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降低擬建項目天巴高速公路穿越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環境造成的影響,文章對比了K線和B線兩種路線方案,從擬建項目與森林公園的相關性分析、擬建項目與地質公園的位置關系、對森林公園景觀的影響評價等方面論證擬建項目對森林公園的森林風景資源、生態系統和經營管理等造成的影響,并提出了預防或減輕不良影響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天巴高速公路;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影響;措施
中圖分類號:U412.21
0 引言
廣西龍灘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天峨縣城。目前天峨縣城與外圍較便捷的道路僅為天峨縣至河池市的二級公路,天峨縣前往周邊樂業縣、鳳山縣、東蘭縣的道路等級都較低,游客從外地進入森林公園游玩后,不能與周邊知名的鳳山(樂業)世界地質公園等形成環狀游覽線路,無形中降低了森林公園的聯動力和吸引力。因此,天巴高速公路的建設是促進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發展的需要。
根據《國家林業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的通知》(林場發〔2018〕4號文)要求,天巴高速公路建設單位應當進行擬建項目對森林公園的影響評估,以確保工程建設活動不會對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的景觀完整性、美學價值、生態價值、科學價值、景觀質量及相關利益群體等造成過大影響。
為科學合理地論證擬建項目對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環境的影響,本文擬從擬建項目與森林公園的相關性分析、擬建項目與地質公園的位置關系及對森林公園景觀的影響評價、預防或減輕不良影響的對策與措施等角度進行分析研究。
1 建設方案概況
1.1 項目概況
擬建天峨(黔桂界)至北海公路(天峨經鳳山至巴馬段),路線全長107.51 km。公路等級為高速公路,設計速度為100 km/h,路基寬度為33.5 m,行車道寬為2/3×3.75 m[1]。
1.2 擬建項目過森林公園段方案比較
擬建項目在天峨縣跨越紅水河段穿越了廣西龍灘國家森林公園,本文從工程方案、建設規模、相關意見及對森林公園的影響,提出了K線與B線的方案進行比較。見圖1。
1.2.1 K線方案(K6+000~K15+150)
該方案起于天峨縣規劃區東北側納腮附近,路線由北向南,在上納么附近設天峨互通,便于天峨縣城以及周邊鄉鎮車輛進出高速公路,后設特大橋從天峨二橋和天峨一橋之間跨越紅水河,終于紅水河南岸的納王附近。K線全長為9.150 km。
1.2.2 B線方案(BK6+000~BK15+518)
該方案起于天峨縣規劃區東北側納腮附近,路線由北向南,在巴棉溝附近設天峨互通,便于天峨縣城以及周邊鄉鎮車輛進出高速公路,后設特大橋從天峨二橋附近跨越紅水河,終于紅水河南岸的納王附近。B線全長為9.518 km。
1.3 方案比較
1.3.1 K線方案(K6+000~K15+150)
優點:(1)該方案技術指標較好,特大橋較少,總投資較B線方案少5.37億元;(2)該方案設特大橋從天峨二橋和天峨一橋之間跨越紅水河,距縣中心約4 950 m,與縣中心距離適中,便于沿線土地開發利用,并為天峨縣城發展預留足夠空間;(3)該方案占用永久基本農田較少;(4)天峨縣城人民政府建議采用K線方案為推薦方案。
缺點:(1)該方案經過龍灘大峽谷森林公園,對龍灘大峽谷森林公園有一定影響,建設過程中需要進行專題論證及采取相應防護措施;(2)該方案隧道較長,后期運營維護費用高。
1.3.2 B線方案(BK6+000~BK15+518)
優點:(1)該方案不經過相關環境敏感點,利于方案的順利實施;(2)該方案隧道較短,便于后期運營維護。
缺點:(1)該方案中天峨互通距離天峨縣高級中學僅為112 m左右,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噪音等,對學校影響較大;(2)該方案設特大橋從天峨二橋下游845 m處跨越紅水河,與縣中心距離僅約2 500 m,對天峨縣城影響較大,不利于天峨縣城后期土地開發利用;(3)該方案墩高超過130 m的復雜特大橋長由K線的2 430 m增加至5 170 m,總投資較K線方案多5.37億元;(4)因該方案跨過紅水河后,路基部分采用平面半徑為800 m,縱坡為4%的平縱組合形式,技術指標較差,不利于行車安全。
綜上所述,K線方案在技術指標、工程投資、社會影響、地方意見等方面優勢明顯,推薦K線方案。
2 推薦方案與森林公園的相關性分析
2.1 推薦方案與森林公園功能區劃關系
擬建項目推薦方案K10+900~K11+300路段經過廣西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在森林公園內線路總長400 m,以橋梁形式穿越。大橋總長為1 076 m,最大橋高為125 m,上部構造采用連續剛構+預應力混凝土T梁,下部構造橋墩及基礎采用空心墩、樁基礎。
根據圖形疊加,根據《廣西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2019—2030),擬建項目經過的是森林公園的一般游憩區,并未穿越核心景觀區、管理服務區和生態保育區。
2.2 景觀影響范圍概況
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空間景觀形成的基礎是以紅水河為脈絡,發育典型的巖溶地貌,主要是由峰林、峽谷等地貌形態組成,構成奇秀的山水風光。在觀賞中,以遠眺峽谷、平視峽谷、仰視峰叢景觀、俯視紅水河風光為主。
景觀影響范圍,即東片的紅水河濱水休閑景觀帶的部分,觀景線路為紅水河兩側的道路,即省道S317和縣道898,均為水泥路面。這兩條公路是游人觀賞紅水河風光的主要游覽線路,根據《廣西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2019—2030),景觀影響范圍基本保持現有道路和景觀現狀,無旅游項目建設。
根據《公路建設項目用地指標》等國家有關標準,測算出擬建項目將永久占用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35 hm2,占森林公園總面積(4 172.6 hm2)的0.000 3%。占用森林公園用地的土地類型為:水域0.84 hm2,城鎮住宅用地0.18 hm2,竹林0.24 hm2,喬木林0.06 hm2,其他無立木林地0.03 hm2。
3 擬建項目對森林公園景觀影響評價
3.1 對森林公園景觀完整性的影響程度
對原有景觀完整性的影響主要為對景觀類型面積、景觀類型斑塊的影響等[2]。
3.1.1 對原有景觀類型面積的影響
擬建項目在森林公園內的建設工程主要為天峨紅水河大橋,途經區域主要為紅水河河段,涉及的景觀類型主要為水域,河道兩側有小面積的城鎮建設用地和竹林,跨域紅水河采用橋梁的形式。項目建設占用森林公園面積非常小,僅1.35 hm2。
3.1.2 對原有景觀類型斑塊數量的影響
擬建項目占用森林公園用地的斑塊類型有水域、城鎮住宅用地、竹林、喬木林和其他無立木林地,各類用地面積均<1.0 hm2,其建成前后森林公園景觀面積減少且斑塊增加的變化幅度非常小,對森林公園各景觀類型的斑塊數量的影響程度非常小。
3.2 對森林公園景觀美學價值的影響程度
項目建設對森林公園景觀影響評價的重點是對景觀美學價值的影響。本文通過定量分析評價景觀敏感度與定性分析評價景觀視覺影響相結合的方式,確定項目建設對森林公園景觀美學價值的影響程度。
3.2.1 景觀敏感度評價
景觀敏感度是擬建項目醒目程度的綜合反映,是度量擬建項目被注意到的難易程度。景觀敏感度與擬建項目所處地域的空間位置、幾何構成、物理屬性等密切相關;而相對坡度、相對距離、景觀在視野內出現的概率等是影響森林公園景觀敏感度的主要因素。
3.2.1.1 相對坡度
相對于觀景者的視線,擬建項目所處區域的坡度越大,景觀被注意到的可能性和被看到的部位也越大,要想通過綠化或其他途徑遮去景觀的難度越大,景觀敏感度也就大[3]。擬建項目途經的紅水河段為河谷平緩地帶,坡度<15o,地形起伏不大,相對坡度敏感度較小,對景觀敏感度影響也較小。
3.2.1.2 相對距離
觀景者與景觀的距離越近,景觀就越容易被看清,人為活動帶來的視覺沖擊就越大,對景觀敏感度影響也越大。
根據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開發現狀及規劃,森林公園的開發重點為西片區,擬建項目所在的東片區主要旅游吸引物為紅水河。紅水河在東部片區流域較長,核心的吸引點位于東片區南端龍灘旅游集散中心附近,而擬建項目位于東片區的北部邊緣,距離核心吸引點較遠。東片區的主要觀景路線為紅水河東面的317省道和西面的898縣道,確定能較清楚地觀察到擬建項目的最遠眺望點的最大距離D=1 000 m,擬建項目對森林公園的景觀影響范圍為81.09 hm2。
3.2.1.3 景觀在視域內出現的概率
建設項目(景觀)在觀景者視域內出現的概率與敏感度成正比,同時與建設項目及其附近的人為活動帶來的影響也成正比。用式(1)表示:
St=l/L(1)
式中:L——區域內主觀景線的總長度(km);
l——某景觀能被看到的路段長度(km)。
根據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的開發現狀和總體規劃,東片區的紅水河觀景路線總長為20.26 km(紅水河兩側現有公路),經現場勘察和圖紙分析,擬建項目能被看到的路段長度為3.86 km,則:
St=l/L=3.86/20.26=19.0
由于擬建項目位于河谷地帶,位于東片區的北緣,擬建項目在視域內出現的長度不長,景觀在視域內出現概率較小。
3.2.2 對森林公園景觀視覺的影響程度
森林公園景觀核心區域位于森林公園的西片區,而擬建項目的景觀影響范圍均為東片區,遠離核心景域,項目的建設僅對森林公園紅水河休閑觀光帶的部分有景觀視覺影響,影響面積為81.09 hm2,占森林公園總面積的1.94%,因此影響較小。
擬建項目將在森林公園東片區一般游憩區的紅水河休閑觀光帶形成新的分割線,與森林公園現有的景觀資源差異較大,但由于項目位于森林公園邊緣處,周邊為天峨縣的規劃城鎮建設用地,且擬建項目在公園范圍內線路不長,與森林公園周邊的景觀較好地協調,通過視覺質量影響評價,無重大視覺影響。
3.3 對森林公園景觀科學價值的影響程度
對森林公園珍稀物種、典型地貌、生態系統代表性等的影響是擬建項目對景觀科學價值的主要影響表現。
該森林公園內有蔸蘭、任豆、喜樹等近30種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植物,600多種高等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森林公園的西片區,而擬建項目途經森林公園的范圍無重點保護的植被類型,對森林公園野生植物珍稀度、豐富度的影響非常小。
森林公園有紅白鼯鼠、獼猴等多種珍稀動物,常見的為獼猴,且獼猴的主要聚集區位于森林公園的西片區,項目建設區域基本沒有動物出沒,項目建設對野生動物的珍稀度、豐富度影響非常小。
3.4 對森林公園景觀質量的影響程度
根據《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標準,對擬建項目經過森林公園景觀質量等級的影響分析主要從森林公園風景質量、區域環境質量、旅游開發利用條件等三方面進行,分別打分并求和。具體公式為:
N=M+H+L(2)
式中:N——資源質量等級評定的分值;
M——資源質量評價的分值;
H——區域環境質量評價的分值;
L——旅游開發利用條件評價的分值。
N值滿分為50分,并按一級為40~50分,二級為30~39分,三級為20~29分劃分為三級標準。等級越高,森林公園景觀質量越高。
3.4.1 對森林風景資源基本質量的影響
森林公園風景資源分為地文、水文、生物、人文、天象資源等五類,每類資源各包含5個評價因子。根據標準,五大資源類型的評價因子滿分為100分,加權值為26.5分,資源組合滿分為1.5分,特色附加分滿分為2分,合計30分。根據《廣西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該森林公園森林風景資源質量得分為28.06分,項目建設后森林風景資源質量得分為27.86分。
3.4.2 對區域環境質量的影響
森林公園的區域環境質量評價指標包括大氣、地面水、土壤、負離子質量和空氣細菌含量等五個方面,其分值通過各項指標評分值累加得到。根據《廣西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該森林公園區域環境質量得分為8.5分,項目建設后區域環境質量得分為8.0分。
3.4.3 對旅游開發利用條件的影響
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利用條件評價指標包括外部交通、內部交通、旅游適游期、基礎設施條件、公園面積、區位條件、森林公園知名度等多方面因素。其分值由各項指標分累加得到。根據《廣西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該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利用條件得分為7.0分,項目建設后得分為7.5分。
綜上,項目建設后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資源質量評價分值M下降了0.2分,變為27.86分;區域環境質量評價分值H下降了0.5分,變為8.0分;旅游開發利用條件評價分值L增加了0.5分,變為7.5分。根據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分值計算,本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分值N為43.36分,符合一級森林公園風景資源標準。項目建設后,森林公園的景觀質量等級仍然為一級,影響甚微,處于可接受范圍。
3.5 對相關利益群體的影響
在實地調查中,通過與政府有關部門、社區群眾、森林公園管理人員、游客等的交談,了解不同利益群體對項目的支持程度。
當地政府認為天峨至鳳山公路的建設將大大改善天峨縣的交通條件,對加快天峨縣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非常支持項目的建設。
社區群眾認為目前天峨縣尚無高速公路,已成為阻礙天峨與鳳山、巴馬之間物流、人員流通的主要因素,非常支持項目的建設。
森林公園管理人員認為天峨縣是“廣西紅水河上第一城”,現正全面打造“紅水河國際旅游目的地”,而制約天峨縣旅游業乃至森林公園開發建設的最大瓶頸為外部交通不暢,天峨縣尚無高速公路,擬建項目將加強黔桂的聯動,大大改善天峨縣與鳳山縣、東蘭縣、巴馬縣之間的路網聯系,真正實現河池市旅游業的環形游覽線路,對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的開發建設將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非常支持項目的建設。
游客認為項目的建設對森林公園而言僅僅是在紅水河上形成一座高架橋,且路線不長,未對森林公園風光形成分割線,對景觀的影響非常小,且項目能大大改善森林公園的外部交通條件,均非常支持項目的建設。
4 預防或減輕不良影響的對策與措施
4.1 施工期的對策和措施
(1)重視選線:重視公路自身線形協調和線形與結構物、環境的協調,路線平面設計順應地形布設,不片面追求高指標。
(2)優化設計:優化橋梁設計,尤其是橋墩不設置在河道管理范圍。
(3)兼顧美觀:在橋梁外形設計中注重景觀化建設,結合美觀性,可成為森林公園另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4)施工便道:便道的建設會產生較多的廢渣、廢料,為減少對森林公園的影響,建議施工便道盡量選擇在森林公園外圍。
(5)橋梁施工:橋梁基礎施工時鉆孔泥漿循環使用,鉆渣經沉淀處理后集中在指定地點堆放,避免隨意排入水體造成二次污染。對施工機械應定期清理并做好設備的維護,橋梁施工應杜絕施工油類污染。合理安排跨河大橋樁基作業時序,避開各河流洪水期,鋼圍堰設置應在河流枯水季節進行。
(6)加強園外工程的環保與生態恢復:經過森林公園的線路需加強森林公園外圍公路排水設施的完善,使水流順暢,防止污染紅水河。嚴禁在森林公園內設置取、棄土場,以減少環境破壞。
(7)加大保護力度:由于擬建項目在森林公園內施工,需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環保教育工作,對施工管理人員采取環保責任制等相關措施,預防可能發生的破壞。
4.2 營運期的對策和措施
(1)加強管理,限制性能差的車輛進入項目公路,在敏感路段兩端設置禁鳴標志牌,降低交通瞬時噪聲。
(2)加強路面徑流收集系統、事故應急池等設施的日常檢查與維護,避免發生排水溝道、事故應急和沉淀池堵塞等情況,尤其是在紅水河段,應確保其功能完好。
(3)加強橋面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運營期間要加強公路管養工作,對路面和邊溝垃圾定期及時清理。
4.3 加強建設期與營運期區域生態環境監測
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屬自然保護地,根據中辦國辦《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需對基礎設施建設活動實施全面監控。結合森林公園的監測體系的建設,需在擬建項目影響區域內設置大氣、水、土壤相應的監測點,通過監測了解掌握基礎設施建設期和運營期森林公園生態系統構成、分布與動態變化,及時評估和預警生態風險,及時采取措施降低風險。
5 總體評價與結論
擬建天峨(黔桂界)至北海公路(天峨經鳳山至巴馬段)經過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的東片區北部邊緣,其途經森林公園的總長度僅為400 m,均為橋梁。項目擬永久占用森林公園土地面積僅為1.35 hm2,僅占森林公園總面積的0.000 3%。
通過分析和評價表明:天峨(黔桂界)至北海公路(天峨經鳳山至巴馬段)的建設對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的景觀完整性、景觀美學價值、景觀生態價值、景觀科學價值、景觀文化價值的影響都較小;對相關利益群體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為確保相關利益群體的權益,應采取有效的保護和恢復措施。
6 結語
本文通過擬建項目與森林公園的相關性分析,就建設項目對廣西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的影響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表明,該項目工程對廣西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的景觀完整性、景觀美學價值、景觀生態價值、景觀科學價值、景觀文化價值及景觀質量等方面影響較小,在切實落實文中提出的保護和恢復措施的前提下,項目建設總體上對森林公園的影響在可接受范圍。本文對同類穿越專題提供參考,也為相關主管部門審批工作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唐國才,秦 躍.天峨(黔桂界)至北海高速公路(天峨經鳳山至巴馬段)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R].2019.
[2] 蔡 曉,宋現震.公路建設項目對風景名勝區景觀影響評價研究[J].公路與汽運,2015(2):221-225.
[3] 張理英.廣西陽朔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開發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唐國才(1987—),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公路工程設計、工程咨詢及前期專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