前茬蔬菜殘株殘葉和田間雜草進行清理出園,進行深埋或者堆漚處理,以阻斷害蟲食物來源和棲息場所,減少害蟲滋生。
3.1.3 翻耕曬地 前茬蔬菜采收后,除有部分成蟲棲息在土壤中外,還有生活在土壤中的黃曲條跳甲的卵、幼蟲和蛹。在田園殘株殘葉和雜草清理完成后,及時對土地進行翻耕晾曬,翻曬土地可以把地下的卵、幼蟲和蛹暴露在地面讓太陽曝曬4~5 d,有條件的間隔3~4 d翻曬一次,連續翻曬兩次,達到消滅部分地下的卵、幼蟲和蛹的目的。同時結合翻耕曬地,每667 m2施用100 kg生石灰或草木灰。
3.1.4 使用不帶蟲源的幼苗種植 采用防蟲網棚育苗,確保幼苗不帶蟲源。尤其是在土壤或基質不帶蟲的防蟲網棚內種植十字花科蔬菜,利用無蟲幼苗可以有效預防黃曲條跳甲的為害,不但可以節約生產成本投入,而且還可以提高蔬菜產品的質量。
3.2 物理防治
3.2.1 黃板誘殺 黃板作為害蟲防治的一個重要措施,不僅成本低、操作簡便、效果好,而且還可大大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在我國農業生產害蟲監測及防治中得到廣泛使用。
黃曲條跳甲具有趨黃性和趨嫩性的習性,生產上可以利用誘蟲黃板對黃曲條跳甲進行防控。在十字花科蔬菜生產地塊上方,距離蔬菜植株頂部約5 cm的位置插上黃板,對黃曲條跳甲進行誘殺。每667 m2黃板用量30~40張,可以有效誘殺黃曲條跳甲成蟲。[7]根據黃板粘上害蟲情況,需每5~7 d更換或者清理一次,保證粘蟲性,確保防效。清理后在黃板上再均勻刷上機油,插回原來位置即可繼續使用。
使用黃板誘殺黃曲條跳甲時,可以添加黃曲條跳甲聚集信息素誘劑,可以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8]
3.2.2 殺蟲燈誘殺 針對黃曲條跳甲具有飛翔的特性,利用其趨光性,在成蟲為害的高發期,可以在田間地頭懸掛頻振殺蟲燈進行誘殺黃曲條跳甲成蟲。頻振殺蟲燈還可以同時誘殺鱗翅目害蟲的成蟲,如小菜蛾等。黃曲條跳甲成蟲也具有對黑光敏感性,因此還可以用黑光燈對其進行誘殺。[9,10]
3.2.3 利用防蟲網防蟲 由于黃曲條跳甲偏嗜十字花科蔬菜,因此生產上還可以利用防蟲網棚種植十字花科蔬菜或者用防蟲網進行圍擋來防治黃曲條跳甲,一般用24~30目的防蟲網即可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11]如果大田生產上沒有防蟲網棚條件的,也可選擇在防蟲網棚內或者用防蟲網覆蓋進行育苗,培養無蟲苗再進行移栽,也可有效減少苗期為害。
3.2.4 地膜覆蓋 黃曲條跳甲的卵、幼蟲、蛹3種蟲態都在地下生活,在地面上活動的只有成蟲,因此生產上可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采用地膜覆蓋的方式進行種植,可有效防止地下的蛹羽化成蟲后鉆出地面為害蔬菜地上部分,同時也可阻止成蟲產卵到地下,黃曲條跳甲生活史被阻斷,從而減少為害發生。[12]
地膜覆蓋栽培可以起到防蟲、防病、防草的效果,還可以保持水肥,減少水肥流失,在低溫季節也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效積溫。十字花科蔬菜生產中多見用于蘿卜、結球甘藍、大白菜、油菜等。57BD6BC6-7007-4AEC-93E3-CF2DA012286A
3.3生物防治
生產中部分菜農還習慣于完全依賴化學農藥防治黃曲條跳甲,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造成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天敵被殺滅、害蟲產生抗性、再猖獗等現象。而生物防治安全有效,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昆蟲種群平衡,保證蔬菜產品質量安全。因此生物防治就作為害蟲綜合防治的重要措施。
3.3.1 種植前進行土壤處理 在播種前整地時進行土壤處理,每667 m2用3~5 kg金龜子綠僵菌均勻撒施于土壤中,使土壤中的幼蟲致病,不得正常化蛹羽化,減少種群數量,從而減輕為害。金龜子綠僵菌已廣泛推廣應用于蔬菜害蟲防治上,效果顯著。
3.3.2 使用驅避、拒食等作用的生物制劑 在黃曲條跳甲成蟲發生高峰期,采用具有驅避作用的生物制劑進行噴灑,使其逃離或拒食,從而減輕為害,達到防治目的。在成蟲高發期的早晨(7:00~8:00)或傍晚(18:00前后)用0.3%的苦皮藤素100~120 mL/ 667 m2噴霧或者用5%的魚藤酮可溶液劑150~200 mL/ 667 m2噴施,也可用煙草粉末1 kg/ 667 m2撒施等。[13,14]
3.3.3 使用生物菌劑進行防治 近年來,生物防治已在生產上得到廣泛應用,生物菌劑產品種類多,安全高效且使用方便,農戶更容易接受。生物菌劑的廣泛使用,大大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量,更有利于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生產上可以使用32000 IU/mg蘇云金桿菌G033 A可濕性粉劑150~200 g/667 m2噴霧對黃曲條跳甲進行防治。
4 化學防治
防治黃曲條跳甲過程中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等技術措施,盡量不用或少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確實需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時,盡可能選擇高觸殺和內吸性強的農藥,既可殺蟲又可殺卵的低毒低殘留化學藥劑,根據田間蟲情,選擇最佳防治時期進行藥劑防治。噴藥時動作宜輕柔,以免驚擾黃曲條跳甲成蟲,由田塊四周向中心噴施,防止黃曲條跳甲成蟲受驚逃離到相鄰地塊。施藥時間宜選擇晴天的早上或傍晚或者陰天,害蟲活動較少的時間。不可長期使用同一種藥劑,應多種藥劑交替使用,防止害蟲產生抗藥性,以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可采用2~3種農藥混合使用進行多種病害蟲同時兼治的方法,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和藥量,如防治黃曲條跳甲的同時也進行菜青蟲、小菜蛾、菜蚜、霜霉病、軟腐病等病蟲的防治。但多種農藥混合使用的時候,按照《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NY/T 393—2020)的規定,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嚴禁使用毒性高的農藥進行防治。農藥混用時還要注意使用濃度和混合禁忌,避免發生農藥安全事故 。
4.1 移栽前土壤處理
因為土壤中存活有黃曲條跳甲的卵、幼蟲、蛹,而原有的幼蟲和卵新孵化的幼蟲、蛹羽化的成蟲可直接對移栽幼苗進行為害,所以在幼苗移栽前整地時選擇適合的化學藥劑施放到土壤中,殺死土壤中的卵、幼蟲和蛹,可以減少苗期受到為害。如每667 m2土地可選用0.5%噻蟲胺4~5 kg或0.5%噻蟲嗪顆粒劑5~6 kg撒施等,效果較為明顯,且藥效時間長。
4.2 幼苗移栽前處理
為了確保移栽的幼苗不帶或少帶蟲源,在幼苗移栽前3天用內吸性強、對植物安全且易被根系吸收的藥劑灌根,如用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等藥劑進行灌根處理,可有效殺滅苗床土中的卵、幼蟲和蛹,保護植株不受或少受害蟲侵害。藥期長達20天,植株受保護時間長,可以減少移栽后的大田用藥次數和用藥量。[15]
4.3 生長期大田防治
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術措施防治黃曲條跳甲后,在成蟲高發期,根據田間為害情況,如果成蟲為害較重,達到化學防治指標時,可選用35%蟲螨腈·啶蟲脒懸浮劑15~25 mL /667 m2噴霧、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0~15 g/667 m2噴霧[16],10%啶蟲脒乳油60~120 mL /667 m2噴霧,效果顯著。[17]用藥時,應嚴格控制用藥次數和用藥量,最好一個生長周期用藥不超過1次。注意所用藥劑的安全間隔期,臨近采收期的蔬菜嚴禁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以保證上市蔬菜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2][4][7][11][13][16]袁水霞,張佳佳. 黃曲條跳甲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2016(3):49-50.
[3][5][6]宋元園,李國華. 上海地區有機蔬菜上黃曲條跳甲的生物學特性及綜合防治技術[J]. 上海農業科技,2019(6):128-129,133.
[8]李慎磊,鄧偉林,谷小紅,等. 黃板誘殺黃曲條跳甲的關鍵技術研究[J],環境昆蟲學報,2019,41(2):434-438.
[9]周珮璋,李安國,李國剛,等. 小白菜黃曲條跳甲的發生及防治對策[J],南方園藝,2011,22(3):58-59.
[10]龔玲,鄭曉宇,鄭敏,等. 黃曲條跳甲的物理防治[J]. 現代農業科技,2013(14):134-136.
[12]羅秋生,鄧曉芳. 蔬菜黃曲條跳甲的發生及綠色防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0(6):114,117.
[14]曹小俊,王勇,韓杜斌,等. 十字花科蔬菜上黃曲條跳甲的綠色防控初報[J]. 上海農業科技,2020(3):109-111.
[15]丁紹薇,丁紹娟,林潔樹,等. 黃曲條跳甲綠色防控技術[J]. 現代園藝,2015(7):79.
[17]肖榮洪. 黃曲條跳甲的發生特點及綠色防控技術[J]. 中國農技推廣,2021(7):72-74.57BD6BC6-7007-4AEC-93E3-CF2DA01228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