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哲




摘 要:迭部縣地質遺跡資源豐富,發(fā)育有基礎地質大類、地貌景觀大類、地質災害等3個大類,9個類,17個亞類,共計174個地質遺跡點,綜合評價結果為世界級1處、國家級5處,省級15處。不同類型的地質遺跡發(fā)育于幾種特殊的地層內,地質遺跡的分布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分區(qū)特征和構造分區(qū)特征。扎尕那國家地質公園正在逐步開發(fā)建設,其他地質遺跡資源開發(fā)利用程度較低。基于此,文章深入闡述了地質遺跡資源開發(fā)利用現狀,分析了地質遺跡資源保護現狀存在的問題,針對及時開展地質遺跡的保護與開發(fā)提出了相關建立,希望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
關鍵詞:迭部縣;地質遺跡;類型;分布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P9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064(2022)03--03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2.03.071
1 地質遺跡類型
迭部縣受區(qū)域構造、地層巖石、第四紀冰川、新構造運動等因素影響,境內地質遺跡類型豐富,數量眾多。
地質遺跡類型劃分為基礎地質大類、地貌景觀大類、地質災害等3個大類,9個類,17個亞類,共計174個地質遺跡點。其中主要的類型為水體地貌類中的河流(景觀帶、湖泊、瀑布、泉);冰川地貌類中的古冰川遺跡;構造地貌類中的峽谷(斷層崖);巖土體地貌類中的碎屑巖地貌、碳酸鹽巖地貌;重要化石產地類中的古動物化石產地。
2 地質遺跡分布規(guī)律
迭部縣北部古冰川遺跡、峰林地貌、峽谷地貌、丹霞地貌等較為發(fā)育。地質遺跡類型分布受氣候影響很大,與氣候帶分區(qū)存在一定相關性[1]。
古冰川地貌集中發(fā)育于迭山高寒濕潤區(qū),主要分布于迭山海拔4 000 m的高山地帶或邊緣地帶。巖溶景觀集中發(fā)育于迭部縣高寒濕潤氣候區(qū)。其他地質遺跡的形成歸根結底也是構造運動的結果,是構造通過控制地層巖性、地形地貌、氣候條件來實現的,但由于地質構造的復雜性,表現的規(guī)律性不強。
2.1 地質遺跡集中發(fā)育于幾種特殊的地層
基礎地質類地質遺跡中的典型地層剖面主要發(fā)育于沉積成因的地層中;古生物遺跡主要發(fā)育于志留系—三疊系地層中,益哇鄉(xiāng)當多村一帶最為典型;重要巖礦石產地以金礦、銅礦、鈾礦等為主,境內金礦床多產于古道嶺組上段,巖性以粉砂質板巖為主,夾薄層至塊狀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等。
地貌景觀地質遺跡與地層巖性極為密切。巖溶地貌形成地層為石炭紀—三疊紀時期沉積的中厚層灰?guī)r、灰質礫巖等碳酸鹽巖;侵入巖零星出露,以高日道耀山花崗閃長巖體為代表。丹霞地貌景觀發(fā)育地層為白堊紀內陸河湖相沉積的砂巖、砂礫巖、泥巖[1]。
峽谷地貌發(fā)育的地層為灰?guī)r、砂巖等;水體地貌中高山湖泊及泉、瀑布多分布于碳酸鹽巖地層構成的山地,河流地貌的發(fā)育區(qū)地層巖性復雜,沒有規(guī)律可循。溫泉的發(fā)育主要與斷裂相關,規(guī)律性很強。
2.2 地質遺跡存在明顯的氣候分帶特征
古冰川地貌集中發(fā)育于迭部縣高寒濕潤區(qū),寒冷是這些地區(qū)的氣候特征。平均氣溫低于4 ℃,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10 ℃~20 ℃,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低于﹣12 ℃,年降水量446 mm~474 mm。古冰川遺跡主要分布于迭山海拔4 000 m的高山地帶或邊緣地帶[1]。
巖溶景觀集中發(fā)育于迭部縣高寒濕潤氣候區(qū)。巖溶景觀的形成除了受地層巖性的控制外,水的作用是主要外在因素。由于這三個氣候區(qū)降水充沛,且降水量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呈現逐漸增大的趨勢,這樣充足的降水量為溶洞、溶蝕洼地、漏斗、落水洞和石林等溶蝕景觀的形成提供了水源。可見氣候條件是巖溶地貌集中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地質遺跡構造分區(qū)特征
主要表現在古冰川遺跡、峽谷地貌、巖溶地貌、部分水體景觀等地質遺跡的分布上,在構造運動特別是水平運動非常強烈的地區(qū)。迭部縣北部古冰川遺跡、峰林地貌、峽谷地貌、丹霞地貌等較為發(fā)育。溫泉的發(fā)育主要與斷裂相關,規(guī)律性很強。
另外,河流景觀也受地質構造的控制,是構造造就了白龍江宏偉景觀。其他地質遺跡的形成歸根結底也是構造運動的結果,是構造通過控制地層巖性、地形地貌、氣候條件來實現的,但由于地質構造的復雜性,表現的規(guī)律性不強。
峽谷地貌:在整個縣域均有分布,但集中分布于迭部縣北部山區(qū),以黑拉峽、黑吾峽、桑藏峽、臘子口一線天、納加石門等為代表。
丹霞地貌:主要受白堊系砂礫巖控制,集中分布于電尕鎮(zhèn)滋潤村一帶,呈環(huán)崖狀丹霞產出。
3 地質遺跡綜合評價
經過對迭部縣174處重要地質遺跡的科學性、觀賞性、完整性、稀有性、環(huán)境優(yōu)美性、保存程度、可保護性、通達性等8個方面的單項評價、定量評價,結合專家評鑒意見,評價結果為世界級1處、國家級5處、省級15處,分別占全縣地質遺跡總數的0.56%、2.84%、7.95%,如圖1所示。
3.1 世界級地質遺跡
迭部縣重要地質遺跡有世界級1處,如表1所示,占地質遺跡的0.56%,如圖1所示,分布于益哇鄉(xiāng)為迭部扎尕那構造峰林峽谷地貌,屬地貌景觀類地質遺跡。
迭部扎尕那構造峰林峽谷地貌(扎尕那石城),已建國家級地質公園,面積136 km2。地處高山地帶,由峰林、峰叢、孤峰、殘丘等地貌形態(tài)組成,反映了峰林地貌從形成到消亡的全過程。
海拔3 700 m以上由冰川角礫巖和石灰?guī)r形成的雙層結構巖石形成的峰林地貌在國內極為罕見。景區(qū)地處青藏高原東緣,峰林摩天、峽谷縱橫、林莽蒼蒼、草原茫茫,其間鑲嵌著精巧的湖、灘、瀑、泉、洞等各類景觀,點綴著神秘的寨、寺、耕、牧、歌、舞等藏族鄉(xiāng)土風情[2]。綜合景觀組合極佳,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具有世界級地質遺跡潛質。
3.2 國家級地質遺跡
迭部縣有國家級地質遺跡有5處,占地質遺跡的2.84%,主要分布于益哇鎮(zhèn)、臘子口鎮(zhèn)、桑藏鄉(xiāng)。其中,基礎地質類地質遺跡有1處,地貌景觀類地質遺跡有4處,如表2、圖2所示。
3.2.1 基礎地質類地質遺跡
迭部縣國家級基礎地質類地質遺跡中,地層剖面類層型典型剖面1處,為地層剖面類層型典型剖面。迭部益哇溝下石炭統(tǒng)典型剖面出露完整,層序清楚,保存完好,是甘肅與全國的地層對比剖面,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屬國家級地質遺跡。
3.2.2 地貌景觀類地質遺跡
迭部縣有5處國家級地貌景觀類地質遺跡中,碳酸鹽巖(巖溶)地貌1處,水體地貌類湖泊1處,構造地貌2處。
巖土體地貌類,碳酸鹽巖(巖溶)地貌,措美峰,坐落在卡壩鄉(xiāng)境內北部,是秦嶺山脈的最高峰,主峰高4 920 m,是甘肅南部第一高峰,同時還是安多地區(qū)五大苯教神山中唯一一座女性神山,在藏族聚居區(qū)稱為“措麥加毛”,意為女性國王,保佑當地群眾平安健康、五谷豐登。清代詩人曾以“迭山南望白云邊,雪積遙峰遠接天”的詩句描繪迭山橫雪的壯麗景觀。
水體(湖泊)地貌,骨麻湖,以地處骨麻山得名,又名“玉湖”,以清碧干凈的湖色得名,為冰川堰塞積水形成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3 820 m,湖呈橢圓形,面積約3 500 m2,水深5 m以上,為淡水湖泊。湖水四周茂林密布,鶯飛草長,與陡峭入云的骨麻山形成水天一色,美不勝收之景。
構造地貌,黑拉峽谷,發(fā)源于桑壩河中段,即卡曼村南—黑拉村東,南東(115°~125°)方向延伸,長約5 km,谷底寬8 m~12 m,最寬可達30 m,深150 m~220 m,呈V字形。峽谷一帶出露基巖為上石炭統(tǒng)尕海群(C3gh),巖性為淺灰色厚層塊狀灰?guī)r、深灰色中厚層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狀灰?guī)r、砂質頁巖夾砂巖等。溝谷流水在卡曼村南側轉向南方向流。峽谷內植被茂林密布,清新閑逸,綺麗秀美,兩側坡度在45°~60°。峽谷西側有掛壁公路,距離谷底>100 m。該峽谷為迭部縣切割最深、最雄偉的峽谷。
臘子口天險,即為臘子口戰(zhàn)役舊址處,峽谷特征典型,氣勢恢宏。石門分立臘子口公路兩側,像兩位門神護衛(wèi),北側石門崖壁高差達80 m,南側石門崖壁高差達70 m,崖壁均近直立,二者間距約8 m,溝底臘子曲流水潺潺,兩側森林茂密,景色優(yōu)美。
3.3 省級地質遺跡
迭部縣有省級地質遺跡有15處,占地質遺跡的7.95%,主要分布于益哇鎮(zhèn)、臘子口鎮(zhèn)、桑藏鄉(xiāng)。其中,基礎地質類地質遺跡有2處,地貌景觀類地質遺跡有13處。
4 地質遺跡資源開發(fā)利用現狀
已作為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的重要地質遺跡點有扎尕那石城、迭部益哇溝下石炭統(tǒng)典型剖面、臘子口天險、措美峰、迭部益哇溝二迭系典型剖面、白龍江、當多化石、虎頭山雪峰、納加石門,包含國家級4處、省級4處。
尚未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的重要地質遺跡點有骨麻湖、骨麻山、黑拉峽谷、黑吾峽谷、高日道耀山、滋潤村丹霞、九龍峽溫泉、嗷嗷水簾洞、錄壩湖、美路溝等,包含國家級2處、省級8處。
4.1 扎尕那國家地質公園
扎尕那景區(qū)2006年被甘肅省國土廳評為省級地質公園,2018年被國土資源部評為第八批國家地質公園。扎尕那國家地質公園現階段正在對區(qū)內的山神溝、業(yè)日溝、石城景區(qū)、扎尕那村、納加石門、老虎嘴、一線天、瀑布群、溶洞、鏡面山、仙女湖等進行建設開發(fā),區(qū)內主干公路、景區(qū)大門、景觀游步道、觀景平臺、標識標牌系統(tǒng)、農家樂等部分已打造完畢。
4.2 知名山峰的開發(fā)現狀
措美峰作為迭山山脈最高峰,高日道耀山因形似富士山而聞名,均建有中國國家地理最佳觀景點,目前正積極打造基礎設施與招商引資。
4.3 其他地質遺跡的開發(fā)現狀
迭部縣境內無礦山公園,礦業(yè)遺址目前多處于礦山環(huán)境恢復治理階段,通過礦山環(huán)境整治、植樹造林等不斷恢復礦山生態(tài)環(huán)境。
虎頭山雪峰,依托該山及周邊森林、草場建立迭部縣南山城市森林公園、高爾夫體驗區(qū)等項目,目前正在道路施工中。
白龍江、多兒曲、阿夏曲、達拉曲、臘子曲等建設有梯級電站數十個,電站的開發(fā)對尼傲峽、九龍峽等一帶的峽谷風光造成一定的影響。
九龍峽溫泉水質優(yōu)良,水溫適宜,交通便捷。目前,已修有簡易的溫泉水池供當地藏族群眾及過往游客沐浴體驗,但規(guī)模不大,一次能容納數人沐浴。
5 地質遺跡資源保護現狀存在的問題
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是迭部縣全域旅游發(fā)展的最佳源動力。由于地質遺跡保護工作體系不健全,保護制度落實時間較晚,保護意識薄弱,在地質遺跡開發(fā)利用及保護中存在較多問題。
5.1 地質遺跡保護力度不夠
迭部縣地質遺跡豐富,但由于保護經費的不足,保護建設項目缺少,得到正式保護的比例較少;絕大多數的地質遺跡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沒有得到保護的地質遺跡可能受到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的破壞。應加大對迭部縣重點地質遺跡的調查保護工作。而地質遺跡的保護方法有待開展立法保護、立碑標識向隔離、整治美化等新方向探索[3]。
5.2 地質遺跡的保護管理還不健全
迭部縣未形成合理、高效的地質遺跡管理體制。正在建設的扎尕那地質公園的管理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地質遺跡資源的實時信息更新和監(jiān)控管理網絡平臺未建成、科學管理與決策方法待完善[4]。
5.3 地質遺跡的科普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還未建立迭部縣地質遺跡的科普知識系統(tǒng)。地學旅游、院校教學、科普推廣等工作開展較為緩慢。地質遺跡的科普宣傳范圍需逐步擴大,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挖掘。
參考文獻
[1] 張永軍.甘肅省地質遺跡成因探討[J].甘肅科技,2010,26(13):46-49.
[2] 中國世界遺產覓蹤之四川黃龍[J].課堂內外(初中版A版),2006(11):40-41.
[3] 麻姑山[J].中文信息(行游數碼),2008(7):137.
[4] 劉喜.渝東南片區(qū)地質遺跡資源保護利用現狀[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3(2):66-6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