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 張鄒 楊崗 李龍梅


摘要:文章根據省道S208 融安至永福百壽公路(永福段)工程項目特點,對穿越壽城自然保護區路段布設比選方案進行綜合比較,并從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和景觀、生物群落和棲息地、自然保護區物種和種群、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生物安全、相關利益群體六個方面,分析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提出保護和恢復措施,為類似工程建設項目影響評價提供參考。
關鍵詞:建設項目;自然保護區;影響研究
中圖分類號:U412.21
0 引言
“十三五”期間,永??h的公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圍繞推進縣際及鄉鎮聯網公路建設,改善與相鄰縣區的交通狀況。省道S208融安至永福百壽公路(永福段)處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永??h境內,是省道S208的組成路段,為舊路改造項目。項目起點位于永??h與融安縣交界處的高崖頭,與(在建)融安段終點相接,途經福田村東面山麓苦馬嶺,路線終于百壽鎮,與國道G357東山-瀘水相交。公路設計單位對公路路線走向、主要控制點,沿線地質、地貌、氣象、水文以及現有公路狀況等情況進行分析論證,確定路線方案。線路推薦方案全長9.969 km,擬穿越廣西壽城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
本文重點研究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程度,并提出避免或減緩不利影響的措施,為主管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依據,確保本項目順利建設。
1 調查評價區域劃分
本次評價依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地方標準,即《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影響評價技術導則》(DB 45/T 1113-2014)[1](以下簡稱《技術導則》)確定評價區、工程區和重點調查區。
評價區:壽城自然保護區全部范圍,面積為62 240.1 hm2。
工程區:擬建公路的施工區域(均為永久占地區域,隧道不計入占地),面積為9.82 hm2,占壽城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0.016%。
重點調查區:該項目屬于線性建設項目,壽城自然保護區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由于項目已出施工占地紅線,占地為面狀,參考《技[JP+1]術導則》,確定以擬建公路占地紅線和隧道中心線兩側各300 m 區域(即寬度為600 m 的帶狀區域)作為項目建設
對植物和植被影響的重點調查區;擬建公路占地紅線和隧道中心線兩側各500 m的區域(即寬度為1 000 m 的帶狀區域)作為項目建設對野生動物、生態系統和景觀影響的重點調查區。
2 穿越保護區路段路線方案比選
本項目總體為舊路改擴建方案,在穿越壽城保護區路段布設了A線與D線方案,與完全利用舊路改造方案進行比選(見圖1)。
2.1 建設條件比選分析
三條線路方案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工程地質條件相當。水文方面,舊路擴建方案沿河布設段最長,D線方案次之,A線方案最短。各線路方案工程建設條件情況如表1所示[2-3]。
2.2 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比選分析
在穿越自然保護區長度方面,A線方案穿越自然保護區長度最短,為4.26 km,D線方案較A線方案長0.51 km,舊路擴建方案較A線方案長2.38 km。占地方面,A線方案和D線方案由于通過隧道方式截彎取直,占地均小于舊路擴建方案:A線方案占地為9.82 hm2,其中利用舊路面積為0.96 hm2,占用天然林面積為3.39 hm2,占用人工林面積為4.63 hm2;D線方案占地為10.12 hm2,其中利用舊路面積為1.00 hm2,占用天然林面積為3.54 hm2,占用人工林面積為4.25 hm2;舊路擴建方案受地形地貌影響,達到設計時速需進行較大面積的開挖,占地約為29.62 hm2,其中利用舊路面積為1.31 hm2,占用天然林面積為5.08 hm2,占用人工林面積為19.79 hm2。
地形地貌山嶺重丘地貌,路線大部分沿舊路布線,地勢較復雜山嶺重丘地貌,路線大部分沿舊路布線,地勢較復雜山嶺重丘地貌,地勢較復雜A線、D 線、舊路擴建方案相當地層巖性主要為寒武系及泥盆系主要為寒武系及泥盆系主要為寒武系及泥盆系A線、D 線、舊路擴建方案相當地質構造斷層區域內巖層風化破碎、絮亂,產狀不一,覆蓋層較厚,河谷發育斷層區域內巖層風化破碎、絮亂,產狀不一,覆蓋層較厚,河谷發育斷層區域內巖層風化破碎、絮亂,產狀不一,覆蓋層較厚,河谷發育A線、D 線、舊路擴建方案相當水文地質沿河布設路段較長,受河流沖刷路基較為嚴重沿河布設路段較長,受河流沖刷路基較為嚴重沿河布設路段最長,受河流沖刷路基較為嚴重A線、D 線方案略優特殊性巖土及其他不良地質巖體成分較均勻,完整性稍好巖體成分較均勻,完整性稍好巖體成分較均勻,完整性稍好A線、D 線、舊路擴建方案相當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山嶺重丘,地勢復雜,路線高填、深挖路段較多,總體工程地質條件比較復雜山嶺重丘,地勢復雜,路線高填、深挖路段較多,總體工程地質條件比較復雜山嶺重丘,地勢復雜,路線高填、深挖路段較多,總體工程地質條件比較復雜A線、D 線、舊路擴建方案相當天然林是野生動植物的重要生境,A線方案占用的天然林是三個方案中最少的;沖溝、河流是魚類和部分兩棲、爬行類野生動物的棲息、繁殖生境,A線方案沿河段建設長度相對較短,對河流生態的影響相對較小。A線方案和D線方案通過隧道方式截彎取直,在一定程度減少了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阻隔影響。
2.3 比選結論
綜合上述所列比選方案的分析,項目推薦采用穿越自然保護區段A線方案,其沿河流布設段相對較短,工程規模相對較小,占用的天然林較少,其沿河段建設長度較短,對野生動物的棲息、棲息地連通性、物種遷移、河流生態的影響相對較小。
3 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分析[4]
3.1 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和景觀的影響
受建設項目直接影響的生態系統均為非特有類型。建設項目使保護區森林覆蓋率、景觀類型的面積和斑塊數量發生變化的幅度小,現有景觀類型為非特有景觀,未形成觀賞點,且項目建設不會造成任何一種景觀類型的消失。總體上認為,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和景觀略有影響。
3.2 對生物群落和棲息地的影響
受項目直接影響的植物群落均非特有,且分布較廣,損失比例不大;項目的建設將導致部分植物群落面積減少,但沒有導致某一植物群落的消失,不會導致重點調查區內這些群落關鍵種群的變化,也不會直接導致群落結構簡化,從長期考慮也不會給群落演替和整個自然保護區的植被自然恢復過程帶來明顯不利影響。對動物而言,分布于重點調查區的多為適應能力和抗干擾能力較強的物種,由于棲息地改變幅度不大,自然保護區內仍有較多適宜這些動物的生境,不會導致某一物種種群數量產生大的波動。受影響的主要是中國特有魚類,它們分布較廣,受項目的影響主要在施工期,項目經過自然保護區路段主要為原道路改擴建,部分路段新建,項目建設對生物棲息地的連通性影響較小,項目橋隧比為34.5%,設計涵洞約3.8道/km,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棲息地連通性的阻隔影響。
3.3 對自然保護區物種和種群的影響
受工程建設影響的特有動植物有30種,其中中國特有種27種,廣西特有種3種。特有植物的數量雖多,但項目建設直接造成種群損失的程度不高,因為其在工程區分布極少,大多分布在自然保護區其他區域,且適宜生境較多。
重點調查區受項目影響的珍稀瀕危植物共有6種,受項目影響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共有22種,這些物種在重點調查區內分布零散,且數量較少,且在重點調查區外有較穩定的種群分布。項目建設導致的棲息地質量下降雖然會導致小范圍內食物網、鏈結構發生改變,但影響程度有限,食物網、鏈結構可在較短時間內恢復。由于道路經過自然保護區段基本為原道路改擴建,對動物的遷移和散布阻隔效應僅小幅增強,且設置了橋梁、隧道和涵洞,野生動物可通過這些區域穿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物種遷移的阻隔影響。運營期部分舊路利用率下降,該區域棲息地連通性將得到改善,有利于物種遷移、散布和繁衍。
3.4 對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的影響
項目占地9.82 hm2,項目工程區大部分為人工林和灌草叢。重點調查區內沒有南方紅豆杉、掌葉木、伯樂樹、林麝、白頸長尾雉和大鯢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重點調查區內的其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多為較常見、分布廣的物種,自然保護區其他區域還有較大面積的適宜棲息地。這些主要保護對象的生境質量并未因項目建設受到大的影響,因此,從整體考慮,項目對主要保護對象影響很小。
3.5 對自然保護區生物安全的影響
重點調查區的外來植物有16種,目前形成入侵趨勢較明顯的物種有6種,除鳳眼蓮在水域區域入侵較為嚴重外,其他物種入侵規模較小,但項目建設過程中,車輛人員往來,地表植被破壞,土壤裸露,為外來植物的入侵創造了有利條件,外來植物進一步入侵擴散的可能性較大。永??h已被列入松材線蟲疫區,擬建項目區距離疫區20 km左右,由于公路項目建設過程中,所用木質材料相對較少,在加強檢疫的條件下,可降低風險度。建設項目導致保護區病蟲害影響較小;對火災、地質災害、環境污染爆發等影響程度為中度,特別是多雨中心的區域地理位置可能帶來滑坡、塌方等隱患,且項目路段多沿河流修建,如施工不當或施工器械發生漏油事件,易污染水體??傮w上認為,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生物安全的影響為中度。
3.6 對自然保護區相關利益群體的影響
壽城自然保護區目前無獨立管理機構,項目建設將使得自然保護區的可進入性提高,使自然保護區管理難度和管理成本增加。項目建成后,道路等級提升,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可更快速便捷通達巡護區域,有利于自然保護區的巡護管理和應急處置工作。項目建成后將大幅改善交通條件,有利于推動周邊社區經濟的發展,沿線地方政府和群眾對該項目的實施持積極的態度。
綜合上述分析,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系統和景觀、主要保護對象略有影響;對生物群落和棲息地、物種和種群、相關利益群體的影響較小;對生物安全影響為中度;建設項目沒有發生單一嚴重影響指標情形??傮w上認為,建設項目對壽城自然保護區的綜合影響屬于“較小影響”等級,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4 保護和恢復措施
4.1 加強環保宣傳教育
施工單位應根據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有關要求,制作保護環境和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宣傳牌、警示牌,并安置在施工區域的醒目位置。運營期在自然保護區路段設置“進入保護區范圍”“禁止車輛鳴笛”“限制車輛速度”等宣傳、警示牌。
4.2 成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部門,制定管理制度
施工單位需成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分級責任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體系,包括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制度、設備運行管理制度、環保事故管理制度、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制度、環境治理管理制度、獎懲管理制度、責任考核制度等,確保項目建設與生態保護工作相結合。
4.3 加強工程施工管理
施工單位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和減緩環境污染。施工中要加強對水體環境質量的保護,防止油污、渣料、建材等產生污染;施工過程中嚴禁隨意開挖、放坡或傾倒施工廢渣、土石方等。產生的棄渣棄土等必須嚴格按照項目設計方案的要求,收集運出至自然保護區外棄渣場和堆土場進行處理,嚴禁往河流、邊坡、低洼地傾倒。
4.4 優化涵洞設計
項目擬設置涵洞共38道,主要根據沿線溪溝和原有排水溝分布,兩棲爬行類、中小型哺乳類野生動物可借助這些涵洞遷移,道路沿線平均約260 m 有涵洞1道,涵洞數量基本滿足自然保護區兩側兩棲爬行類、中小型哺乳類野生動物通過的需要。由于常規涵洞的設計尺寸較小,不利于中大體型的野生動物通過,建議項目修建經過自然保護區路段的涵洞時,應結合實地的地形地貌、周邊生境類型、人為干擾源、主要遷移動物的種類等實際情況,將涵洞的指標設計改為直徑1.5~2 m,以保證自然保護區兩側中等及以上體型的野生動物安全通過公路。在保證滿足公路排水、水流連通需要的同時,能兼顧野生動物遷移的需求,確保各類群野生動物的正常通過,降低其被碾壓的風險。
4.5 強化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
嚴格要求施工人員遵守自然保護區管理的相關規定,嚴禁盜挖盜采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和其他資源植物,禁止狩獵野生動物。施工前要加強對可能受到施工影響的珍稀瀕危植物的搶救性保護工作;施工過程中,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應聯合當地護林員加大巡護力度,及時發現施工過程中受到威脅的瀕危植物,并做好相關保護處理;施工過程中如有誤傷野生動物,應對其進行及時搶救并將其遷移到安全地帶;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監測,由于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技術人員較為缺乏,建議委托具有相應技術力量的科研院所從項目實施期開始,對重點調查區的動植物資源進行監測,且監測期應<5 年。
4.6 加強對河流生態系統的保護
項目路段多沿河流修建,局部需對河道進行改移、修建擋墻,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和減緩環境污染。施工中要加強對水體環境的保護,避免施工時混凝土流入或滲入溪流中,使強堿性的水泥成分流入河流對棲息于河流中的動物造成傷害。
5 結語
本文以省道S208融安至永福百壽公路(永福段)為依托,就穿越壽城自然保護區路段布設比選方案進行比較,針對推薦方案客觀地評價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的影響程度,并提出避免或減緩不利影響的措施,為主管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也為建設單位開展下一階段工作提出生態保護要求和建議。
參考文獻
[1]DB 45/T 1113-2014,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影響評價技術導則[S].
[2]JTG D20-2017,公路路線設計規范[S].
[3]郭 鑫.省道S208融安至永福百壽公路(永福段)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R].2021.
[4]楊 崗.省道S208融安至永福百壽公路(永福段)工程對廣西壽城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影響評價報告[R].2021.
作者簡介:
郭 鑫(1989—),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公路工程路線設計工作;
張 鄒(1987—),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公路工程路線設計工作;
楊 崗(1981—),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保護工作;
李龍梅(1989—),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工程咨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