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與幫扶鎮村協同努力,現行標準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幫扶單位根據廣東省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方案,積極承擔鄉村振興任務,結合自身優勢特色,科學構建“五位一體”鄉村振興機制,在脫貧基礎上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防返貧、防致貧措施落地做實,有效開展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持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關鍵詞 鄉村振興;“五位一體”;脫貧成果;機制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2)10-0250-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0.058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in one” Approach to Consolidate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Huangta Village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ONG Jian-long
(Gua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30)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s,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and supporting towns and villages have made concerted efforts. Under the current standards, 98.99 million rural poor people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832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the hat, and 128 000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have been listed out. The arduous task of eliminating absolute poverty has been completed.Getting rid of poverty is not the end,in accordance with the work pla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assistance unit has carried out.We should actively undertake the task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cientifically build a “five in one” Rural Revitalization mechanism in combination with our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on the basi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e shoul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ti return to poverty and anti poverty measures,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work, further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Key words Rural vitalization;“Five in one”;Achievemen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Mechanism
基金項目 廣州市黨建學會2020年度重點調研課題(XH2022LX143)。
作者簡介 鐘劍龍(1985—),男,廣東梅州人,講師,碩士,從事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團體心理輔導、脫貧攻堅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7-06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發表講話:“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協同努力下,現行標準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1-4]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一百周年慶典上莊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5]。當前黨和國家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廣東省深入部署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方案,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奮戰。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對口幫扶梅州市五華縣岐嶺鎮黃塔村以來,黨委高度重視,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和教育優勢,助推黃塔村的思想教育和經濟發展,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根據上級要求,結合自身特色優勢,科學構建“五位一體”鄉村振興機制,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實現鎮村同建同治同美。
1 深入了解幫扶村脫貧攻堅成效,精準分析脫貧戶“易返貧、易致貧”原因
梅州人用“八山一水一分田”形容梅州市山多地少的困局,而黃塔村位于梅州市五華縣西北位置,土地面積6.26 km2,四面環山,土地很少,村里有7個村民小組,450戶,2 246人,耕地面積只有69.6 hm2,人均不足0.033 hm2。經村民申請、村委評審公示、上級黨委批準,黃塔村共有60戶貧困戶,225名貧困人口,根據分析系統數據,走訪入戶,當前脫貧戶主要“易返貧、易致貧”原因為因學致貧、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因缺技術致貧和因缺勞力致貧[6](圖1)。
1.1 脫貧戶低齡子女占比大,面臨較多的生活與教育成本,成為家庭經濟重擔
統計數據顯示,脫貧戶中原主要致貧原因為因學致貧的有19戶,占比31.67%,根據調研了解,脫貧戶中有低齡子女和在讀子女的有41戶,占比68.33%,其中在讀子女有53人,非在讀子女有11人,他(她)們均無勞動力,不能為家庭產生經濟收益,并且需要家庭經濟支持,增加家庭經濟負擔。村民文化平均水平較低,重男輕女等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依然存在生育多個小孩的情況,脫貧戶家庭兒童人數為3個以上的有21戶,最多的生育了7個小孩。大部分脫貧戶在讀子女較多,家庭收入較少,支出項目更多,收支不平衡。如脫貧戶巫某祥家庭11口人,7個小孩,占比63.64%,其中5個小孩讀書,只有1人外出務工;李某娣家庭8口人,5個小孩讀書,只有2人外出務工;此外還有巫某輝、巫某泉、巫某洲、巫某軍戶,均有3個小孩讀書。雖然現在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不用承擔學費,但還是會產生課本費、校服費等相關費用。而且還有23名學生分別就讀高中、中職和大學等,這些家庭需要額外支付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高額費用,承擔的經濟壓力更高。分析得知,這些家庭只有1或2個勞動力務工賺錢,卻需要承擔多名兒童吃、穿、用、學的費用,收入少,支出高,導致家庭入不敷出,存在返貧風險。
1.2 脫貧戶殘疾人員較多,給家庭造成多重、沉重而又持續的精神壓力和經濟重擔
統計數據顯示,原主要致貧原是因殘的脫貧戶有18戶,占比30%。這18戶中共有23名殘疾人,殘疾類別主要是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和多重殘疾。肢體殘疾主要因事故造成身體受傷,肢體受損,一定程度上影響勞動力。智力殘疾與精神殘疾主要是先天原因,大腦發育不足或損傷,導致智力低下,不能自理,甚至存在傷人、自殘等破壞行為。多重殘疾個體存在多種殘疾類別,對個體傷害更大,治療難度更高,家庭負擔更重。有些家庭的殘疾人是成年人,但因為殘疾幾乎沒有勞動力,有5戶家庭是2個殘疾人,有3戶殘疾人為適齡兒童。脫貧戶黎某灼家中有2個殘疾人,占比40%,分別是其妻子與兒子,生活無法自理,給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其妻子為精神殘疾,不僅需要家庭照顧起居飲食,更需要專人看護,曾發生過傷人事故,給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其14歲的兒子智力殘疾,又無專人看管。脫貧戶李某平家4口人,2個殘疾,占比50%,分別是其2個兒子,且是多重殘疾,屬于聽力殘疾和言語殘疾。由于家庭貧困,未在聾啞學校學習,兄弟2人不會手語,文化水平低,非常自卑,不愿與人溝通,性格孤僻,是父母長期的“心病”。大部分殘疾成員沒有勞動力,不僅不能給家庭產生收益,還需要家庭長期支付高昂的治療費用、康復費用、生活費用,騰出專職人員給予照顧,為家庭產生多重支出,返貧致貧風險非常高。
1.3 脫貧戶患病情況嚴峻,治療費用高,康復時間長,給家庭產生長期的經濟壓力
統計數據顯示,脫貧戶有11戶原主要致貧原因是因病,有13戶原第二致貧原因也是因病,還有16戶中有患病成員。在這些脫貧戶中,有9名貧困戶中成員患有大病,手術、藥物等治療費用非常高,除去國家社保報銷部分,依然需要承擔高額費用。此外還有58人(包括非因病致貧脫貧戶)患有長期慢性病,其中有10戶脫貧戶家中有2~3名患病家人,需要長期吃藥,費用高昂,家庭經濟壓力大。44歲的貧困戶張某輝經診斷患有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經過住院化療等暫時情況好轉,但還需要定期服藥復查;60歲的貧困戶劉某容經診斷患有右上肺腺癌,經過多次住院手術,切割了右上肺,但還需要每天服藥抑制癌細胞。患病人員主要是老人,無勞動力,無收入來源,文化水平低,不了解醫保政策,或是購買了一些不能報銷的藥物,或是自行購買草藥等,無法享受醫療政策,增加家庭經濟負擔。部分患大病的青壯年經過手術治療,疾病得到控制,但身體健康嚴重受損,勞動力減弱,無法外出務工,只能在家務農,不僅收入降低,還要支出一定的費用進行持續康復治療,預防疾病復發。調研發現,該村屬于煤礦地質,由于過度采挖,導致地下水部分金屬元素超標,影響村民飲用水和種養農作物的安全性,村民患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存在一定的返貧、致貧風險。
1.4 脫貧戶文化水平低,技術技能低,務工質量低,外出務工動力低,收入難保障
60戶脫貧戶共225人,高中及以上學歷者僅11人,其中中年2人,其余9人均是在讀學生或者剛高中畢業的年輕人,總體文化水平偏低。9戶脫貧戶原致貧原因為缺技術致貧,勞動力只有1個,無一技之長,主要從事零工普工等工作,務工收入非常低,難以維持家庭多人生活學習等開支。脫貧戶學習技術的意識不高,主動性不強,導致大部分勞動力技術技能低,無法從事技術工作,只能從事零工普工,收入較低,工作不穩定。脫貧戶張某雄家中4口人,2個孩子在校讀書,妻子在家務農,其在鎮里打散工,一整年務工收入只有18 000元。大部分脫貧戶與張某雄一樣,文化水平低,只能打零工散工,務工不穩定,收入低。
黃塔村蘊含的煤礦量在五華縣首屈一指,20世紀80~90年代,五華縣將煤礦局設立在黃塔村,煤礦開采熱火朝天,黃塔村經濟發展蓬勃,外來人口超過1 000人,村民依靠煤礦賺錢,安穩度日。2005年,國家考慮到小煤礦的安全性,要求全國各地關閉小煤礦,黃塔村瞬間從“小香港”變為“貧困村”。然而有一些習慣了采挖煤礦的村民,依然沉浸在以前安逸的生活狀態中,不愿走出黃塔、不愿走進城市務工,消耗以前的積蓄,成為了貧困戶。這些村民本來有勞動力,但是缺乏文化、缺乏技術、缺乏信心、缺乏動力,外出務工意愿低,難以挑起家庭經濟重擔,甚至給家庭增加負擔。
1.5 脫貧戶中的孤寡老人,國家按照政策供養,保障其基本生活
因缺勞力致貧的脫貧戶主要是五保戶和無勞力低保戶,早年因為家庭原因和個人原因,分戶出來獨自生活,有些沒有成家,有些沒有后代,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五保戶和低保戶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同時列入貧困戶。五保戶和無勞力低保戶在國家和幫扶單位的幫助下,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他們都是老年人,如果出現疾病、事故等意外,必將打破現有生活平衡,導致返貧。
2 加強黨建引領作用,科學構建“五位一體”鄉村振興機制,全面深入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脫貧戶致貧并非受單一原因影響,多數脫貧戶家庭均存在多種致貧原因,只是其中一種為主要的致貧原因。脫貧戶陳某惠家中,致貧原因有在讀學生、殘疾人、慢性病人,務工收入低,返貧風險較高。五保戶張某雄精神殘疾,缺乏勞動力,依靠國家的補貼維持生活。因此,扶貧干部制定幫扶措施過程中,一定要細心走訪,認真調研,精準識別,有力施措,根據黃塔村的發展現狀、每戶的致貧原因和家庭情況科學構建“五位一體”鄉村振興機制,實施“一戶一檔”和“一戶多策”,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2.1 持續踐行扶貧先扶志,發揮高校黨建引領,深入開發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提升脫貧戶內生動力
60戶脫貧戶中有48戶為有勞力戶,本可以通過勞動務工增加家庭收入,但卻安于現狀,消極務工。幫扶措施不能單靠“輸血”方式,還要激發脫貧戶內生動力,打造自身的“造血”機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扶貧工作會議上提出扶貧先扶志,要求扶貧干部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幫助脫貧戶持續提升脫貧之志,樹立脫貧之志。當前實現現行標準下消滅貧困的總攻目標,依然要繼續提升脫貧戶脫貧之志,鞏固脫貧成果。
首先,要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持續加強鞏固脫貧戶脫貧之志,提升脫貧戶實干創收的意識和決心。雖然已經消滅貧困,全面脫貧,但依然有不少脫貧戶存在“三低”:文化水平低、思想覺悟低、領悟水平低,主動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等靠要”思想,不利于鞏固脫貧成果。幫扶單位要加強落實黨建引領作用,積極與鎮村黨組織協同聯動,繼續組織各級黨支部對口幫扶脫貧戶,黨支部書記要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深入了解村情民意,主動與脫貧戶細心交談,解讀最新政策,分析當前鄉村振興趨勢,匯集多方資源和措施幫助脫貧戶“拔懶筋,生動力”。
其次,要加強脫貧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幫助脫貧戶解疑釋惑,從而樹立正確的致富觀念。幫扶單位主要幫扶任務為:一方面幫扶村鞏固脫貧成效,完善村集體基礎設施,建設美麗村莊;另一方面幫扶脫貧戶提升技能,發展生產,保障民生,可持續地提升家庭收入,鞏固脫貧成果。不少脫貧戶對幫扶單位把幫扶重心和大部分資金投入村集體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等措施產生不理解情緒,認為幫扶工作就是“輸血”工程,只要給脫貧戶“錢、財、物”就好了,但現實情況是脫貧戶將幫扶給予的“錢、財、物”浪費掉,轉手就把錢財花掉,把物賣掉,無法鞏固“以錢生錢,以物生錢”的幫扶成效,反而強化了脫貧戶的懶惰心理。幫扶單位各級黨組織深入脫貧戶家中通過
“談談心、喝喝茶、抽抽煙”等通俗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事實,講道理,引導脫貧戶理解政策,轉變觀念,既支持集體發展項目,也積極開發自家產業。
最后,要黨建帶動多方資源,遏制返貧風險,樹立脫貧戶鞏固脫貧成果信心。脫貧戶長期習慣運用消極的思維方式,在鄉村振興新的政策下,對幫扶措施缺乏斗志和勇氣,對鞏固幫扶成果缺乏信心。幫扶單位黨委組織專家團隊對幫扶村進行調研與監測,要繼續加強產業發展,振興鄉村產業,帶動村民務工,提升村民收入。要積極組織專家團隊為脫貧戶開展專業種養技術和務工技能培訓,指導脫貧戶結合自身實際選擇一項或兩項技能進行學習考證,提高脫貧戶技能水平,增強就業質量。要加強教育幫扶力度,匯集幫扶單位優勢和社會力量大力提高村級小學教學質量,為脫貧戶鞏固長久脫貧成果奠定堅實基礎。
脫貧戶在幫扶單位、鎮、村黨組織的堅強引領下,通過政策、數據和事實,“輸血”與“造血”幫扶措施相搭配,激發內生動力,思想覺悟不斷提高,樹立了新時代脫貧觀念,增強了脫貧信心,鞏固了脫貧成果。脫貧戶更加堅定實干創收信心,主動發展生產,積極務工,從而享受扶貧政策支持,積極投入務工就業和發展生產等工作中。在黨建引領和政策指導下,脫貧戶發展家庭農業生產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家庭生產收入不斷提高(圖2)。
2.2 大力推行扶貧必扶智,充分運用高校辦學優勢和教學資源,提升教育幫扶精準度,提高教育幫扶質量
文化水平低是脫貧戶的一大重要特征,他們身無長物,不主動學習,不提升技能,難以適應當前新智能時代的職業要求。由于文化水平低,不重視子女教育,不少脫貧戶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基本終止在高中或中職,極少數能夠繼續考取大學。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智的重要性,要求加大扶智力度,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確保脫貧成果的持續性。他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7-8]。幫扶單位黨委高度重視“扶貧必扶智”的理念,充分發揮辦學資源,根據脫貧戶的實際情況,加大教育幫扶,實施精準的分類、分級、分批教育幫扶,提升脫貧戶文化水平和學歷水平,堅定致富理想信念。
首先,優化當地辦學資源,提升辦學質量。村小學是村里人才發展的搖籃,但是由于經費不足,師資緊張,辦學規模變小,教學質量下降,從原來的完整小學建制,變成3個年級的建制。不少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都被送到其他教學質量更好的小學就讀,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特別是脫貧戶,只能留在本村就讀教學質量較差的小學。幫扶單位黨委積極調研,精準施策,全力幫扶。一方面,根據村小學的實際情況和具體需要,贈送兒童圖書3 000余冊,建立小學圖書館,培養學生“閱讀經典,點亮人生”的行為習慣,擴寬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樹立遠大理想目標。另一方面,加強小學師資培訓,捐助設立小學專項教育基金,支持師資、獎勵優秀等,匹配充足的師資力量,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調動教師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確保教學質量。同時幫助小學完善教學設備,修繕教學環境,捐助教學儀器、辦公設備和課桌椅等,配套多媒體設施,提升智能化辦公和教學水平,更好地銜接標準化教學標準。經過幫扶單位精準教育幫扶,村小學就讀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并增加為4個年級建制,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成績逐年提升,教學綜合成績全鎮第4。
其次,推動中高等職業教育,提升青年一代就業力。為了優化脫貧戶學子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升學水平,扶貧干部逐一入戶宣傳高等教育重要性,鼓勵他們認真學習,考讀大學,提高就業質量,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幫扶單位結合辦學特色,優先錄用2名學生入讀學校中專部,1名學生錄進學校大專部,給予政策傾斜、學費減免、生活補貼和勤工助學等優惠,讓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同時減輕家庭因學的負擔。幫扶單位高度重視本土職業教育發展,積極探索幫扶五華縣中職教育提升的途徑,多次與五華縣教育局、五華縣職業技術學校交流、調研聯合辦學等合作事宜,組織骨干教師赴五華縣職業技術學校開展師資培訓,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升貧困地區的職業學校教學質量,提高貧困學子專業技能學習的普及率。
最后,發揮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資源,以“朋輩互助”促進貧困學子提升學習動力。幫扶單位幫扶黃塔村以來,每年寒暑假組織大學生“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累計組織大學生150多人次,開展教育下鄉、宣傳下鄉、文化下鄉等志愿服務活動。學校組織優秀的大學生到黃塔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展示大學生新時代精神面貌和優秀品質,成為黃塔村的精神旗幟。大學生志愿者進村入戶開展留守兒童學習輔導,與農村學子親切交流,以朋輩榜樣帶動他們認真學習;全面宣傳大學政策,解讀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確保農村家長深入了解助學貸款政策,避免因貧窮、因學費而失學輟學;開展文體活動,帶動留守兒童鍛煉身體,組織文藝表演,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學校根據就近原則組織黃塔村附近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宣傳疫情防控知識,開展疫情心理輔導,派發疫情防控物資等,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大學生志愿者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以朋輩的身份展現大學生的優越性,不斷激勵本土學子的讀書動力和學習積極性,大力提高教育幫扶力度。
2.3 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脫貧戶技術水平,保障脫貧戶務工收入穩定增長
經過調研發現,因為大部分脫貧戶勞動力文化水平低,學歷低,無一技之長,無法勝任城市高薪工作,只能在家務農,或留守本地打零工散工。扶貧初期,黃塔村225名貧困戶中有123名有勞力者,但只有43人務工,而且只有3人在縣外務工,縣內務工的大部分都是不穩定務工,收入低而且不穩定。同時脫貧戶種養殖技術水平較低,啟動資金不足,導致發展家庭產業動力不足,家庭產業單一,48戶貧困戶只有養雞產業,一年產值僅900~1 000元。幫扶單位黨委結合自身優勢,聯合縣鎮村黨委和社會企業等相關資源,根據脫貧戶實際需要,精準開展農業科技“生化干擾聚合反應”技術應用、蛋鴨養殖防疫防病相關技術、香菇種植相關技術等農業種養專業培訓和“粵菜師傅”、電子商務、家政業務等就業能力提升培訓15場,組織500余人次脫貧戶參
與培訓。技能培訓不能一次到位,一培就會,需要精準定制一系列的培訓計劃。脫貧人員在自身再學習、再提高方面存在較大的滯后性和短板,因此,職業技能培訓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勞永逸,而必須不斷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和模式的變化,及時、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貧困人口脫貧技能的再培訓和再提高,幫助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技能的持續提升,進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勞動力資源[9]。幫扶工作隊根據政策推行獎補措施,對發展家庭產業和務工就業給予獎補;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升脫貧戶技能水平;提供小額免息貸款,助力脫貧戶發展家庭產業;組織農業種養專業專家進村培訓指導,檢測地質水質,建議適宜種養項目。多種有效措施的推動,大大激勵了脫貧戶種養動力和外出務工積極性,外出務工人數逐年增加,就業質量不斷提升,務工收入穩定增加(圖3~4)。
2.4 夯實產業幫扶成果,推動消費幫扶,帶動脫貧戶振興產業,提升“造血式”幫扶成效
從我國多年開展的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扶貧開發實戰來看,產業帶動是擺脫貧困的重要手段[10]。幫扶單位充分認識到發展產業是“造血扶貧”,良性發展的扶貧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加油站”,深度鞏固脫貧成果的有力保障。幫扶單位繼續深挖當地產業發展潛力,組織農業專家團隊進行論證,引進或投資符合本土優勢的產業項目,同時對村里原有產業進行專業評估改革,激發新的發展活力、發展潛力、發展動力。當前黃塔村百香果種植項目占地13.33 hm2,根據合同,在合作期內,每年為黃塔村產生田租、分紅、務工等收益30萬元左右;香菇種植項目占地0.67 hm2,根據合同,在合作期內,每年為黃塔村產生田租、分紅、務工等收益3萬元左右;蛋鴨養殖項目占地2.00 hm2,根據合同,在合作期內,每年為黃塔村產生田租、分紅、務工等收益5萬元左右。鄉村產業的振興發展,全面提高村集體收入、村民收入和脫貧戶收入。為了激發脫貧戶參與鄉村產業的動力和積極性,減低產業成本和壓力,經過多方調研,總結經驗,創新構建“扶貧單位+公司+基地+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鄉村產業振興路徑(圖5),打造有幫扶單位(幫扶工作隊)監管,有公司指導,有基地實施,有合作社管理,有致富帶頭人領導,有脫貧戶參與的扶貧產業模式,產業發展有活力,產業振興有潛力,吸引了大量脫貧戶參加與投資,解決產業用工問題。貧困戶在產業振興中看得見發展,看得到希望,看得到收益,提高參與產業振興積極性,激發內生動力,從而獲得產業收益。在幫扶工作隊與鎮村黨委“牽橋搭線”下,梅州市生長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脫貧戶張某輝與巫某鑫簽訂合作協議,為他們提供苗、肥等物資,并照價回收,保障脫貧戶的收益。幫扶單位組織優秀創新創業團隊,與三大鄉村振興產業共同研究扶貧產品升級途徑,擴寬產品銷售渠道,提升產業產品市場競爭力。
受疫情影響,產業發展受到嚴重打擊,產品大量積壓,資金流傳不暢,不利于鄉村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持續振興。國務院扶貧辦要求全國各地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積極創新扶貧方式,以消費扶貧行動為抓手,以拓展貧困戶增收渠道、穩定脫貧成果為目的[11]。幫扶單位高度領會文件精神,主動作為,迅速反應,為脫貧戶和產業撥付疫情防控專項補貼共計228 620元,解決了脫貧戶生活和產業生存的燃眉之急。單位根據政策采購扶貧產品百香果、鮮鴨蛋、番薯作為職工福利,合計85 920元。單位職工大力支持消費扶貧,積極回購脫貧戶個人的扶貧產品百香果、番薯、蜂蜜等,合計10 040元。幫扶單位消費扶貧的助力,為扶貧產業注入強心劑,產業資金得以流轉,有信心重振旗鼓向前發展。幫扶單位職工消費潛力巨大,消費市場有很大的挖掘空間,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拓寬產業合作力度,加強產業產品宣傳,健全產業產品銷售途徑和售后服務,增強職工購買扶貧產品的信心。
2.5 加強鎮、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民生工程質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根據中央和省、市、縣、鎮黨委關于村建工作要求,幫扶單位黨委高度重視鎮、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民生工程,關系全鎮、全村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出行安全。在幫扶之前,村里道路主要是泥路,“晴天塵土滿天飛,雨天泥濘路又滑”,村民難于出行,苦不堪言。“要想富,先修路”,幫扶單位經過走訪調研,聘請專家機構進行考察測量,設計村級道路網絡建設規劃,經“四議兩公開”,報幫扶單位和當地縣鎮黨委批復,鋪設近10 km的村級道路網絡和排水系統。開展“亮化”工程、“美化”工程,根據村民夜間出行需要安裝近200盞路燈,同時搭配黨建宣傳牌,既亮又美。加強集中供水系統建設,確保村民喝上健康水、喝上放心水、喝上幸福水。村里長期以來都是村民自行挖井取水,水質無法保障,水源難以持久,村民飽受缺水痛苦,不少村民只能喝高價水,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幫扶單位高度重視村民安全飲用水問題,多次與縣鎮相關部門溝通協調,最終落實集中供水建設項目,為村民解決困擾近百年的安全飲用水問題。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不僅脫貧戶受益,也使村民出行更便利,耕種勞作更加便捷,與外界來往更頻繁,帶動了村產業銷售和發展,提升了經濟發展動力。村民夜間文化生活更豐富,在幫扶單位籌建的文化廣場上運動娛樂,老有所樂,少有所為,聚眾賭博、無所事事等現象大大減少,村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3 總結脫貧攻堅經驗,助力鄉村振興工程,實現鎮村同建同治同美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但是,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1]。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應結合脫貧攻堅工作經驗,精準有效地銜接鄉村振興工作,進一步實現鎮村同建同治同美。
3.1 加強幫扶單位黨委推動村委黨史學習教育,引導村委干部汲取紅色力量,提升村黨組織干部服務素質與創新能力,精準有效銜接鄉村組織振興
“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干部”“振興不振興,關鍵靠組織”,村級組織是我黨最基層黨組織,村兩委干部是直接面對農民群眾的干部隊伍,國家相關政策,特別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政策,落實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村級黨組織和村兩委干部的素質與能力。幫扶單位充分發揮各級黨(總)支部力量,與鎮黨委協同開展“強隊伍、提力量、促宣傳”等方式對口支持村級黨組織建設,加強村級黨組織黨史學習教育質量,提升“四史”宣傳教育力度,確保黨史學習教育進村入戶,入腦入心,引導村兩委干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紅色力量,促進村委干部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轉變角色,主動擔當作為,更好地為村民服務,為精準有效銜接鄉村組織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3.2 引導鄉村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發揮產業“造血”優勢,大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返貧不返貧,關鍵看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要嚴防返貧致貧風險,而產業振興則是防返貧致貧的有力保障。幫扶單位主動發揮先進科研手段,優化機關、企業、研究機構等相關單位,結合當前智能化趨勢,著力引導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推動產業振興,確保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從而發揮產業振興的“造血”功能,實現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收入穩定,未來可期。
3.3 持續推動保障政策落地,加大“扶志”和“扶智”力度,精準有效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和文化振興
無勞力脫貧戶繼續享受國家兜底政策,落實其“兩不愁三保障”,安享幸福晚年。還有很多脫貧戶家庭孩子還在讀小學,經濟負擔依然比較重,可通過教育幫扶等政策的延續,做到“扶上馬,送一程”,進一步鞏固推展脫貧成果。幫扶單位充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驗,對干部和群眾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村委干部素質和能力,強化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意識。組織專家人才下鄉,委派職業教育專家開展農業、技能等培訓,提升脫貧戶專業技能水平。組織多種形式的文化下鄉活動,充實農村文化載體,提升農村文化水平,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文化與農村特色與實際相融合,從而提高村民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主動加強自身學習,掌握一技之長,成為有技能志人才。高度重視子女教育質量,大力培養子女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3.4 推動鎮村同建同治同美一體化工程,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加快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講話精神,推動鎮村同建同治同美一體化工程,開展鄉村生態振興教育與宣傳,引導村民愛護環境,保持人居環境,做好森林防火、復耕復種等工作,展現農村特色,為“生態宜居”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4 結語
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全國脫貧攻堅已圓滿落下帷幕,鄉村振興又揚帆起航,該研究通過總結脫貧攻堅的成效和經驗,弄懂探明脫貧戶致貧原因,科學構建“五位一體”鄉村振興機制,提高脫貧戶思想覺悟,創新鄉村產業振興,夯實各項保障制度,打通脫貧戶增加家庭經濟收入的多種渠道,以期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向現代化農村建設砥礪奮斗。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R/OL].(2021-02-26)[2021-03-17].http://www.gdfp.gov.cn/fpyw/jdxw/202102/t20210 226_1068662.htm.
[2] 莊嚴宣告,全面勝利!江西54人40個集體獲脫貧攻堅“軍功章”![J].老區建設,2021(3):18-21.
[3] 張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慶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側記[J].重慶行政,2021,22(1):28-29.
[4] 新華.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J].人民周刊,2021(4):10-11.
[5]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OL].(2021-07-01)[2021-07-02].https://www.12371.cn/2021/07/01/ARTI1625122624003841.shtml.
[6] 董永波,祝聰,羅瑤,等.少數民族區域精準扶貧路徑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24):198-200,232.
[7] 習近平扶貧新論斷: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和精準扶貧[EB/OL].(2016-01-03)[2021-03-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03/c1001-28006150.html.
[8] 韓梅,王琪鵬.乘勢而上 再接再厲 接續奮斗:北京市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代表熱議總書記重要講話[N].北京日報,2021-02-26(005).
[9] 王回力.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的透視與反思[J].科技資訊,2020,18(23):217-219.
[10] 王家祥,楊邦龍,徐鑫.安徽省“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1,42(1):58-63.
[11] 國務院扶貧辦 中央網信辦 教育部 農業農村部 商務部 國務院國資委 全國工商聯 關于開展消費扶貧行動的通知[EB/OL].(2021-02-14)[2021-07-02].http://www.cpad.gov.cn/art/2020/2/14/art_624_111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