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麗, 那 堃, 李宇珊, 李 毅, 梁振洋, 張 劍, 韓雅玲
1.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2;2.北部戰區總醫院 心血管內科,遼寧 沈陽 110016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為冠心病患者的重要致死原因[1]。由于大面積心肌梗死導致心室重構,進而出現心臟收縮功能障礙,伴有不同程度運動耐量降低[2]。隨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診療技術的發展,患者病死率得到明顯改善,但仍有部分殘余風險,包括明顯的運動耐力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3]。心肺運動試驗(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作為一項無創、客觀的人體功能學檢查,對于疾病風險分層、評估患者預后以及指導康復等方面具有極大臨床價值[4-5]。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年齡段STEMI患者PCI后CPET的臨床特點,為降低PCI后殘余風險及改善預后提供參考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自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北部戰區總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PCI后行CPET檢查的106例STEMI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因STEMI入院并完成至少1處冠狀動脈病變PCI;STEMI符合全球心肌梗死定義[6]。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力衰竭者;惡性心律失常者;骨骼和關節疾病無法參與運動康復者。根據年齡將其分為A組(年齡<65歲,n=92)與B組(年齡≥65歲,n=14)。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心臟康復醫師指導下接受瑞士Schiller公司Cardiovit CS-200系統CPET檢查。采用踏車連續遞增功率方案完成癥狀限制性運動試驗方法。將踏車初始速度設置為60 r/min,靜息至少3 min,然后進行無功率負荷熱身運動至少3 min。根據患者性別、年齡、功能狀態、疾病嚴重程度等,選擇10~25 W/min功率遞增速率進行癥狀限制性負荷運動,繼續記錄時間≥5 min的恢復情況[7]。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既往PCI比例、左心室舒張末直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等。比較兩組患者CPET執行方案及終止原因。比較兩組患者CPET檢測結果,包括靜息心率(heart rate,HR)、峰值HR、無氧閾心率(anaerobic threshold heart rate,ATHR)、靜息血壓、峰值血壓、無氧閾(anaerobic threshold,AT)血壓、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峰值負荷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最大通氣量(maximum ventilatory volume,MVV)等。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男性比例、年齡、BMI、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卒中史、陳舊心肌梗死病史、既往PCI、LVEDD、LVEF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例(百分率/%)
2.2 兩組患者CPET執行方案及終止原因比較 兩組患者各CPET終止原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主要終止原因為疲乏無力感,均無嚴重不良事件發生。A組患者每分鐘遞增功率、運動總時間均大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兩組患者CPET終止原因比較/例(百分率/%)

表3 兩組患者CPET執行方案比較
2.3 兩組患者CPET檢測結果比較 B組患者靜息HR、ATHR均高于A組,峰值攝氧量、峰值公斤攝氧量、AT每搏氧耗量、峰值每搏氧耗量、MET、FVC、FEV1、FEV1/FVC、MVV均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CPET檢測結果比較
CPET為目前唯一的人體整體、多系統功能評估的無創臨床功能學檢測手段,可全面、客觀、定量評價患者心肺功能以及運動耐力。既往研究顯示,CPET的諸多指標,如峰值攝氧量、AT等,對冠心病的診斷、危險分層以及患者預后等具有一定價值[4-5]。有研究顯示,峰值攝氧量與冠心病患者臨床預后呈負相關,每提高1 ml/(kg·min)峰值攝氧量,可降低全因病死率高達10%左右[8-9]。本研究中,兩組患者運動終止原因主要為疲勞乏力,均未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嚴重心絞痛或死亡等不良臨床事件。提示此部分患者出院前行CPET安全有效,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0]。高齡老年STEMI患者運動耐力及臨床預后較差[11-13]。有研究顯示,20~40歲峰值攝氧量每10年降低3%~6%,70歲以后,每10年峰值攝氧量降低比例超過20%[14]。伴隨衰老過程中心血管舒張功能順應性下降以及骨骼肌減少等,均為導致患者峰值攝氧量及運動耐力降低的主要原因[15]。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各CPET終止原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每分鐘遞增功率、運動總時間均大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A組患者相對年輕,運動耐力及身體機能更佳。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靜息HR、ATHR均高于A組,峰值攝氧量、峰值公斤攝氧量、AT每搏氧耗量、峰值每搏氧耗量、MET、FVC、FEV1、FEV1/FVC、MVV均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相較于年齡<65歲的STEMI患者,年齡≥65歲STEMI患者心肺功能及運動耐力更差,臨床預后較差,院內CPET檢查安全可行,可早期為此類患者進行危險分層評估,進一步個體化指導患者早期心臟運動康復及臨床治療,為進一步降低PCI后殘余風險及改善預后提供重要參考。
綜上所述,不同年齡STEMI患者的CPET指標存在一定差異,年齡≥65歲的老年STEMI患者可能具有較差的運動耐力以及呼吸儲備。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樣本量相對較少,且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無臨床隨訪事件,需進一步更大樣本量、更長時間隨訪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進一步證實。